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农村信息匮乏、信息滞后、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困扰广大农民准确判断市场、科学调整结构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近年来,遵化市以超前的眼光、超前的理念、超前的投入,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形成了覆盖城乡、平台化、渠道宽的立体信息网络。
一座平台给农民安上及时了解信息的“顺风耳”
现在,手机在农村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如何发挥手机随身带、短信及时方便的功能,成为遵化农业主管部门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2007年9月,农业部和中国移动集团在全国安排了两个农政通系统服务试点,遵化市作为试点之一,对如何为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
农政通系统主要有四大功能。一是短信群发,利用系统的短信群发功能,定期不定期的发布农情信息,有针对性地给种养户提供市场行情、短期气象、种养新技术、常见病虫害防治等及时有用的农业信息。二是任务催办,该功能是在系统平台上建立新任务,根据设置的时间(按天、周、月,数值可以自定义),以短信形式对相关责任人自动进行提醒催办,更好地保证任务责任人及时完成任务。三是数据采集,以短信的形式实现任务下达和数据采集上报,系统能够将接收的数据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汇总整理。四是政务通知,把需要传阅的公文在平台上以通知的方式发出,使所有相关人员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公文待批、交办等信息。
农政通电子平台的成功创建和运行,受到了基层乡镇政府特别是老百姓的广泛欢迎和认可。一方面方便了乡镇行政工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基层工作人员实现了“将办公室装到口袋里”,随时随地处理公务,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另一方面方便了群众,密切了干群关系。“农政通政务平台”使广大群众增加了一条了解新政策、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技术的信息渠道。
-遵化市这种“电脑+手机”的“农政通”信息平台模式,适应了当前农村的现状,满足了乡村干部、种养大户等基层民众的现实需要,弥补了大众传播媒介满足共性需求而不能满足农民个性需求的弊端,同时提高了乡镇工作效率。
两个网站让农民拥有远望外界的“千里眼”
电脑进入普通家庭、互联网的不断延伸,为信息传递提供了一条顺畅的高速路。近年来,遵化市通过实施“村村通宽带工程”,全市610个行政村具备了安装宽带网业务的条件,占总村数的94%,截至今年上半年农村网络终端客户发展到19324户。
遵化农业信息网始建于2003年12月,网站下设农业概况、政策法规、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等29个一级栏目、104个二级栏目,信息内容涉及种植业、畜牧水产、林果业,以及农机、农经、农业执法知识等各个方面。到目前为止,网站信息发布总量达3.6万条,上网点击达70多万人次。
中国北方食用菌网是该市为破解食用菌市场信息不灵、技术推广慢等产业瓶颈制约,在2005年2月开通的。网站设立食用菌概况、生产标准、食用菌动态等一级栏目26个,不仅为菇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食用菌产业信息,同时也为各级领导制定食用菌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决策支持。截至目前,网站已发布各类信息3.7万条,网站点击率达到95万人次。
-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农业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应该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涉农部门一项重要任务。遵化市加大投入,狠抓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起当地的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将丰富的市场信息、科技知识、致富经验带入农村千家万户,拓展了农村的信息渠道,有效解决了农村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给农民提供了一双观察周边、放眼世界的“千里眼”,实现了增智、增收的双赢。
三张专网
成为宣传培训、服务三农的“百事通”
“不出家门、一学就会、操作简单”被农民戏称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傻瓜”理论,按照这一要求,遵化市在巩固发展农政通、互联网等信息专业通道的同时,又依托农村家庭电话和电视机基本普及的资源优势,开辟了三条农村宣传教育培训专线,织就三大网络,成为当地服务“三农”的“百事通”。一是农村有线电视网。通过坚持有线电视抓普及、数字电视抓规模的原则,强力推进农村有线数字电视发展。广播电视和涉农职能部门将农民所需适时的农技和科技知识制作成《垄上行》《致富经》等专题节目,在几个电视频道滚动播出,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对各方面信息的大众需求。今年5月份,该市又开通了政务公开服务频道,农民在家里免费拨打电话,就可以实现视频点播互动。二是农业电化教育网。这一网络由遵化市纪委主体开发,将互联网与电视机结合起来,用于农村电化教育。党员群众在村支部和家里通过电视就可直接浏览,解决了干部群众没有电脑,上网不方便的问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该市组织部充分利用进村的宽带网资源,以村党员活动室为阵地,由财政投资190万元,采取免费提供电视设备的形式,建成了674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遵化市开辟三条专线,织就三个网络,既突出重点,加强了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又照顾全面,使网络覆盖了基层群众,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进“三农”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