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港、数字城市到智能城市,各地信息化领域投资建设力度日益加大,但全球最佳智能城市的评选榜单上,内地城市却多年无名。市信息学会与嘉兴市政府日前主办信息化与城市智能化论坛,与会上海信息学家指出:只有加快连通和共享多个条块、多个部门间的“孤岛信息”,才能建成高度信息化的“智能城市”,让庞大投入产生出相应效益。
从应对突发灾害天气到公共卫生安全,从交通排堵保畅到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智能城市考量一个城市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应急反应能力。自2002年起,国际电信联盟等机构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1个最佳智能城市,新加坡、中国台北、加拿大滑铁卢、韩国首尔等城市或下属城区先后当选。尽管我国内地多个城市也早已提出“智能城市”蓝图,并正大力开展建设,但至今尚未在这项权威评选中脱颖而出。
实现智能城市目标,大量信息基础设施必不可少,前期的硬投入巨大。仅以信息管线铺设为例,上海规划至2010年世博会开幕前,新建集约化信息管线1500公里,累计将达5000公里,实现对中心城区、郊区新城和中心镇全覆盖。但专家认为,这并不等于管线所到之处就安上了“智能触角”,因为各区县、各级行政、不同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自成一体”,并未统一标准,相关数据不能跨区、跨单位畅行无阻,这种状况导致信息化资源利用率不高。
消除信息孤岛,应自上而下串连。市信息学会会长黄晖认为,大城市应设立一个“政府信息中心”及政府CIO(首席信息主管),专门负责对市内20个到30个不同委、办、局进行数据采集和挖掘。这样,即使企业数据分散在工商、税务、财政、质监、社保及银行等各条线数据库内,也能及时获取,甚至实时共享。
大量孤立数据联动,并非简单的数据叠加,而是对海量信息进行深度分析,为城市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尤其提供较准确的预判依据。市统计局计算中心副总工程师李鸿琪介绍,开发一套显示年度经济运行状况的大型数据模型,要采集并合成各路统计信息,涉及上百项相互关联的经济数据,并分为领先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等。“如用电量减少作为领先指标之一,就可提前预警经济可能出现下滑风险。”
政府层面之外,其他社会服务机构也应加快统一数据接口,对信息进行标准化开发。如上海已推行市民个人病历和健康档案的电子化,但还尚难普及。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姚志洪研究员表示,如果各大医疗机构的化验报告单、医疗影像资料等数据标准一致,各家数据就能在网上对接,实现检索、调阅、更新等。他说,根据发达国家经验,约1/3的病例都可通过提高信息沟通效率,来提高治疗效果或降低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