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家靶场:探秘中国的“51区”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新华网11月25日电(记者 郑文浩)当记者乘坐的联航班机飞过巴丹吉林沙漠的上空,漫漫的黄沙瀚海宛如一个个凝固的巨浪,在诉说着自然威力和曾经的沧海桑田。而我们乘坐的这架飞机,目的地就是这沙漠中的一个机场。这个机场,你永远无法从官方地图上找得到,更无法从公开场合中得到它的确切名字。而这个机场,只不过是一个更加庞大的国防军事基地的一小部分。对于这个神秘的军事设施,那些"局内人"戏称之为中国的"51区"……
    沙漠里的中国奇迹
    没有更多的盘旋等待,飞机绕了一个弯就直扑向机场。没有便捷的停机平台,更没有壮观的候机大厅,记者只能以近乎上世纪80年代的方式走下舷梯。所有这些都证明,这个机场绝不是为了普通旅客而准备的,它已经简化了所有不必要的功能和噱头,正在用一种这个时代已经少有的"简朴"来证明自己的神秘和特殊。迎接记者采访团的军人伸出双手迎接我们的到来,正在这时,天空中又传来涡轮喷气发动机特有的"如撕裂帛"的声音:1架歼-7掠过了天空。我紧盯着它消失在跑道尽头的天空中。
    一位来迎接的青年军官见我盯着机场的尽头发愣,连忙解释说:由于今天记者团到基地访问,训练、测试的战机大部分昨天就已经飞走了。从军官友善的微笑与和善的目光背后,我分明发现一种潜台词:这里的有些东西不该让你知道,这里的有些东西你也不该知道。"保密",成为后面几天采访中所贯穿的一个中心词汇。
    其实,除了那些神秘的装备,这个基地在中国西北戈壁发展、壮大,本身就是一个更为壮观的人间奇迹。翻看基地提供的"脱密"材料,展现在记者面前的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壮举。
    从地窝子到先进国防试验基地
    "基地"是经中央军委批准,于2003年12月正式组建的。虽然基地成立到现在只有五年,但这是空军试验、训练体制改革的结果。基地几个试验区的组建,都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8年1月18日,遵照彭德怀的指示,陈锡联、王尚荣以及苏联专家盖杜柯夫等人赴酒泉考察。同年3月3日,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命令,我国唯一的一座综合性导弹试验靶场正式组建。其中空空导弹试验部为第二试验部,地空导弹试验部为第三试验部,这分别是基地二个试验区的前身。1959年4月,受军委副主席彭德怀指示,组建了空军第三训练基地(三区前身)。
    组建仅仅是个开始,想在不毛之地建立起现代化的武器试验基地,我们的先辈们凭借的除了实干,就是坚信祖国强大、民族复兴的信念。1958年4月11日,陈士榘将军率工程兵部队进驻巴丹吉林沙漠,开始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荒芜绝人烟,风吹石头跑"的严苛环境下,开始了中国航空、防空武器实验基地的建设征程。在基地的博物馆中,记者有幸看到了当年建设者的"地窝子"。这是一种半地下的房屋,墙体都是土坯,房顶为了应付大风做了特别的加固。走进"地窝子",除了墙上挂着的一些生活用具,就是极端简陋的土炕。这些原始、落后的"地窝子"完全和先进、精密的国防试验基地不搭界。然而中国军人就是凭着那股子"精气神"在沙漠戈壁中开辟出了一片绿洲。
    接待记者的招待所,坐落在基地第一试验区。从机场到第一试验区,客车仅开了10多分钟。公路两旁,阳光透过胡杨林树叶,在来来往往的车辆上投下斑驳的"迷彩"。走进基地,就感觉到是一个华北某个小城,如果不是军车牌照和来往士兵,很难感觉到军事基地那种特殊的氛围。不说那些高精尖的雷达、光学测试设备,不说那些遍布基地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光纤传输线路,就是宛如花园式的幼儿园和居民小区,就足以证明基地人如何把这片近乎无人区的不毛之地变成国防军事重镇。在这片洒满阳光的静谧之中,只有如水的时光无言地记录下了基地的光荣与使命:
    基地成立50年以来,先后完成了陆海空军2200项空空、空地、地空导弹试验任务;完成了470余项新机新装备试验和作战平台改进鉴定任务;组织了150余次演习演练和战术对抗训练;取得科研成果1000余项。现在的基地,已经成为中国军队难得的"信息化战争实验场"和"战斗精神砺练场"。
    信息化建设早已领先全军
    何谓信息化战争实验场?对于中国军队正在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特殊时期,基地的信息化建设早已经领先全军,而绝不是仅仅电脑联网或一两件信息化装备。标志之一:拥有了光测、雷测、遥测等信息源丰富的立体化测控体系;标志之二:拥有全军第一个电子战综合训练场,使"复杂电磁环境"成为现实;标志之三:建成全军第一个光纤通讯网,联通基地上千台套设备;标志之四:拥有全国最先进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可以对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多兵种高强度对抗实现实时、定量评估;标志之五:高度信息化的指挥系统。
    而何谓战斗精神砺练场?人民空军的战斗精神可以用"忠诚、勇敢、善战"来囊括。而培养这种战斗精神,离不开科学化、系统化和尽可能贴近实战的强化训练。依靠基地的幅员广阔的信息化实验场,基地可以设置复杂的电磁环境背景,并组织导调大规模、多军种的红蓝对抗性训练。可以说,在基地完全可以组织类似于美军的"红旗演习"。没有高度信息化的指挥导调系统,提供这样一个演兵场就是一句空话。美军举行"红旗演习"的内利斯空军基地也是依托于内华达空军靶场,这绝不仅仅是巧合。
    在参观基地的演习指控大厅时,记者发现这里和神七发射的指挥大厅惊人的相似。然而某试验区领导,却向记者们解释了这些相同后面的不同。火箭发射或者是地空导弹发射,地面的发射装置都是固定的,对于这种发射的测控相对简单。而空中战斗则要复杂的多,双方的战斗机、空空导弹都在高速运动之中,要想判定输赢高下,精确度需要达到十几米甚至一两米的水平,没有高度信息化和强大运算能力的指控系统是不可能的。今天在基地举行的大规模对抗演习中,可同步纪录回放空战过程,可以对空中的多目标进行实时监控,可以根据战术态势随机导控演习进程,可以模拟主要对手的战场目标。正是靶场高度信息化的软硬件环境,才能够为驻训部队设立逼真的训练环境条件。这些隐含在背后的实力,可算是基地50年以来孜孜追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