信息化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制造业信息化不仅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制造业科技发展的重点方向,也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划之所以把制造业信息化提升到如此重要的高度,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原有的制造业模式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这种模式曾经拥有的竞争力,正被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地区和国家取代,制造业空壳化的危险迫在眉睫。
“中国制造”要想不被淘汰,必须要从粗放型加工到精细化制造,再向制造业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延伸,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先实现制造业信息化。
实现制造业信息化,必须强调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指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要把信息和信息技术渗透到工业领域的相关要素中,这些要素包括工业技术、工业装备、工业环节、工业产品等,使之能够形成支撑工业能力的新型工业装备,提升工业的素质和工业能力的一个过程。走两化融合的道路,就要对传统的工业硬装备进行改造,要发展适合现代工业的以信息、软件为主的软装备,要构建新型的工业装备、新型的工业化生产线、流水线,打造新型的工业体系,进而锤炼工业素质和提高工业的能力。
一位搞机械专业的老院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管到了什么时代,你不可能乘坐信息去美国。”这是一个语义双关的比喻说法,意思是说,去美国要乘坐飞机,但你必须得先有飞机才行,而飞机这种表征国家工业实力的工业产品,实际上是现代高技术集成的工业产品。在它的后面,需要有一个庞大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来支撑,而其中最大的支撑力量,就来自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其体系。也就是说,没有飞机你就没法飞到美国,要造飞机你得有以信息技术支撑的先进的制造技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者缺一不可,并且必须实现融合。
只有硬装备和软装备融合起来形成新型工业的装备,才是我们工业体系融合以后具体的载体和体现。硬装备就是包括生产线在内的可见的、物化的东西,软装备就是企业里有多少管理系统、流通系统,它是为现代工业提供软能力的灵魂,也是新型工业化装备的大脑。同时,融合的过程就是工业装备构建和融合的过程。要真正构建起新型工业能力,必须通过集成、协同和能力建设,形成企业的创新设计平台、现代管理平台、快速响应的制造平台和综合集成的平台。形成了这样的工业体系和工业能力,才能支持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