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出台的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文件中,农业及农村信息化问题得到高度重视,为农业及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08年是“十一五”计划的第三年,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热点,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效。
在2008年出台的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文件中,农业及农村信息化问题得到高度重视,为农业及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1号文件),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为2008年我国农业及农村信息化工作确定了基本原则、任务和方向。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1号文件精神,2008年3月7日,科技部出台《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行动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农村信息化科技促进行动”。2008年4月17日,农业部出台“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农村信息化示范工作的建设原则、示范单位信息化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等。
2008年10月12日,党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 “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不断促进生产经营信息化”和“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及农村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数字手段 提供有力支撑
2008年,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十一五”期间部署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项目。科技部继续实施国家863计划“精准农业技术与装备”重大专项和“数字农业技术”专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项目和“村镇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重点项目。农业部继续推动实施金农工程,建立信息服务渠道,整合信息资源,规范信息服务,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农业信息技术已覆盖农业产业链全程。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效果更加明显。空间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区域产业布局以及资源优化中,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实现区域资源调查、产业布局规划、生产经营决策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猪、奶牛等动物联合育种网络平台和健康养殖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整体提升了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淡水鱼健康养殖网络管理与疾病辅助诊治系统、饲料配方和精准投喂养系统的应用促进了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有效减少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失,提高了周转效率,大幅增加了农产品效益。北京、上海、浙江、山东、新疆、河北和黑龙江省垦区等9个农村信息化示范区在信息化村、信息化乡镇、信息化县和信息化企业建设方面取得显着效果。
精准农业技术研究应用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精准农业是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定量决策、变量投入、定位实施的现代农业操作技术系统,是在资源硬约束和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现代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目前,在精准农业信息获取、分析决策和精准作业关键技术研究方面我国取得重要突破,研发出测定土壤压实和土壤水分的复合传感器,提高了复合测量的集成度和准确度; 开展了农机装备条件的总线技术,开发了水稻智能对行插秧机、圆盘式变量施肥抛撒机、小麦半预置式变量施肥机等一批精准农业智能装备,建立了作物精准管理模型、投入处方生成系统、精准农业专用控制系统,初步建立了我国精准农业集成技术平台。在全国启动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和设施农业产区的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示范,取得了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
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村民生改善。适合农村的网络接入设备和低成本农村信息服务终端得到应用,为农村信息服务提供了解决方案。农村社区产业链服务信息系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数码文化娱乐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等软件产品在全国20个乡镇、51个村开展了示范应用,面向农村居民提供了远程教育、农民技术培训以及图书、讲座、戏曲、电影等优秀文化资源服务,推动了“数字农村社区”建设,提高了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和设备、电子标签中间件、产地和产品数字化认证技术等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溯源技术在北京、天津、广州、济南等城市得到相关应用,为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民众身体健康提供了技术支持。
农村信息服务手段继续向低成本、多样化方向发展,农村移动信息服务迅速扩大,成为农村地区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 2008年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了“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试点工作,同时开通“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热线; 宁夏提出平台上移、服务下移,整合全区信息资源,三网融合助推农村信息化,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村村通互联网的省区,2362个行政村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外界联系。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在农业及农村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方面仍存较大差距,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尤其是缺乏与农业及农村地区经济和文化水平相适应的网络接入方式; 缺乏必要的农业信息技术规范标准,信息资源整合程度低,硬件设备利用效率低,重复建设严重; 适合“三农”的信息服务产品不足,缺乏低成本、低技术门槛的农业信息技术品种; 在基于信息的智能装备方面,核心技术设备基本全部依靠进口,成本高,农民难于承受,且不适合我国较小的经营规模,难于大面积应用。
未来农村与农业信息化建设,一是要加强多部门协作。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充分发挥各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整合资源,协同工作,探讨建立“农业及农村信息化联盟”,避免重复,提高有限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涉农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建设,研制适合农村应用的低成本信息技术产品,降低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门槛。
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农业及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其他建设项目相比,具有需求最迫切、基础最薄弱、覆盖面最广、受益农民最多等特点,而且具有非盈利性和公共服务性质。在当前农民经济水平较低、市场化运作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及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政策上倾斜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自主知识产权软硬件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
三是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有偿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建议政府投入引导资金,受益单位提供配套资金,参与企业市场化运作,使农业及农村信息化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