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快些 再快些
来源:中国财经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穷人不是穷在土地和资源上面,而是穷在信息闭塞和教育程度低下造成的劳动力素质的落后。改变贫穷状况,有人主张鼓励富人帮助穷人。而甘肃金塔县、湖北赤壁市、浙江富阳市等地却走出了一条运用信息网络提高劳动者素质,让农民自己去创造财富的成功之路。

  俗话说“信息通,百事通”。然而,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网络乡村普及率仅为2.6%。广播电视虽然入村入户,但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针对性较强的有效信息也是少之又少。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步伐的明显滞后,使得农民获取信息的方式比较少,在迈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与主流社会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笔者认为,要消除农村和城市的鸿沟、让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必须像金塔、赤壁等地一样让农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信息。

  农业信息化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人,农民接触的信息少,对事物、外界的了解就少,见识就少,视野就狭窄,思路就不活。在没有更好的教育投资下,搭建一个覆盖广泛的农村信息平台就地培养农村人才,使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就能充分接触有用的信息,无疑是目前最适合我国国情、既经济又高效的手段。

  农业信息化是农民增收的助推器。农村穷并不是穷在资源的缺乏上,相反,发展滞后的地方往往是资源丰富的地区。其原因在于资源常处在“休眠”或“半休眠”的状态下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而激活这些社会资源的首要要素就是信息。有了先进的科技信息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农民就能取得发展的主动权,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打造农村优势产业集群也就成为可能。不难想象,金塔农民杨兴成如果不是及时了解了内蒙古面粉急需的消息,30万元不可能如此轻松到手。

  农业信息化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8亿多农民约占全国人口的70%,但只占全社会消费的35%,农民人均每天消费仅6元左右。落后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城乡信息的不对称是阻碍消费的最大障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造就的网络体系,不仅能扩大传统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和交易范围,加快交易频率和速度,也能有效解决农村购物难、假货多的问题。

  地方的实践表明了越是为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信息保障,农民的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就越大,减负作用也越大。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农村信息化如火如荼地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必将深深融入到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