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铅字印报纸时代成过去
来源:北京文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中国人是流着汗跑进信息时代的。一身是热汗,因为追赶辛苦。一身是冷汗,因为形势逼人。

    很幸运,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1980年出版时,中国已经打开国门。人们在震撼中踮起脚尖,拥抱潮流。这一次,我们没有再被产业革命的机遇甩下。

    信息不是现代社会的专利,也不为人类所独有。边关烽火,鸿雁传书,是古人互通音讯;蚂蚁叩角,萤虫闪亮,是动物交换信息。但将信息与物质、能量等量齐观,只是20世纪中叶以后的事。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和知识,搭乘着同样爆炸式前进的信息技术快车,短短几十年间,便将这个世界几乎彻底重构。

    “农业时代,土地是唯一重要的财产。工业时代,最重要的财产是原材料、组装线、建筑物、工厂。信息时代的生产把对劳动力的要求从强调‘肌肉’转向注重‘大脑’。”然而,信息社会的内涵还不止于此。

    信息很重要,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它们在生产生活中像水一样流转起来,提高效率,加快速度,节省能量,直至改变社会的组织形式,改变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这就叫信息化。

    信息化是一场革命。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比信用卡,比电子公文和无纸办公,比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比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柔性制造,比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比互联网上的虚拟生活……比一切具体的技术升级和生活质量提升都要深远。它要创造一个新的时代和新的世界,创造跟过去不同的人。

    中国人从重视信息,到重视信息技术,再到重视信息化,所花的时间并不比西方人长。但由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目标并存,由于既有观念、既有体制、既有利益格局的习惯势力更加强大,信息化所遭遇的困难、冲突和碰撞都更加剧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流的汗,绝不会比过去少。

    尽管如此,上邮局打长途、拣铅字印报纸、纳税要跑好几个部门的日子,终究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正是推进信息化最强劲的动力。(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