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武在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的講話
来源:人民網- 更新时间:2012-04-14
 

文化部部長蔡武:開拓文化遺產事業新局面
——2008年12月22日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的講話


12月3日下午,蔡武部長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作題為“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文化的發展”的形勢報告。(中國文化報  喻非卿  攝)

    [編者按]2008年全國文物局長會議12月22日在北京舉行,文化部部長蔡武出席了會議並發表講話,以下為講話全文——


    同志們:

    最近,黨中央召開經濟工作會議,全面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明確提出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闡述了做好明年經濟工作需要把握的原則。這對於統一全黨認識、凝聚全國力量、協調各方行動,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確保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全國文物系統要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正確認識國家擴大內需政策對文化遺產事業帶來的發展機遇,正確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積極主動,乘勢而上,促進文化遺產事業科學發展。

    今年是我們黨和國家的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多方面嚴峻挑戰,沉著應對世界經濟金融形勢急劇變化造成的沖擊,克服重重困難,奪取抗擊歷史罕見特大自然災害重大勝利,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圓滿完成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經濟總體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勢頭,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全國文物系統堅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萬眾一心、忠於職守、勇挑重擔,不僅在抗擊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難和迎接奧運這兩大考驗中,交出了滿意的答卷,而且出色地完成了各項重點工作,保持了文化遺產事業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在這裡,請允許我代表文化部,向全國文物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這次全國文物局長會議,是在全黨全國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背景下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對於統一思想、振奮精神,開拓文化遺產事業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同志致信大會,對新時期文化遺產事業的重要使命和廣大文物工作者的歷史責任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准確把握當前文化遺產事業面臨的形勢

    改革開放30年來,文化遺產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性成就。各級政府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堅決執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基礎工作進一步夯實,能力建設得到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卓有成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增強﹔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對外交流與合作成績斐然,文物外事工作開創新局面﹔民間文物收藏日趨活躍,文物市場逐步走上健康發展軌道﹔全社會參與勢頭方興未艾,文物保護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文化遺產事業持續發展,保護領域不斷擴大,保護體系不斷完善,呈現出的喜人局面。但是,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相比,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的發展相比,與急劇變化的國際形勢提出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對文化建設的期待相比,文化遺產事業建設的任務還十分艱巨。文化遺產事業的法規體系還不健全,文物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生產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矛盾突出,文物保護任務十分艱巨﹔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科技成果推廣轉化不夠﹔經費投入與實際需求尚有較大差距,全社會對文化遺產事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有待提高等等。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增加緊迫感和責任感。

    黨的十七大著眼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對我國的文化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指明了文化發展和文化工作的方向,明確了文化建設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突出強調了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極端重要性,提出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兩大一新”的要求,進一步明確了現階段我國文化工作的主題,就是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諧文化、弘揚中華文化、推進文化創新、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文化遺產事業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然帶動文化遺產事業的發展﹔文化遺產事業的發展,必然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圍繞黨和國家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正確認識文化遺產事業在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重要地位和積極作用。要通過文化遺產保護,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挖掘、充分展示文化遺產所凝聚的深刻內涵,將其融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為弘揚中華文化、鞏固和發展積極健康的主流意識形態做出努力。要通過文化遺產保護,促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深刻認識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按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要求,對文化遺產中所蘊涵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認真進行梳理,弘揚傳承優秀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要推進文化遺產信息化建設,通過文化遺產保護,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豐富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形式,擴大中國文化遺產的傳播范圍,增強中國文化遺產的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

    二、切實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文化遺產事業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黨的十七大報告對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進行了深刻闡述,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努力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推動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正確思路、政策措施和體制機制,實現文化遺產事業科學發展。

    ——要著眼大局,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開展文化遺產保護。面對遺產所在地人們對發展經濟、改善居住條件、社區環境的渴望,我們必須對城鄉發展和人民生活給予更多的關注,把文化遺產保護同發展區域經濟建設、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結合起來,正確處理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經濟的關系。在保護和搶救工作中,要注意發揮文化遺產的多方面綜合效益,使文化遺產保護進一步融入城市發展、融入社區生活、融入經濟建設,展示城市、鄉村的歷史文化內涵,充分發揮它們的綜合價值,為人民生活創造美好的文化氛圍。在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要注重發掘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將其轉化為服務於民眾現實和未來生活的文化資源﹔注重充分發揮文化遺產的社會效益,為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環境,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通過保護促進經濟發展,在經濟發展中加強保護,使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要以人為本,把滿足人民群眾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放在首位。文化遺產事業是全國人民的共同事業,文物事業的發展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息息相關。人民群眾是文化遺產的創造者、使用者和守護者,是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真正動力。要切實把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遺產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尊重社會公眾對文化遺產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拓展社會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渠道,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要繼續推進以博物館免費開放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服務工作,加強管理、改善服務、創造條件,讓更多公眾走進博物館﹔要按照“三貼近”的要求,不斷推出文物保護維修、考古發掘、陳列展覽、科學研究、書籍報刊的新成果,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

    ——要深化改革,形成有利於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30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體制環境和社會條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要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的原則,認真分析各類文物機構的情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形成有利於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著力在重塑文化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改善宏觀管理、轉變政府職能四個關鍵環節上下功夫,努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不斷創新體制機制,逐步形成科學有效的文化遺產管理體制。在強化政府管理文化遺產職能的同時,更加充分地調動全社會和廣大民眾支持、參與文化遺產事業的積極性。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加大政府投入、調整資源配置。要貫徹“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方針,積極推進公益性文化單位內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要開拓創新,增強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生機與活力。提高文物事業的創新能力,是繁榮發展中國文化遺產事業的根本動力。近幾年,國家文物局在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大遺址保護、專項法律法規制訂實施以及調動地方政府參與保護的積極性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文物整體保護、跨行政區域保護以及推動文物保護積極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文物保護工程成為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等方面形成了比較清晰的思路,各地文物行政部門配合地方政府開展了有益的實踐,值得認真總結,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要敢於肯定和推廣。實踐表明,發展中國文化遺產事業的動力是改革、關鍵是創新。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正視前進道路上的坎坷與困難,沖破陳舊思想觀念的束縛,以創新精神開拓新思路、新舉措,推進文物事業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三、扎實推進文化遺產事業的重點工作

    ——要進一步推進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是摸清文物家底、實現文化遺產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証。自去年以來經過廣大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普查第一階段工作已經完成,第二階段的田野實地調查工作已經啟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各級文物部門要將文物普查作為“一把手”工程,切實把普查工作當作文物系統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衡量各省文物工作質量的重要指標。要進一步加強宣傳動員,督促各級政府落實責任制,把文物普查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要進一步深化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博物館免費開放是我國新時期文化政策的一次重大調整,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措施,是文物系統堅持以人為本的生動實踐。吸引更多的公眾走進博物館,不僅是博物館自身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保障和發展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自今年初以來,博物館免費開放的試點工作有序開展,經費保障逐步落實,觀眾人數大幅度提升,社會效益明顯提高。日前,全國已有近1000家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免費開放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免費開放對博物館既是發展的機遇,也是嚴峻的挑戰,不可避免地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管理體制,轉變管理理念,加強內部機構調整,提高博物館的運行效率。要探索展示藝術和表現手法,適當調整基本陳列,不斷推出優秀的展覽。

    ——要進一步加大文物安全工作力度。文物安全是事業發展的生命線,事關文化遺產事業成敗。責任重於泰山,尤其是在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新形勢下,更要提高風險意識,堅定不移地把安全放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位,確保公眾的安全和文物安全。最近,國家文物局對全國31個省份的文物安全現狀進行了大檢查,收集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博物館的數據,進行了系統分析。結果表明,文物安全情況不容樂觀。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安全防范設施設備以及博物館展廳和庫房建設達標的比例很低,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檢查中也暴露了文物保護單位和博物館管理以及人員機構不健全等問題。各級文物部門要加強文物安全監管的制度建設與隊伍建設,爭取進一步落實文物安全經費投入,完善安全防范設施,改善文物收藏和展示條件,扭轉文物安全的嚴峻形勢。各地文化部門也要在人員配備、聯合執法、經費保障等方面給予積極的支持和配合。

    ——要進一步推動科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從長遠來看,科學技術對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有決定性作用。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實現文化遺產事業科學發展的關鍵。要努力形成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文化遺產保護科技創新體系。要以“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為原則,積極加強文物保護科技創新基地與平台建設,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科研基地,建立科技資源共享機制。要加強傳統工藝技術的保護、研究、傳承和發展,將科技創新成果與傳統工藝技術有機結合起來。要深化文物科技保護成果的推廣應用,加快制定相關的技術標准規范,將文物保護工作與科技保護、科研課題緊密結合,全面加強科技成果的應用轉化,帶動我國文物保護水平的整體提高。

    ——要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人才興則事業興。要認真貫徹人才強國戰略,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把人才培養作為緊迫的基礎工作、戰略任務和提升綜合競爭力的核心因素,加大文化遺產領域各類人才的培養力度。要建立科學的文化遺產保護專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發揮優勢互補作用,構建以行業主管部門為主體,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博物館相結合的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人才培訓網絡,多渠道開展各類文化遺產教育培訓工作,通過崗位培訓、學歷教育、師承制傳授等多種途徑,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盡快形成文化遺產保護人才隊伍的基本格局。要合理利用國外教育資源,拓寬人才培養途徑,實現人力資源的共享。要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主動性,結合重大文物保護科技項目大膽起用青年人才,培養高水平的創新人才。

    當前,全黨正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這是黨的十七大作出的戰略決策,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的重大舉措,是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必然要求。讓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為推動文化遺產事業 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copyright{clear:both;margin:0 0 0 10px;padding:15px 0;text-align:center;line-height:180%;width:980px;height:120px;} em{color:#f00;font-styl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