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反思期觅创新通途
来源:CIO时代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8年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对于已经开展了六年多的电子政务建设而言也是如此。在这一年,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第一步,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标志的这次改革将持续到2020年,最终建成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如何支撑这项重大改革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信办)被撤并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电子政务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媒体断言“电子政务在2008年变‘冷’了”。如何理解国家对信息化管理体制做出的改革部署?如何看待2008年的电子政务?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从总的情况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反思期,我们需要探索电子政务的创新之路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

  五大亮点回顾

  回顾2008年我国电子政务的实践,我们取得了以下主要进展。

  1. 绩效评价标准进一步引起专家学者和电子政务管理部门的研究探索和创新实践。

  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表明,评价电子政务绩效的指标体系的关键要素是: 是否推动构建面向政府对公众服务全流程的跨部门应用系统; 能否让最终用户广泛使用; 是否以公众满意度为核心不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业务重组、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这些研究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摒弃面向机构自身业务、由部门自建自管的建设模式,大力发展面向政府服务全流程的跨部门共建、共享、共管的电子政务,以支撑政府的管理创新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构性地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

  在实践探索上,广州市信息办与国内研究机构合作,精心制订了符合广州市实际情况的绩效评价体系,科学划分了电子政务发展阶段。他们采取第三方参与、专家与用户相结合、跨大系统参评(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评)、部门与区县互评等一系列创新方法,丰富了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在建设管理上,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方式总结和探索电子政务的新思路。其中,整合和建设面向政府服务全流程的跨部门电子政务已经列入了试点计划。

  2. 政府IT治理进一步取得进展。北京市高级法院与国内研究机构合作,首创了针对电子政务系统运维的工作规范与制度,保障了资产达2.4亿元、设备达3万多套的应用系统的稳定服务。他们提出运维的最高目标是提升信息资源利用价值,并按照ISO 20000国际标准将运维工作细化为数千个可以外包的运维服务产品,由运维工作承担者的技术职称和人年费用精确测算出运维服务产品的价格体系; 并确立了运维外包的管理机制与制度等,这一切无不充满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其中,运维外包管理制度和运维成本测算方法属于重要创新,为我国电子政务运维工作提供了比较完整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管理经验。这项工作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电子政务运行管理、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3.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降低行政成本的建设理念得到更多认同。河北省政法委在构建全省政法系统的专网时选择了租用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与设备并购买服务的方案,使政府投资由7亿元(主要购买固定资产)减为每年1亿元,大大降低了电子政务的行政成本。这种减少政府购置固定资产,利用社会资源和购买服务的建管模式,推动了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理念,符合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大方向,值得大力提倡与推广。

  4. 国有特大型企业全面实行CIO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举措,国资委于2008年再度发文并召开工作会议,在国有特大型企业中部署建立CIO制度,这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标志性事件和重要的里程碑。由于国有特大型企业在管理上与我国政府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国资委的这项开创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必将对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实行CIO制度应当是不二之选。

  5. 在电子政务中采用国产化软硬件设施的条件更加成熟。由于我国电子政务过度依赖国外的软硬件产品,在控制信息安全漏洞上没有自主权,大量失泄密事件使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空前凸显出来,为了确保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而停建新的应用项目,缩小应用范围,大量、甚至盲目增加信息安全投资等成为今年的一大特点,这已经阻碍了电子政务的发展,背离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初衷。

  可喜的是,我国已经在基础应用软件上实现了国产化突破。在集成电子政务平台上,发改委支持的中联部项目从操作系统、中间件工具、数据库、办公套件到业务信息管理等全线产品实现了国产化的解决方案,并在试用中获得成功。永中公司的国产办公套件赢得了国家重要业务系统上千万元的采购大单,在整体性能上全面赶超微软的产品; 东方微点公司的主动防御软件破茧上市,能够有效防止新趋利性病毒的第一波攻击,开启了中国企业引领反病毒技术的新时代。将我国电子政务的运行环境迁移到全国产化、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路线图已经展现出来,并完全有可能实现。

  困扰电子政务发展

  在电子政务建设上,我们的确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只看到成绩,却回避问题,必然导致失误和落后。无法否认,2002年国家确定的“十五”期间的主要电子政务任务至今没有完成。2006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下发“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以期推动这项建设走上正轨,并为此专门召开了由省部级领导同志参加的“全国电子政务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为会议专门做了批示,曾培炎副总理亲自到会宣讲“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建设理念、原则,并部署任务和要求。但是两年多来的电子政务建设少有改进。按照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年度全球电子政府发展水平排名,我国竟从2006年的第57位下降到2007年的第65位,落后于印度并有继续拉开距离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在电子政务上的投入逐年增加,排名却不断下降,这合理吗?所以,反思和总结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结论,困扰我国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主要症结有二。一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模式是面向机构和本机构业务流程的,并且自建自管,缺乏跨部门的参与共建、资源共享与协同管理; 二是片面追求高技术、高性能,忽视行政成本控制。这两者之和造成了惊人的低绩效。

  前者的要害是面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必然会陷入困境,面临推倒重建的尴尬局面。“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曾明确要求“把电子政务建设和转变政府职能与创新政府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电子政务发展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制”。后者使我们无视信息科技巨大进步所带来的高性能和低成本的便利条件,竟然还在投入数百万元、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巨资建设那些十分简单的应用项目; 或拒绝利用社会资源而强调由政府自建自管; 这使我们付出了与应用成效完全不成比例的高昂的行政成本。如果不解决好这两个症结问题,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就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

  但愿我们能够通过冷静反思,总结经验,找到正确的思路和正确的途径,把这项惠及全民、事关服务型政府建设成败和国家竞争力的大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