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靠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迅速崛起为制造业大国。目前,全球60%的家电的“最终产品”都产自中国。但有人认为,以2004年为分水岭,中外家电企业的第一次艰苦较量基本结束了,以中国优秀的本土企业顽强生存下来而告终。第二轮的较量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竞争区域扩至全球,二是以技术为核心的博弈才真正开始。
其实,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市场换技术”这句口号就频繁在人们耳边响起。它让人们普遍相信,随着外国资本陆续来到中国,与其结伴而行的还有商品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此,我们对外资拱手相让部分国内市场也在所不惜。
问题是,市场交出去了,那么技术在哪里?同时,主宰市场的是消费者,而只有主宰了技术才能吸引消费者。这个“技术”,应该是指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应以自主创新作为动力。
近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景德镇考察时强调,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大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就可以撬动地球。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个支点就是自主创新。
江西崛起靠什么
主持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实力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是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不走创新路将难以发展
李国强:当今世界的发展模式可分为三类:资源型发展、依附型发展和创新型发展。资源型发展的国家包括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依靠卖资源生活;依附型发展的国家包括拉美地区的一些国家,它们在经济上依赖美国;创新型的国家大概有20多个,有代表性的如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
这次,科技部在制订科技中长期规划时,也提出我国要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因为我们资源稀缺,不走创新路难以发展。纵观国内外过去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和国家,大部分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赶超。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和犹他州、英国的剑桥城、日本九州、德国的慕尼黑无一不是如此。在我国也不乏先例,53个高新区成为53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就湖南来说,长沙、株洲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传统产业得到提升。我省的德宇集团以生物技术研究和生产有机绿色食品,自研制了“绿茶生物保鲜方法”专利技术并投入使用后,带动了10万农户人均增收300多元。
曹元坤:业内有句话: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末流企业做产品。我们的企业做产品的多,做品牌的有一部分,但做标准的则非常少。因为没有自主创新,就只能帮别人打工。不久前,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揭晓,中国内地只有海尔一家企业入围,名列第95位,这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符。历史上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都将伴随着东道国在技术上的突破,因为增值最多的部分如果掌握在别人手里,你最终也只是卖“苦力”。
自主创新代表产业成长的方向
刘煜:江铜从20万吨到40万吨的电解铜项目的提升,主要靠的是生产能力的扩张。如果下一步江铜要继续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仅靠生产能力扩张肯定不行,必须提升加工的技术、后续产品的研发,包括资源的再生利用。去年江西工业实现三年翻一番的目标,接下来的2005年到2007年,我们很多设区市又提出三年翻一番的目标。我们先姑且不论这三年翻了一番是否经过了科学的论证,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业翻番靠什么。经济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增长至一定程度后,增速就会减缓,如果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就需要补充能量,我们靠什么补充经济能量呢?就要靠自主创新。
曹元坤:江西虽然是一个资源富饶的地区,但自然资源仅是形成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前提,如果无相应的技术以及掌握技术的各类人才,资源密集型支柱产业便难以形成,只有技术创新能力才是区域经济发展不熄火的“引擎”。今天,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已经不大了,江西要实现中部地区崛起,就必然依靠科技的力量改造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寻找“新经济”产业拉动整体经济成长的空间。可以说,自主创新代表未来产业成长的方向,是保证我省抢占21世纪经济发展制高点的生命线。
“泰豪”靠自主创新发家
李华:泰豪集团正是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开发研制出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从而不断地培育新的市场增长点。从2万元投资起家到10多亿元总资产,7年间,泰豪人演绎了一段“自主创新以立业”的传奇!
自1998年兼并了国企“三波”后,公司又与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ABB公司进行全面合作,最终扩大产品出口。近3年来,泰豪利用自有的技术能力共开发新产品239项,其中获国家优秀火炬计划项目3项,国家火炬计划1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7项,国家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等多项,获得国家专利38项。公司销售收入也从2001年的3亿元迅速增长到2004年的10亿元。而且,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到了整个销售收入的60%以上。“为他人做嫁衣”终究不能使客户产生对自主品牌的认可,形成不可复制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才是长远之道。通过科技与传统产业的嫁接,泰豪在这个领域已经跻身于制订标准的企业行列中。
谭志平:江西要在“十一五”实现中部崛起,进入中部省份前三名,如果没有技术、体制、产品的创新,将难有作为。
江西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估
主持人:我记得两年前北大学者在评价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报告中说,江西是一个资源富饶的地区,但其创新能力不如新疆、甘肃和广西,仅列24位。请各位具体说明一下。
衡量科技实力首先看企业
李国强: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自主创新的能力可以从三方面来阐述,一是从纵向来比,我们是大有长进;二是横向来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三是抛弃这两种表象上的比较,即引进消化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我们大量的技术创新更多地集中在第一个层次上。
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实力,首先看高新技术企业。从2004年的统计来看,江西有高新技术企业310家,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10%,实现产品销售收入接近300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100.8%;技工贸总收入311.3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8.69亿元,产品出口交货值33.76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全省规模以上企业14%的经济效益。从发展速度来看,我们省还是比较快的,全省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已从2000年的32家发展到2004年的63家,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和环保5个特色领域的产业集群。南昌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比2000年翻了一番,其中出口创汇达到1.99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5倍。高新区累计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有400项。承担的国家863、火炬等计划是305项,获得国家和省市的科技进步奖是90项,创新能力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谭志平:我们也实现了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高校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西进入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省行列、国家级重点大科技项目等5个“零”的突破。
真正的原始创新并不多
李国强:也要看到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储备少,江西还没有真正形成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群,尤其是一些有前瞻性、交叉型的高新技术更显薄弱。根据2004年统计监测数据显示,江西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科技活动产出指数、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5个基本指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也排名靠后。
江西的技术创新集中在引进、吸收创新层次上,真正原始创新不多,包括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的张文海院士,他的研究获得国家一等奖,也是在吸收芬兰的技术上改进。包括最新的统计,这几年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项目,国家每年有几亿元,我们省大概能申请到3000万元左右,项目又有60%是引进或者是与省外合伙申报的。国家创新基金中心的主任曾经说:“江西的整个科技力量弱,浙江、上海要报项目是用扫把扫,你这里是掘地三尺才找到项目,而且能找到已经很不错了。”
每一万人中只有2.7人从事研发
谭志平:根据我们对168个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者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只占到调查总数的7.7%,这就是说我们真正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是比较少的,这也就是江西高新产品出口少的重要因素。它的深层次原因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突出的表现为原始创新的能力比较差,集成创新比较弱。我们的研发经费占全省GDP的比重仅为0.6%,全国是1.31%。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要求科技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要达到当年销售收入的5%。我们每一万人中从事研发活动的人数仅为2.7人,全国是6.5人。除航空、钢铁行业等少数骨干企业例外,绝大多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
江西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间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未建立起来,企业受人才、资金因素制约,研发实力不足。省内的大学多为教学型,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并不多。
没有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
刘煜:江西在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上还缺乏政策法规上的有力支持。在2000年3月以赣发[2003]9号文下发了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2003年7月省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大力实施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的若干意见》,这些文件虽然涉及部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在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方面还没有出台任何地方性法规和支持政策。
另外,今年江西工业一至四月份虽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如亏损企业数同比大幅度增长了22%,亏损额更是同比增加63%。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同样的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我省工业发展中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过分依赖投资拉动和粗放型增长。这说明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江西自主创新之路如何走
主持人:9月8日,江西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江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专题研究报告》,省长黄智权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创新之路
刘煜:现在也有许多议论,认为江西这样的欠发达省份,是否存在着原始创新的必要。我认为,江西省必须要搞原始创新,但要有选择性,要根据产业优势和比较优势来选择,不能看到别人搞什么我们就搞什么,我们省的某些技术在国内还属于第一方阵。
李国强:今后,我们的创新应集中在优势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中。我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通过方方面面的专家意见,将江西未来概括了“十个重点领域、八项工程和十六个专项”,重点领域是指,高效种养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生态安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现代服务业、人口科学医疗卫生和健康等;8个科技专项工程是指,绿色农业科技工程、粮食丰产工程、中医药的现代化工程、山江湖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工程、新材料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工程、高新技术园区的二次创业工程、公共科技基础平台工程;还有生物能源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软件研究开发、纳米新材料开发、民用直升机技术研究、有机硅新材料、半导体和发光材料、陶瓷材料、新一代石油加工、绿色农业等16个专项。
自主创新不能成为上面唱高调,下面没声音。首先是对科技创新要考核到位,我们经常说,科教兴赣,但谁兴科教?省科技厅就与省委组织部定了市县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是否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小组活动情况如何;科技经费到了多少,实际用了多少。
其次是科技入园。自主创新的载体在科技园区。巩固园区,还要靠科技来装备它,让企业家有科技意识,让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得到迅速发展,让外面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能迅速在园区转化,让好的苗子能够浮出水面。我们要做好新产品调查,提供申报专利、申请国家专项资金等服务。
三是特派员进村。特派员由机关自愿下海的干部和离退休的老技术人员等组成,有钱的出钱,有技术的出技术,按市场机制年终可以参与分红、提成。给他的政策是原单位工资福利3年不变,3年后可以选择回来或者下海。江西500万劳动力在外打工,农村的青壮年给抽空了,剩下的人没有钱没有资金如何来发展,这些特派员有钱也有技术,以自愿结合的办法搞项目。前年我们在鹰潭盱江试点,目前,抚州、九江、宜春已经全部推开了,已有1000名农村特派员。
企业应成自主创新的主体
刘煜:企业应该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这就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企业研发中心。这项工作江西省从1998年开始做,到去年年底通过省里认定的有56家。今年又进行了一次考评,江中药业、江铜、洪都航空得到国家认定,他们可以享受进口设备的减免税政策。2004年,5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32.7%;而实现的利润则达到40.7%。说明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来自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则来自于高强度的高新技术的投入。
李华:我们在这块的投入力度非常大。近三年,泰豪在技术创新项目研发投入累计超亿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由2002年的6%,增加到2003年的8%、2004年的9%。我们是对销售额按比例计提研发经费,统一划拨到研发中心来管,再由6个专业研究所申报课题,申请资金。
自主创新的三大风险
曹元坤:自主创新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我们说自主创新是长期工作的积累,是厚积薄发的工程。再者自主创新不能不切实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自主创新是有风险的活动。一是有理论风险,就是这个问题能否在理论上加以解释,如果解释不了,以前做的工作可能就会等于零;二是技术风险,理论上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能否用技术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形成产品,这又是风险;三是市场风险,产品制造出来能否在市场上得到认同,这也是不可避免的风险。所以,自主创新必须有宽松的制度来支持,要形成创新风险基金。在企业还没有强大实力的时候,或者没有认识到自主创新的远期效用时,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
给科研人员宽松的环境
曹元坤:对科研成果的考核要合理。现在在高校中如果一年不发表一篇论文,津贴可能就拿不到了。如要鼓励自主创新,对于研究人员就不能采取这种方式来考核,因为他们可能需要五年、十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才能出成果。上海财经大学有一个博士5年时间才写出了一篇文章,之后被评为教授。如果在江西,这个人5年写出一篇文章,可能已经下岗了。科研成果的考核应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我们原创性成果为什么非常少,恐怕与这有关。要允许和宽容自主创新的失败。科研人员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产生伟大的创造。另外,要确保科研人员有较高的收入,确保无后顾之忧。有报道说,一个中国的知名航天科学家,因为人家送的几万元钱而受到了法律的惩罚。我觉得,如果科学家要为生活而忧虑,那将是整个科学界的悲哀。
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刘煜:创新离不开政府的帮助扶持,我们要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要有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和舆论环境。省经贸委正牵头抓紧制定出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运用税收、融资、政府补助等经济杠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