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
2008年对我国来说乃是大事频发、波澜起伏的一年,中华民族和中国政府都经受了多重考验,我国新闻传播业的职业水准也得到一次极大的提升。本文以重大事件为纽带,大体勾勒出本年我国的新闻传播理念上的新收获。
“3·14”事件和“5·12”地震报道之比较:学会与国际传媒共处的策略
今年拉萨“3·14”事件发生后,西方传媒进行了高密度的报道,有些传媒的报道是失实的,带有明显的偏见;而我国媒体滞后的话语抗争形成的正面效果有限。随后,西方传媒关于中国“5·12”汶川地震的报道,似乎又显得较为公正真实了。从“5·12”地震报道的国际舆论走向看,西方媒体阶段性地改变了拉萨“3·14”事件报道中的显性对立基调,转向人道主义和普世主义框架。如此,它们对中国问题的报道,实际上存在三个“高于”新闻职业准则的传播框架:意识形态框架、利益框架和人道主义普世框架。这些框架是第一位的,而新闻的客观、公正和真实,则是建构“中国问题”第二梯次的参照系。
以上情形要求我们讨论与西方传媒的斗争策略:
第一,注重利用不同文明体系中价值判断的共同点。汶川“5·12”地震发生后,西方传媒关于地震的报道,总体上是客观的。它们原有的对中国的偏见几天内不可能发生变化,原因在于地震导致生命灾难这个话题触动了东西方民族价值观的共同点。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地震灾难中表现出的对生命的关爱,对人的尊重,让西方媒体在新闻事实与价值判断之间作出了有利于中国的报道。“3·14”与“5·12”报道中,西方媒体的态度逆转,关键的不同点在于后者实现了信息公开。中国政府允许众多外媒进入灾区实地采访,他们的报道西方读者容易接受,比中国媒体自我宣传更具说服力。
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对外国记者说:“地震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灾害,而且是人类的灾害”,“我们欢迎世界各国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这里既展现出中国政府对国际新闻界的开放态度,也强调了我方对其职业道德的严肃要求,而我方要求的提出,恰恰基于东西方文明共同的价值判断,这就是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智慧输出我方的“价值议程”。“3?14”事件之前,我国重视的是对外传达“事实议程”,而“价值议程”的输出则明显不足。
“价值议程”的输出,需要对一时一事的叙述进行战略化的提升和持久的延展,服务于一国价值信念的凝结、表达和扩散,一方面要承载本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一方面也要映射超越具体差异的普世价值。我们在批驳西方传媒歪曲报道“3?14”事件的同时,也要着眼于与目标国家建立持久的国家层面和传媒层面的关系,需要研究西方传媒的结构和运行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作用与影响,清晰认识与西方传媒相处共生的环境特点,掌握其传播影响力施放的机遇、渠道、形式和特点,以制定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信息环境和国际舆论环境。
新闻传播领域的竞争力是由政治敏感、经济实力和专业工作的水准等综合因素决定的。不遗余力建造起与我们大国地位相称的现代新闻传播的体系和制度,这是基于“3?14”和“5?12”报道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
“5·12”汶川地震报道:迅速反应、信息公开的理念得到彰显
遇到重大事情发生,我们的传媒通常习惯于按照上级的指示来采访和选择主题,没有上级的指示而主动采访重大事件的情形不多。这次汶川地震的报道,多数媒体打破了这种惯性态势,反应之迅速、报道规模之大、报道力度之强都是历史上罕见的。5月12日14点46分,新华网发出快讯,随后各报纸和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反应很快,发挥了各自信息传递的特长。15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四川地震的新闻,随后开始直播报道。十几分钟后,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正式启动24小时直播,打破原有的节目板块,形成全天候播出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影响全国。亚洲周刊认为,中央电视台“创造了中国电视直播史上的新纪录”。这次震灾报道记者之多、现场直播时间之长都创下纪录。
汶川地震发生在国务院《信息公开条例》5月1日生效之后。除了报道快速、及时以外,信息的公开也是这次地震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与以往的做法有所不同,中外记者在四川的新闻采访活动受到的限制不多;国务院带头,每天公布关于震灾的伤亡数字、救援进展等各方面的情况,民众可以通过媒体随时获得有关灾区的各种信息。对地震预报的质疑、学校房屋质量的责难、救助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都有一定的反映。
有一个细节,能够体现出这次新闻报道的原汁原味。5月16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了胡锦涛总书记到北川县视察灾情的新闻,画面展现胡锦涛总书记慰问灾区,正在讲话,话还没有讲完,站在他旁边的一位灾区群众怯生生打断他说:“给我们水喝。”这位群众“不合时宜”的打断,真实显现灾区的实际情况。央视现场直播中,采访了一位转移到成都的被从废墟中救出来的女孩,她先是说了一些感谢之类的话,接着抱怨被救出来后,4个女孩住在一起,一天仅一瓶矿泉水。这样的叙事能够被央视播出,多少反映了传播控制者相对开放的心态。不过,这句话刚说出来,画面即刻被转移,不知道是原有的思维方式又起作用了呢,还是直播业务的正常选择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