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来源:河源视窗 更新时间:2012-04-14

乘势而上 率先崛起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在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上的讲话

陈建华

同志们: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汪洋同志视察河源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今年工作情况,深入分析当前形势,部署明年工作任务。现在,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

一、今年工作回顾

    即将过去的2008年,是我们党和国家接连经历重大挑战和考验的一年,也是我市经济在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后进入调适期、国家对经济发展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和国际金融动荡、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下,迎难而上,谋求科学发展的一年。
    
    一年来,我们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年初我国南方遭遇罕见的低温冷冻灾害和“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群众生活和经济运行造成重大影响。上半年为防止经济过热和物价过快上涨,国家实施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企业融资困难,经济运行速度减缓。下半年由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愈演愈烈,由局部向全球蔓延,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以欧美为主的出口市场萎缩,企业出口生产订单明显减少。我市工业起步晚,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多数为加工贸易型企业,外向型经济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比较明显。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汪洋同志视察河源时提出的“乘势而上、率先崛起”和市第五次党代会栽好“六棵树”的要求,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千方百计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着力打基础谋长远,促发展构和谐,重民生保稳定,“七大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今年GDP增长11%,全社会工业增加值增长15.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7%。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

1、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建设稳健增长。

    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确定“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发展方针和“依托珠三角、服务珠三角、融入珠三角”发展战略定位,围绕“建设全省生态发展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实施战略竞争、开放开发,发展生态产业,运用系统管理学理论对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民生建设、党的建设作出部署,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

    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开展总体规划修编。“一区六园”建设上新台阶,继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园之后,深圳罗湖(源城)、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园获得省认定,其中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成为全省首批3个示范性产业转移园之一,获得省财政扶持资金5亿元。我市成为拥有省级产业转移园最多的地级市之一。

    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广河高速全面动工建设,河紫、广赣、汕昆、粤湘、东环高速规划建设进展顺利,等级公路改造加快推进,启动了市区7条干线道路规划建设。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万绿湖直饮水工程项目已分别与东莞、深圳市签订框架协议,进入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河源电厂第一台机组即将并网发电;“1·8·28”输变电工程加快建设,农网改造全面展开;县级供电企业体制改革顺利完成。

    发展内涵进一步提升。坚持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建设效益园区。坚持招商选资,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集聚程度提高。坚持产业招商,与中国电信等企业合作,成功举办“2008中国CDMA产业发展论坛”,创建“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产学研合作取得进展。出台鼓励全民创业政策措施,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专业镇建设初见成效。生态农业初具规模,举办“河源市首届现代生态农业推介暨农产品展销会”,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畜禽养殖管理逐步规范,塑造了“万绿河源·生态农业”品牌。发展生态旅游,举办了“第五届河源市客家文化旅游节”。房地产、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住宿餐饮及其他第三产业平稳发展。

2、着力加强民主法制,政治建设不断进步。

    各级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关工委、老促会工作取得新的成绩。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全面完成,村(居)民自治水平提高。加快推进体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依法治市工作得到加强,普法工作全面开展,审判、检察工作和司法行为程序化、规范化不断推进。“公仆信箱”拓宽了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创新数字社会走群众路线和网络民主新形式。健全和落实公示制度,社会和新闻舆论监督得到加强。

3、着力提升城市品位,文化建设取得进展。

    实施公共文化工程,树立“客家古邑·万绿河源”城市形象,成功举办建市20周年庆典、龙川建县2222年庆典、“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节”和市第二届运动会,成功申办2010年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地域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明显。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加快建设,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开展。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文化艺术创作取得新进步,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作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建成市群艺馆、市广电中心,开工建设恐龙博物馆等文体设施,规划建设客家文化公园、恐龙文化公园、市图书馆、市博物馆。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成功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园林城市。

4、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建设全面展开。

    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十项惠民工程”和“十件实事”全面实施,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春节前可全面完成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建设。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显著。加快推进市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和自来水工程改造。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公共教育工程,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普高”教育规划全面实施,全市基本实现县域内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持平。实施公共卫生工程,农村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市人民医院新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基本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三鹿奶粉”引发的“毒奶粉”事件得到妥善处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常住人口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稳定了低生育水平,“两无”活动、三类地区转化工作成效显著。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医疗、养老、失业、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双拥优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落实住房货币补贴政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全市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4600多万元和大批物资。扶困助学有效开展。

5、着力培育良好风尚,党的建设得到加强。

    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和学习“全国模范法官”谢顶义、学习新时代愚公精神——“增坝精神”、创建“四型”机关、纪律教育学习月等活动。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举办了“中山大学河源市领导干部行政管理高级研讨班”,开设了“河源讲坛”。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开展了新一轮“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和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社区和非公经济组织党建、流动党员管理不断加强。公开选拔50名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副处级后备干部。实行领导干部“三考一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扎实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增强,源头治腐领域不断拓展,依法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6、着力打造宜居环境,生态建设成效初显。

    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升。实施生态环保工程,修订实施《河源市环境保护规划》。开展林业生态市建设,规范速生桉种植管理和木材加工企业审批,推行林业体制改革。整顿矿产资源开采秩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成市区、城南和连平县城3座污水处理厂,采用BOT方式建设县区11座污水处理厂,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加强环境监测与管理。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开展“清洁河源百日大行动”。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7、着力完善管理机制,平安建设扎实推进。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平安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公安“三基”(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工程建设,开展“百镇千村万户”平安建设活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确保了奥运特别防护期等重点敏感时段社会安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落实信访案件领导包案、“一岗双责”和责任追究制,开展大接访活动,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调处机制。各种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和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社会保持平安稳定。

    同志们,以上成绩的取得,源自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归功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历届市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来自于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团结拼搏,有赖于兄弟市、省直单位和中央、省驻河源各单位以及驻河源各部队官兵的大力支持。对此,我代表中共河源市委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今年以来,市委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加强调查研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河源实际,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生态、人文、后发等比较优势,寻求破解发展难题的思路和办法。我们充分认识到良好生态是河源最大的优势,加快发展是河源最大的政治,在推进各项工作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注重提高质量效益;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抓好当前各项建设的同时,着眼长远打基础增后劲;正确处理“见物”与“见人”的关系,在重视物质增长的同时,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正确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在加快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不动摇;正确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建设中软实力的作用;正确处理大胆探索与遵循规律的关系,在勇于实践、鼓励创新的同时,遵循客观规律,探索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新途径。为此,我们要做到“六个更加坚定”:更加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效益园区的信心;更加坚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更加坚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交通新格局的信心;更加坚定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信心;更加坚定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文化河源的信心;更加坚定创建全省生态发展示范区、建设生态河源的信心。这些理念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河源的长远发展,是指导当前和今后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好,不折不扣地落实好。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差距和不足,总体而言,我市经济基础仍十分薄弱。一是产业竞争能力不强。产业层次较低,自主技术、自有品牌企业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集聚度较低,产业链条不完善,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大幅度下降。二是发展要素制约增多。工业用地紧缺,征地拆迁难度大。科技、管理、技能型人才缺乏。科研、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缺少。建设资金筹措困难。三是环境保护压力加大。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日益突出。万绿湖直饮水项目的推进,对生态尤其是水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四是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个别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和服务有待改善。五是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社会管理及群众反映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六是执行落实能力有待提高。少数干部缺乏执行能力和实干精神,特别是在落实重大决策部署方面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成效不显,无所作为。七是党风廉政建设亟待加强,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任重道远。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克服和解决。

二、准确把握经济形势,保持增长扩大内需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国家政策不断调整。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政策措施,我们要审时度势,积极应对挑战,保增长扩内需。

1、化“危”为“机”,营造“小气候”。

    坚定乘势而上、率先崛起信心。一方面,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增多。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市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企业亏损面扩大,加上关闭一大批小钢铁、小水泥企业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回落,招商引资难度加大,财政减收因素增多。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有利条件,增强发展信心。我市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发展空间巨大;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进入快车道,后发优势日益凸显,处于“黄金发展期”的长期有利因素没有根本改变;全市干部群众加快发展思路对、热情高、干劲大。我们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省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扬长避短,迎难而上,化“危”为“机”,营造有利于河源平稳较快发展的“小气候”。

2、明确发展思路,做到“六个结合”。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做到“六个结合”:把扩大内需与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起来,与增强综合竞争力、打造要素支撑体系结合起来,与提高开放水平、更好地利用内外两种资源结合起来,与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与加强“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可持续发展。 
 
3、增强忧患意识,明确目标要求。

    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沉着应对、迎难而上,趋利避害、把握机遇,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努力克服悲观恐慌的思想,增强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勇于在困难中寻求突破,把握机遇谋求发展。研究和落实中央和省应对危机而采取的保增长扩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争取国家、省各项资金、政策、项目的支持。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积极进取,抓住保增长扩内需机遇,就一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汪洋同志视察河源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保增长、促需求、优结构、增后劲,营造稳健较快协调发展“小气候”,夯实发展基础。发展生态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建设效益园区,提升发展质量。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三农”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乘势而上,率先崛起,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围绕到2011年实现“1·5·25”(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GDP5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亿元)的目标,2009年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10%,全社会工业增加值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持平,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下,单位GDP能耗下降3.5%。

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夯实率先崛起基础

    按照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加大财政金融投入,加强出口内需带动,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农业水利、商贸旅游、交通、电力、城建、环保、文化、卫生、教育、直饮水等重点工程建设,抓住国家和省扩大内需机遇,把“保增长、增后劲”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夯实率先崛起的基础。

1、坚持“工业立市”战略,带动一、三产业发展。

    产业是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发展后劲的主要依托。要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一、三产业的发展。

    推进园区建设。“一区六园”是我市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坚持走“园区式、用地省、低污染、好效益”的路子,以规划为导向,以园区为载体,加快构建结构布局合理、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具有河源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按照开发规模化、建设市场化、园城一体化、产业集聚化、管理标准化的要求,用足用活用好省推进“双转移”政策及资金,积极争取共建单位支持,加快完善园区报批手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高园区接纳能力,建设效益园区和工业新城,形成产业发展有效载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矿产冶金、食品饮料、钟表眼镜等产业,优先发展新家电、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新光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科技创新和名牌带动战略,深化产学研合作,创建一批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加快各类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建设,组织开展产学研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项目攻关。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实施“暖企行动”,与企业共渡难关。“一区六园”建设2009年要再上新台阶,为我市经济持续增长夯实基础。

    加强“三农”工作。加强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知名品牌,加快建设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加强良种良法推广力度,保障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完善农村、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系统。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坚持兴利与除害、建设与管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与保护改善水环境相结合,做好全市水利规划修编工作,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灌区续建节水改造为主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小水电站和梯级电站工程建设管理,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中小河流整治,2011年底前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推进“东水西调”工程论证工作,完善中心城区水网水路,加快构建水安全、水保障、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六位一体”的现代水利体系。

    推进优势资源开发。加快推进直饮水工程,要在与深圳、东莞市政府签订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加快与广州市政府洽商,参照深圳、东莞的方式签订协议。协助省发改委、省水利厅在明年初完成供水方案可行性研究和评审。抓紧确定引水方案和做好前期工作。争取万绿湖直饮水工程列入明年省的重点工程项目。继续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快发展资源加工业。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把生态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永续利用,造福河源子孙后代。

    发展商贸旅游。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强旅游业规划和管理,提升旅游景区建设水平,增加旅游文化内涵,加强旅游宣传促销,重点加快温泉资源开发,将河源建成广东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市区东城商业中心及各类物流市场建设,引导和扶持房地产业等其他服务业健康平稳发展。加快培育特色专业镇。

    优化市场环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协调,落实中央、省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系列政策措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价格体制建设,提高物价监管水平,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构建基础设施体系,提升规划城建水平。

    基础设施是发展的载体,城建规划是发展竞争力。要科学规划,申报、上马、储备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城市改造和建设,构建现代化交通、电力、市政体系,迎接下一轮经济发展潮的到来。
    构建现代交通体系。完成全市交通网络规划修编。加快河紫、广赣、汕昆、粤湘高速河源段和东环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推进国道、省道、县道和重要旅游公路改造。推进市区7条干线道路改造建设。争取河源到东莞、惠州城际轻轨和龙川至汕尾、韶关铁路纳入省的建设规划。加快东江航道整治和重点码头建设,发展水运交通。加快建设、改造和完善城市、乡镇和农村运输站场,大力发展农村客运,重点建设市汽车总站新站。深化交通运输企业改革,加强运输资源整合,提高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加快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构建现代电力体系。编制全市电网规划和城乡供电专项规划,高标准、高效率推进“1·8·28”?穴1个500千伏、8个220千伏、28个110千伏?雪输变电工程建设,3年内基本完成全市农村电网改造,提高电网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确保河源电厂一期第2台机组顺利投产,争取二期工程尽快立项建设,加快推进东江干流梯级电站建设,力争源城、东源的抽水蓄能电站规划立项。加快构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供电可靠、适度超前”的现代电力体系。

    构建现代市政体系。以当好东道主、迎接世客会为契机,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加大投入,动员全市人民行动起来,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推进城市主要街道上等级和“断头路”改造,加快城市自来水工程改造和水源工程建设。发掘“人、文、龙、山、水、林、泉”七脉资源,保护好历史街区、恐龙文化遗存、自然风貌和水体、湿地等城市记忆,在城市建设中体现中国风格、岭南风貌、客家风情,突出山水文化、客家文化、恐龙文化等地域特色,建设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客家文化公园和恐龙文化公园一期工程、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建成恐龙博物馆。构建城市公共绿地生态系统,改造提升街道、小区绿化,大幅提高人均公园绿地占有率。加快“两江四岸”建设,引水进城,形成城市景观水系,建设“岭南水城”。优先发展公交,提高公交服务和营运水平,规范城市出租车管理。加快城市集贸市场改造建设。建设数字化城市。全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加快构建“科学、合理、便利、舒适”的现代市政体系,以全新的面貌和姿态迎接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的召开。

    构建城乡规划体系。规划是生产力和第一财富。按照宜居住、宜创业、宜休闲旅游和城市功能结构健康、环境景观美丽的要求,推进“三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一”,高起点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完善和实施“一湖两江三园四山五城”规划建设。增强城市经营理念,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市场配套、社会参与”的方针,加强土地、建设、河道和市容的管理与经营,政府垄断城市土地和各种公共资源,通过招投标、公开拍卖、挂牌等形式依法出让,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土地附加值,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生命力,继续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重视土地的合理利用,强化节约集约用地观念,切实保护耕地。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和违法河道设障行为。

3、重视加强环境保护,充分发挥生态优势。

    建设生态文明。良好生态是河源最大的优势和最宝贵的财富,环境保护是河源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深入开展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和绿色环保行动,普及环境科学、环保法律、资源节约等知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树立经济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持竞争优势、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
    完善环保设施。加快推进市区、县城、中心镇、东江沿岸万人以上镇、工业园区的污染防治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县区11座污水处理厂、市区七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市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完善重点企业在线监控系统。规划筹建新丰江库区乡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提升环境质量。加快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环保前置审批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严格环保执法,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重点环境问题整治。对万绿湖集雨区开展全面普查,对万绿湖环保规划进行修编,对万绿湖水源、水体、水质实施更加严格的保护。提高环境监测预警和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开展“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加强禽畜养殖污染防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全力推进林业体制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加快创建林业生态市步伐,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管护,严格规范速生桉砍伐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健全建设机制。全面实施环境保护规划。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完善环保政绩考核机制。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机制和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健全和落实环境违法行为新闻舆论监督机制和环保责任追究制度。

4、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平安和谐河源。

    以推进“十项惠民工程”、办好“十件实事”为载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市级统筹,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外来工参加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保障和维护残疾人、单亲特困母亲、孤儿等弱势群体权益。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和创业帮扶机制,加大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力度,加强对农民工的思想教育,保护其合法权益。拓宽低收入群体增收渠道。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开展“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快解决移民生产生活难题。做好失地农民和房屋拆迁户的补偿安置工作。建立“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开发机制,提高困难家庭生活水平。

    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教育事业,实施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实现“普高”目标。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规范学前教育,发展特殊教育,推进各类教育。鼓励发展和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科技事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大自主创新成果示范推广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和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保护、开发和利用好文化遗产;深化“两地”文化和地方党史、客家文化研究,编纂出版《客家古邑 万绿河源》丛书,申报客家文化保护区,全力筹备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积极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工作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关心下一代成长。发展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明年完成180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任务,探索适合山区发展体育运动的新路子,抓好备战第13届省运会工作。发展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改造,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和卫生行业管理水平,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视健康教育,用3年时间基本建立覆盖全市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贯彻落实计生新条例,深入开展“两无”活动,加快后进地区转化步伐,稳定低生育水平。深入开展国防教育,继续推进双拥工作。

    着力建设平安河源。巩固公安“三基”工程和“交通百日整治”成果,促进“三化”(警务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警民和谐化)建设。深入推进“百镇千村万户”平安建设,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两抢一盗”、“黄赌毒”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提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水平,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落实维稳责任制,完善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排查调处机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大调解格局,加强市、县、乡镇、村四级调处网络建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

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强化率先崛起保障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为率先崛起提供有力的组织和政治保障。
1、加强民主政治,推进民主执政。

    发展民主政治,增强发展合力。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人民民主。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政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参政议政,健全重大决策民主协商制度。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对台政策,加强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老促会等各类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发展基层民主,增强社会活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整合网络信访资源,改进和完善“公仆信箱”功能,开展网上审批服务,拓宽民意表达和公众参与渠道,促进政务信息公开和决策民主化。培育社会组织,加强社会自治功能。

    完善监督机制,增强监督实效。落实各项党内监督制度。推行“一年一督查、一年一评议、一年一谈话”制度,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落实各项公开制度。推进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专门机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有机结合。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
2、加强依法治市,推进依法执政。

    落实普法规划,增强法治观念。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面推进法律“五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培育公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精神和法律素养,推进各项工作的法制化,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严肃处理暴力抗法行为,树立法律权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维护法律尊严的氛围。
    深化制度改革,推进依法行政。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工作机制创新,规范司法行为,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切实解决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和诉讼难、执行难等问题,进一步开展好清理执行积案工作。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和服务行政。积极稳妥推进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网络审批系统,提高办事效率,完善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执法公示制、执法过错责任制和执法督察制。推行政府绩效管理。推进公共财政、国有资产管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
3、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率先崛起是省委的重托,是全市各级党组织的光荣使命。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做到不贪、不懒、不虚,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加强思想建设,增强凝聚力。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创建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加强国情、省情、市情及中央、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系列政策措施的学习,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加强组织建设,增强战斗力。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强发展党员和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强“两新”(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落实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继续抓好副处级后备干部公选公推以及培养、使用工作。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

    加强作风建设,增强执行力。加强对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力戒空谈,多干少说,强力执行,反对形式主义;大兴艰苦奋斗之风,不讲排场,不求奢华,不比享受,反对享乐主义;大兴亲民为民之风,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反对官僚主义。切实把全市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决策部署上,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实事、求实效上,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创造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完善党的集体领导、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和党内监督等制度。健全常委会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完善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实行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推进党务公开,完善和落实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严肃政治纪律,保证政令畅通。

    加强廉政建设,增强净化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领导干部党风廉政教育,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宣传“颜氏廉洁文化”的三十六字官箴。完善党内监督制度、违纪行为惩处制度以及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具体制度。加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行使的监督。严查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案件和违法违纪案件,特别是“一把手”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甚至顶风违纪的案件,要从严惩治、决不姑息。

    同志们,率先崛起蓝图宏伟,科学发展前景美好。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市人民,迎难而上,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努力开创河源科学发展、率先崛起的美好明天!


报告解读

坚定信心营造发展“小气候”

    “听了市委书记陈建华所作的全会报告,增强了应对危机的信心,增强了发展信心。”在昨日分组讨论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报告时,不少与会人员如是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谈到,当金融和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信心比黄金更贵重。全会报告用较大篇幅阐述“信心”,即要坚定信心,勇于在困难中寻求突破,把握机遇谋求科学发展。

    即将过去的2008年,在国际金融动荡、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下,我市遇到了一些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但全市经济社会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报告指出,今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强调查研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河源实际,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生态、人文、后发等比较优势,寻求破解发展难题的思路和办法。报告提出,要做到六个“坚定信心”:更加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效益园区的信心;更加坚定开展招商选资、发展生态产业的信心;更加坚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交通新格局的信心;更加坚定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信心;更加坚定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文化河源的信心;更加坚定创建全省生态发展示范区、建设生态河源的信心。这些理念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河源的长远发展,是指导当前和今后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好,不折不扣地落实好。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国家政策不断调整。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政策措施,我市要准确把握经济形势,积极应对挑战,保增长扩内需。

    报告提出,要坚定“乘势而上、率先崛起”信心,化“危”为“机”,营造稳健、较快、协调发展“小气候”。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市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对此,要积极看到有利条件,增强发展信心。我市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发展空间巨大;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进入快车道,后发优势日益凸显,处于“黄金发展期”的长期有利因素没有根本改变;全市干部群众加快发展思路对、热情高、干劲大。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省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扬长避短,迎难而上,化“危”为“机”,营造发展“小气候”。

    而要营造“小气候”,还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努力克服悲观恐慌的思想,增强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勇于在困难中寻求突破,把握机遇谋求发展;研究和落实中央和省应对危机而采取的保增长扩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争取国家和省各项资金、政策、项目的支持。

    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挑战,抓住保增长扩内需机遇,就一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本报记者 胡剑廷)

报告亮点

把河源建设成公园城市岭南水城

    昨日,不少与会人员认为,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市政体系,将河源建设成为公园城市、“岭南水城”,很有新意和创意,也符合河源特点,具有可行性。届时,河源将以全新的面貌和姿态迎接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的召开。

    报告提出,要发掘“人、文、龙、山、水、林、泉”七脉资源,保护好历史街区、恐龙文化遗存、自然风貌和水体、湿地等城市记忆;在城市建设中体现中国风格、岭南风貌、客家风情,突出山水文化、客家文化、恐龙文化等地域特色,建设公园城市;要加快“两江四岸”建设,引水进城,形成城市景观水系,建设“岭南水城”。

    市规划建设局局长刘伟强在建设线分组讨论会上认为,报告对我市规划建设方面提出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可行性。“报告中提出要将我市建设成为公园城市、‘岭南水城’,这就给我市的规划建设工作提供了新理念,”他认为,这正是市委对我市城市规划工作高度重视的体现。刘伟强说,目前正在进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可以此为纲领,以建设公园城市、“岭南水城”为目标和方向进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