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述涛在中日现代农业创新论坛上所作主题报告概述
本报记者 曹石岩
地级威海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诞生,并迅速成长壮大。2007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95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265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基地、重要的特种动物毛皮产地,也是山东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花生、水果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37元,连续20年保持全省第一;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7%,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处于较为富裕的水平。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威海重点推进了“五个创新”。
创新科学技术
提升现代农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多年来,威海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着力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了农业科技行动计划、良种产业化工程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工程,使科技创新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速增效的催化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
我们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覆盖农村的远程教育站点,加快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科技富农、科普村村通等工程,不断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威海建设了生物技术研发、农作物育种、海洋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强了与日本自然农法国际研究中心、山东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引导涉农企业建立了14家企业技术中心、1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国家海洋863产业化基地3处、海洋科技示范基地40处、种植业科技示范基地65万亩,成功解决了填补世界空白的鲈鱼人工育苗等一批科技难题,开发出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切实增强了涉农企业创新能力。
推进了科技成果应用。威海建立完善了技术推广机制,通过服务网站、技术培训、远程教育等方式,推广苹果、无花果等一大批种养新技术,有力提高了良种良法覆盖率。全市渔业科技辐射养殖面积达到2万多亩,年增产30%以上,增效1亿多元。同时,威海还高度重视与日本的科技合作,从日本引进推广了50多个新品种,采用日本60多项新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创新物质条件
装备现代农业
实践中威海人深切地认识到,要摆脱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必须加大农业基础投入,运用现代工程手段和装备来强壮农业“筋骨”,创新农业发展的设施基础和装备保障。
加强了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建设。以种植业、渔业、畜牧业、农机、水利、林业科技服务为主线,建立各类农业科技服务站点312个,形成了覆盖全市农村的科技服务网络,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0多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66.5%。其中,渔业技术推广站联系养殖场、养殖户1200多个,年可带动农民增收5亿元;畜牧兽医工作站联系养殖场、养殖户1.1万个,年可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
建立了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我们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去年各种补贴资金达到9687万元,近五年财政支农惠农资金达到57.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1.1%提高到16.9%,有力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了农业物质基础装备水平。威海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通客车、通有线电视等工程,城乡衔接的公交、供水、供电、供暖等网络逐步形成。积极推进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百万亩节水农业示范区,节水灌溉面积比重达到60%。建设了农业机械化示范服务基地,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6%,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经验在全国推广。加强了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建成了42个自动气象观测站,有力提高了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着力提高耕地和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动农村沼气建设与改厕、改厨、改圈同步进行,完成测土配方施肥23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49.4万亩,建成户用沼气1.3万座,有力提高了农业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以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为重点,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造林绿化工程,积极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43个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占全省的34.7%。
创新产业体系
拓展现代农业
借助现代经济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质量效益为目标,积极推动农业功能由单纯的食品保障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观光休闲等多领域延展,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效益不断提升。
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威海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调整品质结构、推动产品升级上下功夫,加快推进了果品、蔬菜、药材、花生四大主导作物产业带建设,苹果、花生、无花果等特色农产品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山东省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环渤海苹果优势产区和全国西洋参主产区之一。
在稳定生猪家禽饲养的同时,威海主攻奶畜和特种动物养殖,去年貂、狐皮产量达700万张,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海洋渔业以名优养殖和远洋渔业为重点,积极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不断加快养殖品种升级换代,延长远洋捕捞产业链条,海参、海带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0%和60%,野生刺参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海带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去年实现产值192亿元。
近年来,我们依托海洋、开放、生态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民俗旅游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推动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目前,省级以上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到11处,其中国家级2处。渔家民俗、樱桃采摘等特色项目深受游客喜爱,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00万元。海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21家,产品发展到400多个品种,精深加工比重达到73%,出口创汇占全市总额的9.5%,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创新经营形式
推进现代农业
实践证明,农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很难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形成有效对接,必须创新经营形式重组传统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近年来,我们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建设,有效转变了粗放型的传统农业经营形式。
近年来,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蓬勃发展。我们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引导扶持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全市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61家,其中过亿元的78家,带动农民53万户。威东日、日都、佳康等日资企业也纷纷到威海设厂,拉动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去年全市农产品出口8.7亿美元,其中对日出口4.6亿美元,占52.9%。
我们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目前全市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18个,直接带动农民6万户,每户年均增收400元以上。
为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我市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我们建立了农副产品检测中心,完善了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实行了生产基地备案、原辅料台账、产品追溯等制度,鼓励企业取得良好农业规范、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等国际国内权威认证,有力保障了农产品质量。目前,全市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72个,总面积10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认证产品达到412个。
创新服务方式
保障现代农业
近年来,我市从农民最关心的流通、信息、金融保险等方面入手,积极创新综合配套服务方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服务网络。
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建设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日用消费品供应和农产品购销三大流通网络,推动连锁超市下乡,促进农副产品入市。目前全市农村专业市场发展到16处,规范化农家店已覆盖所有乡镇。农村流通服务得到创新发展。
我们加快推进了国家农村信息化工程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建立了电视、电话、电脑三大载体有机结合的农业综合信息平台,整合发布农业政策、科技、价格、供求、气象等涉农信息,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了全程指导和信息服务,创新了农村信息服务方式。
我们还积极开展了小额扶贫贷款担保、农村互助担保和农民创业贷款担保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灾害风险化解和转移分摊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同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农业开发,进一步完善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农业投入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