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思科 王宏瑜
当今世界,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具体地成为各国战略行动。建设信息化军队,信息化后勤应该是个什么样?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但有一点十分清楚:信息化后勤离不开现代化后勤传媒。我军后勤在机械化条件下的保障时期,适用性媒体主要是依赖于军地公共的主流媒体和自身业务传媒体系,这种以行政为主体的信息渠道基本满足了后勤业务指导、经验交流、理论传播要求和官兵的信息需求,而面临发展信息化后勤,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如何发展后勤媒体建设。
一、军队后勤媒体发展的必然性
信息化后勤对信息传播与交流具有巨大依存性。建设现代后勤媒体是追求信息化后勤的必需构件,是实现后勤保障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也是宣传我军后勤形象的重要平台。
发展后勤媒体是实现信息化后勤的必要条件。建设信息化后勤,既包括后勤装备信息化等,还包括组织指挥的信息化和媒体信息化。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的军队,都从自身特点出发,加速发展领导管理信息和社会公共信息化水平,优先保证媒体对信息支撑水平。信息化权威专家指出:信息化是政府组织建立的信息化跑道和平台,而穿梭于这条跑道和平台的主要信息则是媒体所提供的全息信息。无论从人类历史发展还是从军事发展史来看,传媒的信息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无论是作为一般的信息化建设,还是作为我军战略性的建设信息化后勤,都必须把媒体建设纳入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和硬指标来考量、统筹和规划,加快后勤媒体建设。
发展媒体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战略的一项内容。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必须注重现代后勤媒体建设。从“全面”的角度看,后勤媒体发展是一个战略内容。我军后勤媒体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形成除个别综合杂志、军事后勤网之外的专业杂志群、多家专业出版社和中央及全军新闻出版部门的通讯机构,这些机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传播功能和范围相对受限。主要是有刊无报、有内无外(公共性媒体平台),有专业性少综合性,有单一媒体少跨媒体等问题。这与我军后勤的整体发展不同步、不平衡、不适应。从“现代”角度来看,全军后勤媒体目前占有资产容量不大,数字技术发展缓慢,出版周期过长,公共互动能力弱,即时传播困难,许多媒体的现代科技含量不大。从“建设”的角度来看,我军后勤媒体主要是在三个时期突出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我军创办了一部分杂志和通讯社;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展了几家专业出版社;在军队信息化建设时期,启动了内部网络建设。但从整体来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现在都正面临一个战略发展机遇期。
发展媒体建设是实现后勤保障核心价值的迫切需要。依据我军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总体规化,后勤保障的核心在于建设信息化后勤,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现代媒体具有服务和保证服务的“双重功能”,既是服务于发展信息化后勤,也是保障打赢战争的需要。媒体建设既是信息化后勤建设的要件,更是保证保障打赢未来战争的必要条件。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在全军后勤探索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思想、宣传方针政策、弘扬时代精神、展示后勤风采,媒体肩负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发展现代后勤媒体特别是在信息化语境下开展媒体建设,是满足后勤官兵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满足军队后勤保障核心价值的必然要求,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
二、后勤媒体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想定
建立以中央媒体为依托,军队主流媒体为依存,以后勤主导媒体为支撑,具有平战一体特色的后勤媒体群,是发展信息化后勤媒体的思路。
(一)健全传统媒体,开发报刊平台。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传统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仍然是媒体发展的主流,必须下大力进行建设,充分发挥现有机构的作用,不断拓展其功能。
(二)建设新兴媒体,扩建总后内外网络。网络发展是信息化后勤发展的主干内容,打造总后内网和外网平台,健全现有内部网络,将现有军事后勤网升级拓展,在内部信息传输、组织指挥、网上办公和门户功能上进一步健全和建设,以满足实际工作信息需求和保障战时需求。同时,创建“中国军队后勤”外网,可与中国军网衔接,也可以独立门户,主要发挥外宣和对外交互功能,展示军队后勤形象,发布和交流军队与国家及社会相关信息,从而打破军队后勤与社会交互不畅的壁垒,建设开放的后勤信息平台。
(三)整合出版机构。出版发行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出版发行在全军虽然是后起之秀,却已形成一种发展态势,农村读物出版方兴未艾,医学读物出版独树一帜,电子音像产品出版也有一定的积累,各机关院校的内部出版物也有相当规模。但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改革的发展潮流,必须改革现有家家点火、村村冒烟的局面,打破单一出版的现状,并逐步向规模化、数字化、效益化和社会化的模式发展。应着力发展主体在军,辅之于社会化的出版机构。整合后勤系统的出版发行机构,采用军队隶属,企业化管理,建立平面介质和立体数码等两大出版发行体系,涵盖期刊、图书、音像等多种经营。以多种渠道出版有社会效益的产品,并通过社会化管理机制打造后勤出版发行品牌。
(四)预设战时媒体,打造特殊后勤声音。建设战时媒体,是发展信息化后勤媒体的一个侧重点。不管是未来传统战争,还是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都对信息传播依赖性很大,建立特殊的后勤战时媒体,主要是做好预置媒体的设计,建立抗干扰和反干扰信息处理和接收终端,并结合“舆论战”要求从技术设备上争取突破。首先是筹措和建立即时传播体系,使后勤达到全息化可视与可知;其次是利用现代技术,发挥手机的音像、视屏和短信功能,尽可能地满足战时后勤信息传播需要。
三、统筹发展现代后勤媒体
发展信息化后勤媒体建设,是现代后勤建设中一项战略性的思考,实现这项长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而且在实践中还要依赖于政策、环境和技术不断进行动态的调整,注重跟踪时代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提高对发展信息化后勤媒体建设的认识,推动后勤媒体建设的科学发展。从当前现实情况来看,抓好发展信息化后勤媒体的基础工程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从顶层设计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媒体。当前,全军正在开展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伟大实践,以此为契机,从一开始就把现代后勤媒体建设的设计纳入顶层规划的范畴,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在行动上及早着手,在编制和机构上全面论证,在经费上给予保证。从顶层上设计媒体建设,关键是需要科学认识媒体,在发展中应用传媒,在工作中重视传播的作用,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发展媒体。同时,注重借鉴和应用社会经验和力量发展后勤媒体,保证后勤媒体建设的政治效益、军事效益和经济文化效益。
———从中长期考虑抓好人才准备。发展信息化后勤媒体,重点是解决好人才问题。从后勤战线现有传媒人才队伍来看,科班人员少、经验型改行人员多,综合性人才少、业务性专业人员多,传统媒体人员多、新媒体专业复合性人才少。从培养角度看,完成后勤媒体从业人员一般需要10年,即专业后勤或新闻出版人才培养单边培养周期在2至4年,而复合专业训练要达到研究生学历又要3年左右,再从事2至3年的实践性锻炼,一般成熟性人才要到30岁左右。这就要求我们抓紧培养和选拔,包括从地方选择专业从业人员到部队培养与储备。目前,军事后勤学学科专业已尝试后勤传媒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训练,但就规模来看还是不够。未来几十年,后勤传媒专职与兼职从业人员需求量加大,必须考虑加紧进行中长期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试行建立后勤新闻发言人制度。军队后勤具有军事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后勤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往往跨领域、跨区域和跨军地,同时又有即时性、共时性的特征,试行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十分必要。从2008年开始,我国实行了政府信息公开。同时,国防部设立了军事发言人。这一制度的确立,对于政府透明,信息公开起得了很好的作用。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我军后勤采取主动式信息发布,对军需物资供应、医疗卫生救援、交通运力信息交流开创了先例,在实际意义上进行了新闻发言人的实践探索。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开放、强大的中国军队后勤,必须采取开放与交流的态度与世界交融,为此,可以考虑在各级后勤建立新闻(或信息)发言人制度,从而使我军后勤更具开放与包容性,保证后勤保障可公开的信息得以公开。更重要的是,新闻发言人将成为各级组织与首长的信息助手,为首长机关提供新闻与信息决策咨询,对本单位的新闻与信息进行采集、筛选和整理,对新闻与信息进行军事保密管制,就新闻与信息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后勤传播,推动信息化后勤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作者分别系总后勤部《后勤》杂志社副社长、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