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加强对机关权力运行监控
来源:新华日报 更新时间:2008-12-03

行政权力“风险管理”筑起反腐防火墙
    把机关所有业务的办理环节重新梳理“排座”,划分为不同节点,在群众最关注、权力运行最敏感的节点设置“风险点”重点防范,实行“风险管理”,让制度管人、程序办事——今年以来,扬州市在房管局、交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10个权重部门及其下属单位掀起的这场权力革命,为防止机关权力滥用筑起一道“防火墙”。

  风险节点为权力运行设置“红绿灯”

  扬州市纪委负责人说,机关单位人员以权谋私、人浮于事,机关办事效率低下,根源在于内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打折扣。一些“位子小、权力重”的办事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最终腐败落马的现象,近年来屡屡发生。

  正在推行的内控体系,就是依托电子政务建立电子监察系统,给制度执行上规矩,架起防止权力滥用的“防火墙”,遏制基层腐败。

  内控体系建设,把职能部门的业务工作,尤其是涉及人、财、物和内部管理的各方面权力认真梳理后,按照权力运行的轨迹,绘制流程图,排出节点,找出权力风险点、政策风险点、管理风险点和人员素质风险点,实行风险监控,有效预警,并量化考核。

  以办理工伤劳动能力鉴定为例。办理过程被划分为递交申请、收费、组织体检、组织鉴定、送达等5个节点,其中,最容易产生猫腻的体检和鉴定环节被设为“风险点”。依据这5个节点而设置岗位、责任到人,并在网络上全程公开。谁不按流程办事,或是违规办理,都会被程序卡住,系统还会自动扣掉其月度考核分数,影响其年度评先、评优。扬州市纪委负责人说,“这就如同在权力运行道路上设置了一个个‘红绿灯’,谁不遵守指挥就要受到处罚,并且由电脑程序来说话”。今年以来,扬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已有11人因不按流程办事受到了通报批评等处分。

  从“一站式”到“一窗式”,行政效能大提速

  流程化管理,推动了机关办事效率的大提速。

  扬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徐祥华说,内控体系建成后, 老百姓来办事,只要来两次,在同一个窗口就能办结:第一次来交申请书和相关材料,第二次拿证书,而不再抱着一堆材料奔波于不同的窗口之间。

  “一窗办结”的前提,是程序的科学设定及资源的有效整合。仍以扬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例,在正式开通前,该局把每个办理事项都根据职能特点进行合理分权,编制流程图,保证前后环节运行流畅,并全程上网实现权力运行电子化。

  同时,联通现有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数据库,建成劳力、劳资、劳保“三合一”的劳动保障信息资源数据库,全市170万人、8000多家企业的信息全部入库,所有人员和单位信息都可以通过数据库自动生成。工作人员在办理事项过程中,只需打开电脑进入系统根据程序提示操作即可。

  据介绍,从“纸质化”到“电子流”,从人工办理到程序化操作,有力地避免了人为因素,打通了长久以来机关办事的“中梗阻”,实现了机关效能的大提速。

  一把手:既是“克星”又是“法宝”

  对于职能部门的“一把手”们来说,内控系统分解了权力,也减轻了负担。

  扬州市纪委负责人介绍,内控系统实行流程化管理、风险化控制、透明化运作,并且“权力到点、责任到人”,谁越权、谁违规,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

  “80%的事项上了网,其余20%,规定了‘必须按议事规则集体会商’,私权受到最大控制,公权得到最大发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把手腐败的克星。”这位负责人说。

  容易被滥用的自由裁量权,也变得不那么“自由”了。内控体系中所有裁量标准都受到固化,留给基层腐败的空间大大缩减。对于不少权力重大的部门来说,相当程度上减轻了内部管理难度,因此,内控体系被许多“一把手”称为“控制全局的稳定器”。

  徐祥华说:“以前,想了解各个处室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不太容易,除非你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去跑、去问。现在,打开内网一目了然。内部管理交给了制度和程序,我就从以往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了,可以投入到研究政策、出台政策中去。”

  徐祥华表示,严密的电子监控体系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等功能,使“人情手段”无计可施,这让他们得以摆脱了“人情网”的困扰。

  本报记者 郁 芬 刘世领

  实习生 朱笑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