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邓小平同志当年曾说过一句话:“改革开放到底怎么样,要看30年。”
历史作证——“1978-2008”,无疑定格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耀眼的金色年轮。
30年大潮澎湃,30年沧桑巨变。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这场亘古未有的大改革大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使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国家走上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之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了新的曙光,也对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中国式”的影响。
30年与时偕行,30年开拓奋进。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下,人民军队的面貌同样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卓有成效,我军已从一支陆战型半机械化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机械化水平并开始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历史如镜,鉴往瞻今。当我们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头看看走过的足迹、创造的辉煌,重要的不仅是为已经取得的成就欢庆和自豪,而是为了增强开辟未来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30年,是一座丰碑,也是一个界标。
今天,我们国家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军队的发展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大机遇、大变革,千载难逢;大挑战,大跨越,百舸竞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进一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快军队整体转型,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是当代中国军人无法回避的重大时代课题。
二 大江东去,顺势者昌。
30个春秋弹指而过,世界安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看形势、看格局的哲学观也上升到了新的境界。以往分析形势,无非是战争与和平;判断战争,主要是看世界大战能否打得起来。今天,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并存,战争行动与非战争军事行动同在,国内安全问题与国际安全问题交织,战争与和平之间,已经很难找出传统意义上的清晰界限,而军事实力作为国家战略能力的核心要素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惟有通过积极主动的改革、转型,才能跟上时代发展和军事变革的潮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突出表现为争相改革、变革的风潮。变革把信息推到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战争的中心舞台,信息化的狂飙席卷全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生产方式;同样也改变着战场上的作战方式、指挥方式和战争样式。工业时代战争的余辉尚存,信息时代战争的晨曦已现——新旧更迭,必然产生出巨大的历史撞击力。
人类社会波澜壮阔的改革转型大势中,世界新军事变革潮翻浪涌、迅猛异常。目前,这场变革已经发展到以军队转型为基本标志的整体质变期。世界许多军事大国纷纷调整军事战略,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设计,重塑军队的技术形态、组织形态和运行方式,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力图抢占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军队转型的深刻性、广泛性前所未有,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都不能置身其外。
军事变革导致了军队转型,新型军队造就了新型战争。与历史上发生过的军事变革相比,这场世界新军事变革最突出的特征是认知领域里的革命。发现即摧毁,首战即决战;精确与适时、一体与灵活、战略与战术、前方与后方日趋融合;信息、结构,成为战斗力构成中的核心要素;而变革的最终意义是对传统军事体制的“解构”,而不是“建构”,从而使军队信息化建设,转向建设信息化军队——这是无法阻挡的大势。
势者,机也。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快推进军队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世界军事变革潮流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被称为变革先驱的赵武灵王,倡“胡服”,导“骑射”,写下兵车作战样式向骑兵作战样式转变的辉煌一页。反观近代中国由于政治上的腐败和短视,曾经数次与军事变革的机遇失之交臂,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民族创伤。
人民军队诞生以来,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时代变迁,经历了由小米加步枪到坦克加大炮、再到电脑加导弹的跨越发展。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我军及时进行战略调整,走精兵之路,实行科技强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向着“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迈开新的步伐。
历史昭示未来:只有把目光投向变革洪流的潮头,“顺时以动”,“因机而发”,弘扬生气勃勃的改革创新精神,才能乘势而上,创造人民军队新的辉煌。
三 军队转型,是在社会变革大背景下展开的,也是社会转型的一部分。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与一支伟大军队的转型,在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内在地叠加、融合,演绎出威武雄壮的活剧。
社会是军事的“母体”,军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军队转型并不仅仅是军事动因,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必然带来军事形态的深刻变革。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政治体制及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从封闭自守到走向世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为军队转型提供了制度、思想、文化和政策基础,营造了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搭起了广阔的历史舞台。
“辨方位以正则”。一支军队在当今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是军队转型如何转、转到哪里去的基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我军已经从革命战争时期在党领导下为夺取全国政权而进行武装斗争的军队,转变为和平建设时期巩固政权,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军队;已经从封闭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进行建设的军队,转变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建设的军队。我军所处历史方位的这一重大变化,决定了军队转型是与改革开放历史转折同步的转型,是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同向的转型。它不仅包括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而且包括由适应计划经济要求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转型;不仅包括军事、后勤、装备工作转型,而且包括政治工作转型。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面而不是局部、整体而不是部分的转型,其实质是以社会制度综合创新为背景,包含军事技术、军事制度、军事文化等一系列变革的新军事体系的构筑过程。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快推进军队转型,是伟大社会变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内在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军委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拓展了军队职能任务,也对军队改革、转型提出了新的战略牵引。按照新使命的要求,我军必须既能够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又能够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既要成为国家安全利益的捍卫者,又要成为国家发展利益的捍卫者;不仅要确保国内安全,还要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可以说,履行新使命,本身就是一种提升,一种超越,一种转型。它要求军队转型必须是时代内涵与中国特色相统一的转型,是军事能力与历史使命相匹配的转型,是核心功能与多重任务相协调的转型。履行新的历史使命,预示着我军将在新的起点上发生新的历史性嬗变。
在职能使命拓展的同时,军队人员构成变了,武器装备变了,安全环境变了,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也变了……这一切,都在召唤我们——在改革、转型中谋求新的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军队转型不是想不想“转”的问题,而是大势所趋,非“转”不可、必须“转”好的问题。不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就无法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就无法解决制约军队建设的深层次矛盾,就无法实现军队建设的科学发展,就无法履行好新的历史使命。
古今中外的军事史充分说明:一支生气勃勃的军队总是处在不断变革之中,改革创新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30年前,邓小平曾振聋发聩地提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今天,这一时代的声音仍在回响:不深化改革,同样没有出路!
四 一场社会变革必然伴随着思想的嬗变,一支军队转型必然伴随着观念的更新。
“型”字,古义为铸器之法,为模具、框约之意。顾名思义,转型绝非一般的修修补补,而是革故鼎新,打破旧的模式,创建新的模式。今天正在发生在军事领域的转型,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军事变革都要深刻、复杂得多,而机械化战争留给军人的观念、习惯和思维定势却又相当牢固。推进军队转型,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思想观念更新的力度、思维方式变革的广度、军事理论探索的深度。
近代中国史上,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晚清王朝,也曾艰难启动军事上的变革,一时间热热闹闹地办洋务、造枪炮、配火器,但由于固守“弓马平天下”的传统观念和“祖宗成法”,最终吞下失败的苦果。
军事历史长河的经验教训表明,军队转型不仅是有形因素的革命性跃升,也是观念形态的革命性进步。对我们这支总体上仍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阶段、刚刚迈开转型步伐的军队来说,观念上的“时代差”,比技术上的“时代差”更可怕。可以说,思想转型是先导,是灵魂。
改革开放30年来,一次次思想解放使我们的观念一次次更新,精神一次次觉醒。新的军队建设转型实践,呼唤新的思想解放。观念形态的转型,赋予技术形态的转型以生命力、战斗力。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模式转变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思维模式上来,从机械化战争思维转变到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战争思维上来,从习惯于老经验老办法的思维定势转变到改革创新的思维取向上来,才能汇入时代发展和军事变革的潮流。我们已经迈出了转型的历史性步伐,但如不真正解决“思想转型”的问题,满足现状、墨守陈规,就仍将举步维艰,甚至前功尽弃。
军队转型,军事理论须先行。“战争是最少保守的领域”。军事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军事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洞穿迷雾、开拓未来。实际上,先进的军事理论本身就包含着对未来军队功能、战争形态等内容的构想,每一次军事理论突破都是军事实践发展的巨大“引擎”。从近期几场局部战争可以看出,未来战场上,战争的胜负越来越依赖于军事理论的超前设计和适时牵引。军事理论创新,意味着对现有理论和实践的扬弃、超越。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红海”,拥抱思维创新的“蓝海”——开拓未知的领域,包括尚未出现的理念和尚未开发的资源,才能赢得未来竞争的优势。
“越己者,恒越”。对往日辉煌的眷恋,对成功经验的陶醉,对既得利益的固守,容易遮蔽认识未来的视线,凝固活跃的创新细胞。越是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传统崇拜、门户之见、利益之囿的羁绊就越容易显现。转型,最大的阻力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自身。对我们这支自诞生以来就挂满荣誉花环的军队而言,同样需要超越自我的勇气。不冲破传统思想的“雾障”,不走出本位主义和个人利益的“洼地”,转型就“转”不动,“转”不开,“转”不到位。正如恩格斯所言:“当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我们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
五 大凡重大而深刻的军事变革,都无一例外地引起军队组织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按照军委胡主席的要求,逐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的现代化,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是军队改革、转型的重中之重。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揭示了一个基本规律:在一个系统内部,科学的组织形态,优化的排列组合,可以使系统功能远远大于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军队建设同样蕴含着“结构质变”的道理。以骑术高超和刀法精湛闻名于世的马木留克兵,总是败在拿破仑率领的法国骑兵手下,就是因为法军有着优于马木留克兵的组织形态。
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塑造结构。军队组织结构是随着战争形态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战争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体系对抗能力不仅取决于要素的强弱,更取决于要素组合状态的优劣。组织形态转型使军队各种要素的结合和运转方式趋于合理化,就能产生出新的更大效能。只看到技术的发展,看不到由技术发展引起的结构变革,是不可能走出科学发展之路的。法国炮兵进入“摩托化”后仍保留炮管下“不拉马的士兵”的笑谈,于今虽已久远,但其警示意义犹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切不合时宜的组织模式也应随之调整改变。
我军在改革建设实践中适时调整军队结构,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整体上仍属于机械化战争时期陆战型、国土防御型力量结构,头重脚轻、职能交叉、平战分离、比例失调等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现行体制编制与使命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迫切需要不失时机地将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引向深入,进一步优化作战力量构成特别是军兵种内部结构,进一步加大制度机制特别是军事人力资源制度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真正从深层突破军队建设的“瓶颈”,努力形成与履行新的使命相适应的新型军事体系。
当今,军事变革又一次把调整改革军队结构推到了历史前台。军队转型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逐步实现军队组织形态的现代化。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就是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差别。推进组织形态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在追求一种具有新质的力量,一种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最有效地释放出来的力量,一种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
六 军事能力乃军队生存发展之本。从斯巴达人“武士之魂”的长矛横扫,到亚历山大东征军的南征北伐,从成吉思汗的铁骑饮马欧亚,到拿破仑的战法纵横天下……皆因有独领风骚的军事能力。
深化军队改革、推进军队转型,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为转型而转型,而是为了提高战斗力。实现军事能力的提升,是军队改革、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
回顾30年改革历程,从战略重点转移到战略方针调整,从编制体制“瘦身”到军事训练转变,无一不是着眼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历史经验昭示我们:深化改革、推进转型,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唯一标准。
战斗力是一个动态性概念。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战争形态,不同战争形态要求有不同的遂行军事任务的能力。历次军事变革,都是通过形成先进战斗力带动军队整体作战能力的跃升。如果说,鸦片战争以农业文明的大刀长矛对付工业文明的坚船利炮,只能酿成被动挨打的历史悲剧;那么,未来战争以机械化时代的军事能力应对信息化时代的军事能力,也必将被历史潮流所吞没。当前,我军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通过改革、转型发挥信息能力在战斗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传统观念认为,军队战斗力可简单归结为人、武器及人和武器结合方式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着战斗力要素的内涵,从而深刻地改变着战斗力生成模式。在当今信息时代,战斗力的生长要素最为直接的取决于军队在陆、海、空、天、电(磁)五维空间获取、掌控、传输、运用信息的能力。如果说机械化部队的核心战斗力是火力,那么,信息化部队的核心战斗力就是信息力。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信息化条件下,就要把是否有利于发挥信息能力在战斗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是否有利于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作为把握战斗力标准的时代内涵。
军队打赢战争的能力,关乎国家根本利益,是民族生存所系、民之安危所依。具备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是现阶段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考核战斗力最重要的标准。打赢能力与其他军事能力不能混淆,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只有具备了核心军事能力,完成其他军事任务,才有充分的能力基础和支撑作用。抓住提高核心军事能力,就抓住了维护我国安全的主要矛盾,抓住了我军转型建设的发展重点。
把提高战斗力作为深化改革、推进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坚持以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为重心,向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聚焦,向实施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聚焦,大力推进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变,不断培植战斗力新的增长点,努力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
军事变革是一个望不到彼岸的持续发展过程——扭住“基于能力”这个杠杆推进军队转型,是一个凝重而无休止符的命题。一切有悖于战斗力提升的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自应荡之殆尽。
七 《尉缭子·兵令》云:“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军队转型,转到深处是文化。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筹码。军队建设转型,无疑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无论是研发、驾驭新型武器装备,还是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都离不开文化理念的引导支持,离不开文化生态的浸润熏陶。正如有学者所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深层是军事哲学变革,哲学变革的背后,是一场军事文化的大变革。
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关于军队“转型”的比喻发人深思——“给亚瑟王宫廷里一位骑士一支M-16自动步枪,如果他拿着这件武器骑上马,用枪托砸对手的脑袋,这样就不是转型。如果他躲在一棵树后边,开始射击,这样做才是转型!”武器是人掌控的,没有人的信息化,不提高官兵的人文科技素质,再现代化的武器也不过如同一根烧火棍。相对于装备、技术、制度变革的快速发展,文化的更新是缓慢、艰难的。同时,由军事认知领域引发的新军事变革,正促使东西方军事文化在融合中发展,在竞争中扬弃。这就更需要在抓好物质硬件更新换代的同时,大力抓好文化软件的变革创新。因为完成军队整体转型这一革命性转变,需要靠军队肌体每个细胞的“裂变”,文化的变化才是人内在的变化,是一支军队最深刻、最本质的变化。
早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描绘了我军未来人才队伍的生动图景:军以上干部普遍获得博士学位,师团干部获得硕士学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军人才队伍文化素质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一大批高素质新型官兵驰骋军事变革的舞台,一定会开创出军队建设转型发展的新生面。
跳出“文化娱乐”的视域,就会发现军事文化的天地之广、力量之大。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军人之神,文以铸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血脉和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生命力和战斗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文化的力量虽然“没有导弹驱逐舰那样气势汹汹”,但却能够“改变人的思想感情的归属”,以一支军队的政治信仰、战争理念、道义准则、战斗精神征服对手。无疑,唤起文化自觉意识,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有利于优化战斗力生成模式,有利于增强军队转型建设潜力,有利于打赢明天的战争。
八 沧海桑田,人间正道。
军事变革,“变”是大势所趋;军队转型,“转”是历史必然。但是,变革不能变质,转型不能转向。无论武器装备、体制编制、作战手段等如何变化,作为特殊的武装集团,人民军队根本性的东西是永远不能变的。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不能变。党的旗帜就是军队的旗帜,党的意志就是军队的意志。党的绝对领导是军队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军队转型建设必须有利于加强而不能削弱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内外敌对势力总是企图用其政治观、价值观来腐蚀我军的“魂”,动摇我军的“根”。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头脑,确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不因变革、转型动摇自己的信仰和定力。——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地位不能变。一支转型中的人民军队需要清晰的理论指导。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我们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和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统领军队深化改革、转型建设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地抓好理论武装,才能奠定官兵牢不可破的思想基础,确保军队改革、转型的正确方向;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统筹机械化与信息化、跨越发展与稳步推进、规模与效益等关系,才能促进军队改革、转型的健康顺利发展。
——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不能变。始终不渝地保持人们军队性质、宗旨,是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每一次大的历史转折,都给官兵提出各种挑战和考验。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形势任务,大力弘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作风,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服务保障作用,就能保持人民军队的政治“基因”永不改变,就能将我军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进改革、转型的巨大动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队改革发展之路不能变。推进军队转型发展,需要向先行者学习,“拿来”外国军队对我有用的东西。但借鉴不等于照搬照套,邯郸学步。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实际,每支军队有每支军队的实际,我军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发展之路。只有坚持以我为主,学人之长,为我所用,勇于超越,才能在“世界型”中创造出“中国式”。
历史的辩证法启示我们:应该变的,必须改变,不变则衰;不该变的,决不能变,变则自我瓦解。科学把握转型中的“变”与“不变”,我们就会多一分清醒,多一分自信。
九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责任。
富国强军,多少梦想,多少憧憬;改革转型,多少期冀,多少希望。一个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没有一支与国家地位相称、与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相适应的军事力量。
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正在创造新的历史。
展望未来30年,我们将攀上中华民族振兴新的历史峰巅,一个以强大国防和现代化军队为柱石的社会主义中国将更加生气勃勃,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