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大转移的信息化逻辑
来源:中国信息化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 郭娟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规律来看,一般每隔二十年就会有一次大的产业转移。欧洲和亚洲四小龙都曾经承载过这样的转移。

二十多年前,我国的珠三角成了亚洲四小龙的制造业转移基地,这成就了这个地区的经济繁荣,珠三角也一度成为“中国制造”的代名词。

而今天,珠三角的制造业正面临升级和改造。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制造企业转移到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安徽、湖南、四川等地成了产业转移的新基地。有的企业选择整体搬迁,有的则在中西部地区设置分支机构……

无论哪种方式,在信息化建设不断融入制造业生产、管理和销售等环节的今天,产业大转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面临一些新情况。

我国信息化专家金达仁认为:“从理论上讲,制造业转移带来的企业信息化的需求是十分明显、迫切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仅仅是外部因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个内因就是企业的主体意识。”

新阵地

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这次产业大转移,客观上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位于中部地区的安徽合肥,近年来聚集了海尔、长虹、格力、美的、美菱,荣事达等家电企业制造端,合肥这座昔日相对冷清的省会城市,现在俨然成为了一个新的白电生产基地。

家电制造业素有“利润如刀片,竞争最激烈”的说法,企业把信息化建设视为增强竞争力的因素,如长虹的ERP系统覆盖了采购、销售、财务三个领域。按长虹的规划,长虹要让ERP系统覆盖销售、采购、财务、服务、生产等领域,让信息化这根“神经”通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而奥克斯也尝到了信息化建设降低生产成本的甜头。在实施了ERP以后,企业的记账效率从15天降低到2天;外贸订单的周期从原来的17天缩短到11天;PLM的应用,使生产效率提高了20%~30%,研发成本则降低了10%~20%,直接材料的成本节省了5%~10%,最终的结果是使制造成本降低了10%。

在这次从东部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中,格力将安徽合肥建造成全球第四个生产基地。据格力方介绍,在选择合肥之前,格力曾经做了三年的考察,其中曾有十个城市被列为考察对象,但是格力最终选择了合肥。

合肥成为格力空调华东市场的出货点,“原油上涨,导致交通成本上涨;夏季一旦南方发生水灾,将会导致物流的不畅”等都是格力选择合肥的原因。此外,格力还测算了生产成本,“在合肥每生产、销售一台空调,成本会降低30元钱左右”。

在格力空调合肥的生产基地建设中,计算机控制的流水线生产、供应链管理等都被重新引入。格力总部借助EBS信息化项目,来对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厂房建设等业务进行管理控制。在这次产业转移中,EBS系统协助总部做了很好的决策,格力在合肥的生产基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建成投产,成功完成这个夏天对于华东地区的供货。

新机遇

今天,信息化与制造业联系越来越紧密,产业的地域性转移对信息化建设的利弊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首钢搬迁到曹妃甸的过程中,其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一些新任务。首钢京唐公司的总经理强伟告诉媒体:“首钢搬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钢铁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转向以生产高端板材为主;二是钢铁产业的地域分布发生了调整,由集中在北京石景山区向顺义、河北地区转移,'一业多地'的局面形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首钢信息化建设就以促进首钢跨越式发展为总体目标,以高端板材为对象制定项目的目标,设计了产销管理、财务功能控制、物流和质量管控等系统。

新首钢的信息系统中,专门以在新基地建设的高端板材生产线为对象,构建了通过信息平台支撑的整体产销系统。

这套系统的具体目标是对钢铁板材产线上复杂的物流进行精确的实时控制。在物流精确控制的基础之上,又通过计划和反馈控制,使企业在钢铁高端产品的生产中实现柔性生产,兼顾产能和用户的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精益化生产。

相比较首钢迁移时的信息化建设,面对珠三角的产业转移,美国参数技术公司的技术经理刘熹微认为:“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大都处于某种产业集群的环境中,并形成了较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因此,对发生转移的企业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将是供应链体系的重建。”

“一个单一地点的工作,最主要的是信息准确,时间、协作和沟通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一旦不在同一地点,那么必须把协作和沟通的成本考虑在内,此时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平台。”

“在模块化生产方式下,全球制造业出现了制造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的分离。但是,在产业分工的背景下,最优先发生产业转移的,将是制造端。因为制造端对成本非常敏感,因此成为转移的优先出发点。”

交锋

产业转移究竟能不能给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带来机遇,相关专家却认为这只是一个“理论上行得通的问题”。

“有鉴于ERP在我国应用现状,我们对此不能过于乐观。27年来,我国集成应用ERP的企业仅为13000余家,约占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总数的4.3%。”我国信息化专家金达仁告诉媒体。

金达仁认为,制造业转移带来的信息化需求只是外因,而真正的内因是企业的主体意识。具体说来,企业的主体意识,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信息化的目标与内涵、信息化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应该说时至今日,在我国企业信息化领域已经有很多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思路与方法,足可以让我们学习和应用,以有效的防范信息化风险。之所以现在仍有很多企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金达仁认为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主体意识不强,未能将这些先进、成熟的思路与方法真正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

“而直接影响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CEO和CIO对信息化的认识和管理水平,也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不到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