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华先 本报记者 夏洪平 特约记者 张日军
金秋时节,某合同战术训练场,一场信息化条件下实兵对抗演练,在上千平方公里的地域展开。戈壁大漠,铁流滚滚,炮声隆隆。密林深处,一座座卫星天线昂首天穹,一辆辆迷彩野战通信车动若风发,一台台数字化通信设备组成网络方阵通向四面八方……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军通信兵从过去保障兵种发展成为作战兵种,初步形成以公用电话网、全军数据通信网和野战综合通信系统等为骨干,集声、光、电为一体,联通天上、地面、地下、海底的现代化立体通信系统。昔日“千里眼、顺风耳”在信息快车引领下,正风驰电掣地冲向未来战场。
从保障到作战——
“传令兵”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排头兵”
1996年3月,我军在某海域举行三军联合军事演习。空中战机呼啸,海上战舰游弋,陆地铁甲驰骋。为保障演习中诸军兵种指挥与协同,我军同时启动战略通信网、野战通信系统、指挥自动化系统,运用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多种手段,为参演三军部队提供全方位通信保障。
10年后,还是在这片海域,一场连续5天的海上实兵实装对抗演练,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拉开战幕。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成千上万组目标数据实时融合,海、空、潜立体打击指令及时分发,竟是出自8名士兵之手。由这8名士兵组成的指控班,战位就在海上作战的“神经中枢”——编队指控中心。他们的职责是整合战场态势、融合敌情数据、提供打击参数、分发作战指令。四级士官、指控班长汤建清告诉记者,他们几个人的工作目标概括起来,就是精确感知战场。
“他们是不折不扣的战斗员。”编队指挥员介绍说,未来战争把传感器、计算机、通信系统、指挥人员和作战平台捆绑在一起,通信保障与指挥控制实现高度融合。传统“传令兵”正在变成“信息战士”,直接操纵信息化装备投入复杂电磁空间的激烈角逐。
从配角到主角、从幕后到台前、从保障到作战,面对军事训练转变,通信兵角色发生天翻地覆转变,已成为一支高技术作战兵种。
记者打开全军综合信息网,卫星遥感数字图像、边防巡逻实况视频、军事训练远程教育、政治教育资料查询、后勤装备保障信息……一列列“信息快车”汇成汹涌澎湃信息江河,奔流不息,同时也赋予通信兵更多新职能:无缝互联互通能力、广域网系覆盖能力、快捷应急机动能力、高效信息处理能力、实时频谱管控能力、综合安全防护能力。
“通信兵已经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排头兵’。”总参通信部通信与指挥自动化局局长林卫民告诉记者,随着训练转变,通信兵出现三大变化:领域从单一走向综合,形成通信保障、指挥控制、频谱管理、网络安全防护和信息化工作齐头并进新格局;职能由通信服务走向信息支持,实现数据、文本、图像、音频综合传输;角色从后台走向前台,不仅承担着作战和指挥保障功能,而且直接参与电磁空间制信息权激烈角逐。
从“闭门造车”到“借水行舟”——
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开创我军军事通信新局面
在北京总参通信部大楼里,记者看到一幅巨大的网络分布图——
祖国辽阔版图上,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光纤干线、四通八达的光纤支线,编织成一个蔚为壮观的现代化通信网络。从首都北京统帅部,到南海西沙群岛;从乌苏里江畔“东方第一哨”,到喀喇昆仑山上神仙湾哨卡,星罗棋布的营区、哨所、军港、场站、阵地,都被这张“大网”覆盖。
“这张联通三军部队的光缆网,一半以上都是军民合建的。我军通信建设能够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总参通信部领导介绍说,借助改革开放东风,我军通信建设从“闭门造车”向“借水行舟”拓展,依托地方通信建设资源积极推进军事通信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地方通信建设一日千里。1991年6月,军委领导明确指出,通信建设军民都搞双料的,不可能,也不必要,必须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道路。1995年3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总参谋部、邮电部《关于军民结合改善军队通信几个问题的请示》,为军民合建光缆通信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着“借水行舟”的思路,我军通信发展越来越快:一条条架空明线从北京架设到每一个哨所;一条条地下电缆铺设到全国数十个省、市、自治区;一根根海缆沟通大陆沿海所有设防岛屿;一个个固定、车载、舰载卫星站,连通高原、戈壁的边防部队……
“30年前,我们打电话靠喊破嗓子吼。10年前,我们还在为每3名官兵拥有一部电话自豪。今天,我军通信事业的发展已经无法用单一领域的数据变化来描述,真是日新月异!”总参通信部领导感慨地说,实践证明,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民合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通信,是一条利国利军利民的正确道路。
从机遇到挑战——
使命任务拓展给我军通信建设提出新课题
“穿透风云疾电,跨越寰宇苍穹。渤海砺兵壮志横,誓保信息制胜。全域立体组网,集成跨海联通。叱咤雷霆万军从,唯我通信神兵。”这首《渤海湾演兵词》,记述我军通信兵历史上首次联合渡海登岛战役通信实兵演习盛况,也记录了我军通信兵建设30年来经历的沧桑巨变。
回望改革开放历程,我军通信建设取得辉煌成绩,令人自豪。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我军使命任务拓展,通信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今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十几万抗震救灾部队奔赴灾区,在10万平方公里震区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救援。由于震后原有通信设施中断,部队携行通信设备保障能力有限,进入灾区后,不少救援部队一度与外界失去联系。一位指挥员曾叹息,如果我军应急通信能力再强一些,部队抗震救灾的效率将会成倍提升,更多群众的生命财产将得以挽救。
随着训练转变加快,增强部队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实战能力,已成为急需解决的新课题。记者日前在北京军区某机械化师野战指挥所看到,随着战场上信息化装备大量运用,师指挥所专门设立一个频谱管理席,负责电磁协同。频谱管理员在战场上出现,标志着我军战场复杂电磁频谱管理将逐步走向规范。
一网连三军,天涯若比邻。“信息高速公路”带来了办公和指挥的自动、便捷、高效,战场信息安全已成为不容忽视问题。深秋时节,某训练基地进行一场实兵对抗演习。战斗进入白热化,“蓝军”派出网络“黑客”,攻击“红军”指挥网,“红军”指挥系统陷入瘫痪。官兵们惊讶地发现,网络攻防成为一种全新作战手段。
30年来,从我军首次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到“神舟”系列飞船升空,从陆海空三军重要演习到与外军联合反恐演习,从大兴安岭扑火救灾到汶川地震抢险救援,我军通信官兵写下不朽的篇章,并将继续为我军新时期打赢信息化战争、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写下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