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过冬的背景之下,IT业是否能够独善其身?如何在全球IT投入削减的情况下安然过冬?12月6日~7日,一年一度的信息产业与信息化盛会——“2008IT两会”:“中国IT财富(CEO)年会”和“中国信息主管(CIO)年会”)在京举行。
周宏仁: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去年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当中提出了五化并组、两化融合,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命题。我们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在领导的指导之下,把这个题目作为我们今年重要研究的课题。我想借这次机会,把我们今年研究的一些新的东西给大家做个汇报。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
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第二,工业化,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第三,探讨一下两化融合的战略目标。
关于信息化和工业化究竟是什么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有很多问题,我们认为要认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必须从人类发展的历经在历史的框架下去看待。实际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我们曾经有着三化,第一化是农业化,第二是工业化,第三是信息化。
农业革命,我们应该看到民以食为天农业化是不会结束的,人类不会放弃人类生产,依靠原始大自然,这是毫无疑问的。
从过去几千年的历史可以看到,虽然后来有了工业化,但是工业化并没有取代农业化,只是使农业出现了产业化诞生了现在的农业。专业化和机械化、自动化使得我们成为了现在大农的特征,使得农业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信息科学。对现代农业化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成为了信息化革命的主要特征,现代农业正在向着高科技农业的方向发展。
1775年前后的工业革命,它的结果使人类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走向以“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所以,人类文明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
很显然工业化也不会结束,因为人类社会不会再回到“自给自足”的农业时代,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是永远不会结束的。工业化只是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工业化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信息化使工业化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专业分工走向全球化。
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1971年英特尔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计算机的电子芯片,人类开始了信息革命的进程。信息化它意味着什么?
可以看到农业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问题,工业化提高了人类的生活品质。他们二者的贡献是实现了人类的自然力,这是体力的延伸。而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信息和知识的规模生产的问题,理论上人类的一切逻辑思维活动都可以计算机化。而“人算不如机算”,本质上信息化解决的是人类的自然力,就是脑力的延伸。
因为人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用“脑”,所以,信息化也就无处不在,这是信息化的生产力之所在。信息化既影响农业化也影响工业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也是和农业化的融合。
可以看到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不是相互排斥有你无他的发展过程,也不是一先一后、互相断代,你方唱白我登场的关系,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三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三条平行的轨迹。不是工业化了农业化就结束了,信息化了工业化就结束了。三者融合是人类发展的主题。
谈到“三化”对人类的贡献,可以看到农业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导致了以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的建立。工业化对人类发明的贡献是导致了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社会的建立。信息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是建立一个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信息社会。这个服务业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服务业最大的区别在于,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为内涵的现代服务业。所以,信息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是建立在以现代化服务业为主体的信息社会。
农业革命,我们应该看到民以食为天农业化是不会结束的,人类不会放弃人类生产,依靠原始大自然,这是毫无疑问的。从过去几千年的历史可以看到,虽然后来有了工业化,但是工业化并没有取代农业化,只是使农业出现了产业化诞生了现在的农业。专业化和机械化、自动化使得我们成为了现在大农的特征,使得农业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信息科学。对现代农业化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成为了信息化革命的主要特征,现代农业正在向着高科技农业的方向发展。
1775年前后的工业革命,它的结果使人类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走向以“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所以,人类文明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
很显然工业化也不会结束,因为人类社会不会再回到“自给自足”的农业时代,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是永远不会结束的。工业化只是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工业化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信息化使工业化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专业分工走向全球化。
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1971年英特尔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计算机的电子芯片,人类开始了信息革命的进程。信息化它意味着什么?
可以看到农业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问题,工业化提高了人类的生活品质。他们二者的贡献是实现了人类的自然力,这是体力的延伸。而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信息和知识的规模生产的问题,理论上人类的一切逻辑思维活动都可以计算机化。而“人算不如机算”,本质上信息化解决的是人类的自然力,就是脑力的延伸。
因为人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用“脑”,所以,信息化也就无处不在,这是信息化的生产力之所在。信息化既影响农业化也影响工业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也是和农业化的融合。
可以看到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不是相互排斥有你无他的发展过程,也不是一先一后、互相断代,你方唱白我登场的关系,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三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三条平行的轨迹。不是工业化了农业化就结束了,信息化了工业化就结束了。三者融合是人类发展的主题。
谈到“三化”对人类的贡献,可以看到农业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导致了以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的建立。工业化对人类发明的贡献是导致了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社会的建立。信息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是建立一个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信息社会。这个服务业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服务业最大的区别在于,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为内涵的现代服务业。所以,信息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是建立在以现代化服务业为主体的信息社会。
从国家信息化的角度看,信息化不仅改造了第二产业也将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进行改造,并且会导致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国家信息化最重要的任务仍然是对于第二产业的改造,只有实现了对第二产业的改造才能更好地支撑对第一、第三产业的改造。只有实现了这种改造才有可能在其他改造的过程当中,引发其它的重大变革。
第二个问题,谈到两化融合,有很多同志会问我国的工业化究竟走到了哪一步,有的同志会说中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信息化为时尚早。信息化和工业化怎么融合,是我们要撮合他们还是人类自然发展的结果。这里面很重要的问题是牵扯到我们对工业化的认识。
其实,工业化的内涵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工业化的实质内涵是产业化,即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转向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的过程。所以,可以看到工业化是不断动态发展的过程。
1775年蒸汽机的发明,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工业化进程,也就是说机械化的工业化。这种特征主要是用机械来代替人和家畜的自然力为主要特征。十九世纪电的发明和发电机的发明,解决了能量的转换和远距离传送的问题,从而开启了电气化的工业化时代。大家知道列宁曾经在1920年讲过:共产主义等于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可以看到电气化在当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三代工业化是自动化的工业化,从20世纪30到40年代,武器系统控制发展的需求,使得自动化的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46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哈德首先提出了用自动化的词来描述发动机气缸的自动传送和加工过程的自动操作。1952年J.波尔德出版了《自动化》一书,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动化作为提高生产率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成为了中国的标志。
早在1952年,商用电子计算机问世的第二年,美国帕森斯公司就以电子管元件为基础,设计了数控装置了第一台三坐标控床,开辟了一个数字控制的新时代。1971年微处理芯片的发明,导致了工业化进入了它的第四代,以数字化为基本特征,走向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工业化,也就是信息化的工业化乺,各种各样的数以亿计的乺微处理芯片开始嵌入各种制造设备,计算机网络将各种制造设备联为一体。
所以,1974年第五代使用微处理芯片和半导体存储器的计算机数控控制器研制成功。随后,各种数字控制机床的性能逐渐提高。
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是从微处理芯片发明了之后,人类进入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时代。工业革命所形成的新的生产力,例如机器制造业、钢铁、能源、材料、交通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物质的、有形的、可见的。信息革命所形成的新的生产力,如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送能力,各种软件,各种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的工具,则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是不可见的。这两者人们往往将它们对立起来,我们国家关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争论已经争论了几十年了,原因是两种具有不同特征的生产力。
事实上,工业革命所形成的产业优势是一种硬优势,而信息革命所形成的产业优势是一种软优势。两种优势缺一不可,软优势必须附着在硬优势上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和价值。而没有软优势的硬优势只是一堆没有竞争力可言的废铜烂铁。争论哪一种优势更重要是没有意义的。推进两化融合不仅要发展软优势也要同时发展硬优势。我想这是两化最核心的意义所在。
第三,两化融合的战略目标,大家很关心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从什么地方切入,经济关注什么。
两化融合的目标有三个,第一,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第二,发展信息化的新兴产业,形成信息时代的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这点非常重要,没有信息产业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是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的。信息产业除了我们经常讲的信息技术之外,还包括电子产业、计算机产业、通讯制造业、软件产业、家电产业等等。除了新兴产业之外,是以信息的技术传播和生产为特征的,非常典型的是新浪、百度用了典型的信息时代的现代服务。所以,通过谈到两化融合,实现上面上述三个目标,才有可能最终达到发展和形成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目的。
总的来讲两化融合的重点在制造业。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世界上信息化最先进的国家,但是美国也仍然是世界制造业的第一大国,当代先进制造业的概念像航天工业、航空工业、微电子工业、计算机工业等等龙头老大仍然是美国,如果没有全球最先进的制造业、美国也不能在信息革命中遥遥领先世界各国,这里面也包括了软件制造业。
2006年美国、日本、西欧、中国各占世界制造业的份为25.5%、13.9%、26.1%和12.1%。2007年美国制造业产量创历史最高记录,劳动生产率比2000年提升了25%。大家知道2000年由于美国新经济十年发展的结果劳动生产力达到了历史高峰,但是在2000到2007年之间,美国的劳动力市场还能继续增长。所以,经常讲我们自己是制造业的“大国”,但是对于我国制造业的水平不能估计过高,感觉太好,自以为是制造业的大国,实际上我国还没有很多核心技术。
在制造业当中装备制造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脊梁,因为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的工业化和信息化都离不开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支持。马克思说过,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所以,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是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平的关键。我们在调研中都看到了这样的情况。
所以,两化融合的重点在制造业,用数字化、智能化、装装备化的装备改造企业,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的升级。
这里面我想从总的情况看,有三个方面的情况值得我们关注,第一,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我国的劳动生产力是很低的,拿第二产业来讲我们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其实是对现代科学技术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的改造。
我们在说两化融合问题的时候更要从宏观层面考虑,并不是为两化融合而融合,我们当前国家面临的整个趋势第一个是刚才讲的提高企业劳动的生产率,还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的研发和设计能力,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智能化水平,这是提升企业竞争力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个是节能降耗、减污减排,我国的能耗、资源消耗的水平比国际水平高得多,我们有七个比较重要的行业是信息化节能降耗应该研究的重点。另外,在废弃物的排放方面,我们也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像整个冶金、化工、造纸等行业,对我们的截污减排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发展现代物流,我国与先进国家相比只是他们的1/4。我国物流业约占生产性服务业的18%,是服务业重要支柱产业。因此,提高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非常重要。
第四,要发展生产性的服务业。这是一个一石二鸟的举措,因为很多中小企业的两化融合,其实中小企业自身没有能力去做,这就需要靠生产性的服务业去帮助它。另外,在推动的过程当中,有可能使得生产工业自己做强做大,最后形成我国的新兴产业,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
在两化融合当中,什么是两化融合的核心技术,这值得我们关注,我觉得有两个东西很重要。一个是嵌入式系统一个是工业软件。嵌入式系统能够使传统工业化意义下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产品和生产装备具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特征的核心技术,就是微电子技术和工业软件技术。像数控机床就是这样,没有数控机床的话今天就没有明显的价值。因此,推进两化融合嵌入式系统和工业软件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
最后,关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问题,我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叫《信息化论》,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这本书。由于时间的关系,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