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5日在湘潭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余爱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共湘潭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人民政府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一化三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战胜历史罕见的冰冻灾害,积极应对物价上涨、能源供应紧张、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严峻考验和挑战,团结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迈出了富民强市的坚实步伐。
(一)抗冰救灾取得全面胜利。面对年初突如其来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关注下,全市军民众志成城,集全力保交通、保电力、保民生,打了一场大救援、大分流、大除冰的攻坚战。为3114名滞留司乘人员免费提供衣、食、住、行,设立24小时救助电话,率先在全省确保了京珠高速和107国道湘潭段等交通大动脉畅通,确保了市场稳定和电力主网安全,展示了伟人故里的人文关怀和博大胸怀,铸就了“科学应对、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勇于担当”的抗冰精神,全市没有因灾饿死一人,冻死一人。灾后迅速组织重建,安排群众生活,全面恢复生产,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全市累计支付救灾救助资金近2亿元,帮助1297户全倒户重建家园,15万灾民、特困群众得到及时妥善安置,农村1000户安居房和100户特困户住房建设全面完成。
(二)应对复杂局势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咬住发展不放松,千方百计保增长,全力以赴保民生,既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又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经济运行低开高走、出现拐点时,及时上调指标,积极探索改革路径。出台扶持金融业发展的“21条”,金融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加大,年内新增贷款达45亿元;开展清理财源税源、清理国有土地、清理国有资产专项行动,依法查补各类应缴税费2.63亿元,增加土地收益5.7亿元,不仅促进了即期财税收入的增加和市场经济秩序的优化,而且为推进经营城市、构建政府融资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金融海啸”的影响,及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综合性措施,在第一时间申报重大项目,申请国家补助资金。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果断推出和改革成果的灵活运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地方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达到663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13.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1%、16%和14.5%;人均GDP超过2万元,达到22800元,增长13.2%;地方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达到48.5亿元,增长26.34%;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7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亿元,增长21.5%;进出口总额17亿美元,增长33.4%,其中出口10.2亿美元,增长17.2%。
(三)“三新建设”加速推进。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力、中心城市带动力、城乡发展统筹力明显增强。
工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在化解诸多不利因素中实现历史性跨越,工业总产值跃上1000亿元台阶,增长40.1%;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实现利税57亿元,其中利润27亿元,增长16.5%。湘钢宽厚板深加工、吉利汽车二期、湘机220吨电动轮自卸车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工业技改投资达到130亿元,增长12.8%;企业裂变项目形成生产能力534亿元。全年列入国家、省级科技项目66项,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20多项,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3家,湘潭成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8.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8%。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以上,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4.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6%,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2%,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率由2007年全省第十位跃居到2008年第二位。园区发展提质提速,实现销售收入增长43.7%。高新区即将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德国工业园成为长株潭城市群国家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园区,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九华经济区战略引资、产业升级和集群发展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台湾工业园和省、市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园正式挂牌;昭山开发区立足生态特质,规划提升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以现代商贸物流业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
城市建设凸显新的风貌。完成城建投资14.98亿元,增长23.8%。河东大道改造提质,体育公园、湘江防洪景观道城区段和昭山段、福星中路等城建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河东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全面完工,河西污水处理工程竣工验收。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3亿元。韶山高速公路竣工通车,潭衡西线高速公路抓紧推进,潭岳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200公里;覆盖城乡的6条干线公路建设全面启动;长株潭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重点工程芙蓉大道建设加速推进。湘潭、湘乡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湘潭火车站站房面积将扩大到2万平方米,成为规模始发站,湘潭将从此改变50年没有始发车的历史。成功举行“中国红色之旅•百万自驾车湘潭韶山行系列活动”,韶山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号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大力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新增城区公共绿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全省首家地市级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实施“煤改气”、“油改气”,天然气用户达9万余户。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6%。提质改造小街小巷56条。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进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行列。在2008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湘潭城市综合竞争实力进入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前80名,居全省第二位。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2.9亿元,增长5.3%。粮食播种面积340.36万亩,总产163.24万吨,均创历史新高;泉塘子农技站成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示范基地。生猪及相关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7.1%。农业产业化总产值增长46%,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新增2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13家。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64.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增长12%。实施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百村帮扶“双百工程”,全年投入资金3.65亿元。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110公里,通畅行政村1236个;完成水利投入3.34亿元,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07座,解决7.4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实施农网改造125个村;农村通讯信号实现全覆盖;新建沼气池5152个。县、乡两级粮食储备增强。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7.5亿元,新增城镇人口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8.0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7个百分点。
(四)“两型试验”实现良好起步。把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湘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聚高端之识,开展“两型社会”建设顶层设计。按照“发展设想进规划、改革诉求进方案、重大项目进笼子”的思路,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和新加坡裕廊国际公司等国内外权威机构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完成市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编制,各专项规划和改革方案编制在同步加快推进之中。配合顶层设计,举办“两型社会”建设高峰论坛和“企业高级经理人环保论坛”;策划“两型社会”建设重大项目170个,其中147个进入长株潭城市群重大项目库,总投资5241亿元;完成战略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投融资路径探索等20个重大课题研究;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中村”改造、土地预征等改革试点;推进路桥收费体制改革;确立九华、昭山、天易等三个示范片区先行改革的推进路径。通过超前谋划、主动作为,提升了发展理念,夯实了发展平台,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质推进赢得了主动、打下了基础。
(五)对外开放迈出重要步伐。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对外经济交流不断加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明显成效。在易俗河经济开发区建设浙商工业园;与美国汽车制造业基地奥克兰郡达成合作意向,在九华打造小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湘乡市成为全省首批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县(市)。通过举办“第四届湘台经贸交流合作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共签约项目69个,合同引进内外资573亿元,湘潭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与国际国内500强、大型央企的战略合作取得较大突破。成功引进美国铁姆肯公司、韩国三星、全创科技、中国五矿集团等13家战略投资者。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83亿美元,增长25.8%;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33.7亿元。290家企业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境外投资企业达到27家。
(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4206元和5856元,分别增长16%和1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5%以内。省、市实事全面落实,市本级财政直接用于实事办理的投入达1.8亿元,比上年增加20%。政府出资600万元,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774个。城镇新增就业6.1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48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纳入城镇社保体系。五项社会保险扩面21.5万人,支付保险资金15.5亿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支付补助资金1.3亿元。在全省率先启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改革,全市义务教育全部实现免费。全面实行农村大病医疗统筹。农村2万多名“五保”特困群众生活实现了由农村集体互助共济向财政保障的历史性转变,全年新、改、扩建敬老院5所、“五保之家”27家。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年内发放低保资金1.3亿元,受益人数13万人,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在全国率先启动城乡临时社会救助制度,市、县两级政府安排临时救助资金680万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新建经济适用房9.19万平方米,新建廉租房2.09万平方米。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实施教育强市战略,义务教育巩固率居全省第一,高考录取率稳居全省前列,市工贸中专实现整体搬迁。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成功创建中国书法名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推进,实现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17万多户。城乡科普、社会科学、文艺创作、新闻出版等事业加快发展。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成功举办市十运会,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逐步完善,重大疾病预防和卫生应急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扶残助残工作取得新的进步。成功创建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保持全省领先,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粮食储备、审计、统计、工商、质监、海关、人防、老龄、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市志、韶灌、农机、气象、水文、档案、仲裁、无线电管理、住房公积金管理等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七)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创新政府运行机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自觉接受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25件,政协提案213件,办理质量不断提高。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率先在全省开通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开展“救灾补损保目标、改进作风促和谐”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服务两型社会”两大主题活动,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得到查处。加强公共应急管理,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断提升。加强和改进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着力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普法工作深入开展。顺利完成第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城市社区管理不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杜绝了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了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深化“平安湘潭”创建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得到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驻潭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民警察在抗冰救灾、保障安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位代表,抗击冰雪灾害,传递奥运圣火,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这四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在湘潭的精心组织和成功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爱国爱市情怀,鼓舞了全市上下加快富民强市的激情与斗志!
各位代表,一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上下和衷共济、共渡时艰的结果,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湘潭建设与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强,发展水平还不高,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突出,改革攻坚任务繁重;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培育有待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土地供应、资金筹措、交通优化等任务更加繁重,城市管理亟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急待解决,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不强,少数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观念不强,投资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9年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
2009年,是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加深,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剧,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我国经济运行压力明显加大。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正确判断形势,积极应对挑战,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仍在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我市加大投入保增长;我市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的加强,有利于我们在应对危机和困难中抢抓机遇,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我们一定要增强信心,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以“两型试验”强化湘潭在区域乃至全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强化扩大内需在湘潭的政策效应,把国家新一轮扩大内需作为加快湘潭发展的新一轮重大机遇。
2009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更好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一化三基”,全力推动“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着力加大投资拉动和扩大对外开放,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和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着力推进全民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原则:
——更加注重解放思想。顺应发展大势,应对复杂局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换脑筋、转观念、拓思路,以宽广眼界审视发展,以战略思维谋划发展,以辩证观点推动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想敢干,敢于担当,创新发展路径,破解发展难题,真正把解放思想落实到行动中,落实到解决问题上,从更高起点上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创新转型。
——更加注重抢抓机遇。立足“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积极应对复杂局势,牢牢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因势利导,化危为机,好中求快、紧中求活,在抢抓机遇中赢得主动。
——更加注重项目主导。坚定不移地把项目建设作为抓机遇、促发展的根本举措,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论实绩,促进各级各部门服务职能优化,促进外来投资者特别是战略投资者竞相涌入,促进产业有序承接,以项目投资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认真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 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始终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政府执政的核心价值,突出发展的普惠性和公共服务的均等性,把新增财力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投向公益事业,投向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
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2.5%左右,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5%、15%和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以内;进出口总额增长15%;直接利用外资增长20%;财政总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8%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
今年重点推进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围绕构建“两型”产业体系,以先进装备制造及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精品钢材及深加工、小轿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四大战略产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由市财政投入3000万元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加大战略产业和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力争四大战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60%以上。
1、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抓住中央扩大内需、改革税制、鼓励出口等政策机遇和企业原材料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实施重点工业建设项目22个。继续抓好湘钢宽厚板二期精品钢材深加工生产线等10大技改项目建设,实现技改投入150亿元以上;大力推进爱铭数码高端电子产品生产线、九华软件产业园等10大新建项目和湘机风力发电等10大裂变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支持园区优先发展。以项目为载体,依托骨干企业、知名品牌和公共服务平台,继续支持企业裂变入园发展,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入园配套生产,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整合、提升各类园区,明晰产业定位,避免同质竞争,支持高新区、九华等重点园区在发展高端产业、提升配套能力、完善设施功能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促进园区成为“两型”产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节能环保的示范区。实现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的历史性跨越,加快九华国家级台湾工业园创建步伐。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应对危机,走出困境,加快发展。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速形成新的增长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内在动力,组织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促进生产基地、实验基地、孵化基地的互动,抓好湘潭机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火炬创新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建设九华大学城,加快建立开放高效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新增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3家以上。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联合体,推进共性技术、关键领域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促进产学研合作进入具体项目,力促产学研合作项目40个以上。促进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相融合,提升企业产品研制和技术开发能力。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优先支持30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加快发展,加速产业化进程。建立有利于推进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有效机制,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强化市场机制、法制手段、科技创新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全面落实《湘潭市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方案》和“1126”节能减排工程,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园区的节能减排工作,抓紧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双十”工程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项目。进一步加强湘江水污染综合整治,加大涟水、涓水流域治污力度。继续加强城市煤改气、出租车油改气和汽车尾气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聘请中国科学院编制湘江湾循环经济试验区整体发展规划,整合资源,策划、申报重大项目,争取国家支持。从资源降耗、废物减排、消费转型等关键环节入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排污权市场交易体系,争取下摄司老工业区、湘乡老工业基地和湘钢、湖铁、韶峰、电厂、电化等企业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试点企业,使“两型”发展成为湘潭发展的一大新亮点、新优势。
(二)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努力追求国际品质,追赶国际水平,实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新跨越,全面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编制好控制性详规。加大规划投入,依托市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围绕城乡空间和产业布局等关键领域和重点区域,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好控制性详规。坚持“规划即法、执法如山”的理念,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和监督机制。所有城市功能片区、所有重大城建项目、所有列入保护和开发范围的名胜古迹,都必须实行严格的详规控制,并确保详规编制和监管与城市新区拓展、旧城改造同步推进,努力改变城市规划粗放、城市建设短视、城市品位不高和功能不全的状况。
2、增强城市承载功能。按照把湘潭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宜居工业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城的战略定位,增强政府融资能力,打造城市建设新亮点,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一是全面加速湘江风光带建设,凸显湘潭山水、生态特色。以湘江风光带建设统筹“一江两岸”发展,年内完成42公里湘江风光带的整体规划,抓紧推进世行一期项目昭山段和城区段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示范性精品工程,将湘江风光带打造成为展示湘潭城市形象的新亮点。二是以湘潭火车站改造和“万楼”新区建设带动整个河西地区开发建设。按照百年不落后的改扩建设计标准,抓好湘潭火车站建设,确保一年半时间完成改扩建任务,使之成为湘潭城市的新地标、激活人流物流的新载体;加快重建明清标志性建筑“万楼”,将湘潭火车站与“万楼”新区建设整体规划,连线成片开发。三是以城际交通干道、城市主干路网和县乡公路建设为重点,完善和提升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对外打开通道、对内形成环线,整体规划、高标准建设芙蓉大道、红易大道,推进长株潭三市融合,带动和提升整个河东地区的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加快城际轻轨、107国道绕城线(含东二环、五大桥)、天易路等重点交通网络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湘潭县-湘乡、韶山-湘乡、长花灰韶公路等6条市域干线公路建设,加速形成“两个1小时经济圈”;加快潭衡西线高速、潭岳高速、沪昆高速潭市互通、上瑞高速殷家坳互通、韶山高速江南连接线等高速公路建设;推进二环线工程建设,抓好霞光东路、大湖南路、白银路、板7、8、9号路建设,打通泗洲路、一环东路、南岭南路、高标路,提质改造建设北路、潭锰路、板马路、新马路和湖园路等,全面提升道路综合通行能力。启动实施铁牛埠港区二期工程和河西中心港二期、易俗河码头工程。着力抓好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湘潭设站工作。加强供水、供气、供电等管网建设,加速河西污水处理厂二期、九华污水处理管网工程、河西日新垃圾处理场等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实行城市垃圾、医疗废弃物等分类无害化处理。创新经营城市思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资本化、市场化运作,提高城市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益。
3、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扩大“三整四化”成果,大力整治市容环境、交通秩序、违法建筑,提升城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水平,从根本上建立治理城市脏、乱、差的长效机制。加强出租车管理,提升窗口服务形象。坚持国有主导、多元投资、规模经营、有序竞争,加快城市公交市场化改革;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优化线路,推动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交通标志标识。继续实施城市植树添绿工程,提质改造和平公园和菊花塘公园,启动雨湖公园二期建设,加快实施双拥路、韶山路、建设路等城区道路油化、街巷净化和路灯亮化,优化人居环境。整合城管资源,创新城管理念,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将城市管理覆盖、延伸、落实到城市的各个社区和街道。大力实施市民素质教育工程,强化文明创建,塑造良好城市形象。
(三)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领先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目标,抓住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重大政策机遇,制订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和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等系列惠农政策措施,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加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1、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选择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的地方率先推行土地流转试点,打造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品牌,带动农业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以农村土地流转为契机,不断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农业产业化总产值突破180亿元,新增产值过5亿元龙头企业2家。大力推进户籍、集体林权和水管体制等改革,建立运转灵活、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2、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现代农业,以工业的模式发展现代农业,通过“以线带面、以点带面、以园带面”,突破行政区域界限,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布局。重点建设京珠高速与107国道并行地区、上瑞高速与320国道并行地区两条现代农业经济走廊,着力打造粮食高产、生猪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四大现代农业示范区,拉长粮食、生猪、湘莲、竹木等产业链条,提高现代农业效益。坚决守住耕地底线,坚决制止抛荒行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达320万亩以上,总产158万吨。突出抓好“新增6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百万头生猪生态养殖工程”、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生态能源普及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将“隆平论坛”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强化基础设施带动,引导和促进产业承接转移,支持县(市)区发展壮大工业园区,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促进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建设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强县”和“快县”。坚持“规划建镇、产业立镇、特色兴镇”的思路,加快小城镇发展。
3、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城乡一体发展。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全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国家惠农政策补贴资金、转移支付资金落实到村到户,确保各级项目资金、配套资金和支农投入及时到位。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探索成立农业投资担保公司和小型金融组织,吸引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投入农村。将办点示范延伸到市、县、乡三级,对帮扶村实施扩面,确保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实现“百村示范、千村覆盖”的目标。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通畅工程、通乡公路、农田机耕道建设,突出改善边远贫困村交通条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完成1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000处山塘扩容,续建城市防洪工程,解决7万名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完成农电改造扫尾任务;建设农村沼气池5000个;抓好小城镇垃圾场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村通工程”和信息“金农工程”。统筹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和智力开发,创新劳务经济思路,突出抓好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建立健全返乡农民工就业帮扶机制,鼓励有技术、有资金、懂管理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化解乡镇债务。
(四)突出创新转型发展,全力推进“两型试验”
坚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率先探索,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率先作为,在破解科学发展瓶颈制约上率先突破,把顶层设计的成果转化为推动“两型试验”的具体项目和行动,确保“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1、全力推进规划和改革方案的实施。将规划和改革方案转化为行动计划,落实到具体项目。重点围绕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核心区综合交通网络、循环经济等领域,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和申报工作。对列入省规划的“两型社会”建设重大项目,加快落实开工建设条件,力争新开工建设项目20个以上。对于竹埠港地区产业发展定位等20个重点课题研究成果,采取“一个课题研究成果、一名市级领导牵头、一个主管部门负责”的团队机制,逐个包装重大项目,逐一解决具体问题。将规划和改革方案细化分解成若干具体项目,倒排推进时间表,确保顶层设计的成果转化为项目,转化为资本,转化为财富。
2、全力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攻坚。按照先行先试的要求,将改革创新贯穿于试验区建设的全过程。突出抓好两大领域的改革:一是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在九华开展建设用地“先征后转”试点;把单位土地利用强度作为考核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绩效的重要指标,提高投入产出效益。二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重点推进市城建投、经建投公司市场化改革,建立投融资债务管理中心,运用“三项清理”成果,做优政府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争取发行市政、企业债券;建立和完善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相分离的企业出资人制度体系,探索建立政府引导资金转化为国有资本投资的模式,带动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3、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根据市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改革总体方案,年内重点推进九华、昭山、天易三个示范区建设,形成局部先行、示范带动效应。赋予示范区市级管理权限,在示范区内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管理、统一改革政策、统一产业布局、统一环境治理、统一生态保护;“三个优先”,即坚持体制调整优先、改革试点优先、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真正把示范区建成“两型试验”的特区,带动和促进全市“两型社会”建设。突出示范区人力资源开发,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科研和管理团队,实现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同步推进。
(五)强化产业互动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为扩大内需、强化市域竞争和发展优势的战略措施,进一步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1、以打造核心商务圈激活市域商贸流通业。引进战略投资,创新经营业态,着力打造以河西基建营、河东建设路口为中心的两个核心商务圈,并立足辐射湘西南,从战略上谋划、推进区域商贸发展。面向全国引进商贸精英团队,加快打造湘潭西商贸物流园。加快城区农贸市场改造提质,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成果,推进“家电下乡”,全面激活市域消费市场。
2、以现代物流、金融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引进大财团、知名物流企业进入湘潭,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促进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依托芙蓉大道、红易大道长株潭三市交通主轴和大工业发展优势,加快湖南工程机械物流中心建设;利用先行先试优势,加快建设九华物流园。积极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力争年内新增信贷投放60亿元以上。积极支持市商业银行改革重组,组建区域性商业银行。引进中信、民生银行等更多金融机构来潭设点,继续开展村镇银行试点,推动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抓紧抓好迅达、华菱线缆、崇德科技等企业上市直接融资,支持现有上市公司增资扩股。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年内新设立1-2家较大规模的担保公司,增强融资担保能力,切实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激活房地产市场。规范发展会计、评估、设计、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业。
3、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彰显湘潭人文优势。全面整合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生态休闲观光旅游资源,努力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突出“伟人故里,人文圣地”整体品牌形象,突出产品深度开发,策划包装一批重大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围绕做大做强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强化景区、景点建设,增强配套服务能力。着力抓好博物馆、规划展示馆、档案馆等重大设施的启动和建设。争取东山书院进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充分挖掘湘潭特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好中国红色旅游第一品牌、齐白石传统艺术文化品牌和湖湘历史文化品牌三大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
(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发展外源动力
把扩大开放作为应对危机、抢抓机遇、强化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战略措施,集聚生产要素,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
1、加大战略引资力度。立足以大引大,以强带强,优化投资创业环境,推动与世界500强和国内大型央企的战略合作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围绕“两型社会”建设,“三高”(高端、高效、高质)产业发展,包装策划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高的项目。重点抓好中联重科、铁姆肯大型风电轴承、台湾欣兴电子、湘电重型装备等项目的落户和增资扩股,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开放格局。
2、构建产业承接平台。充分发挥人文、资源、区位等优势,加快承接国际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将九华、高新区及各县(市)区工业园区作为承接的重要载体,夯实承接平台。完善配套政策,提高通关能力,提升承接水平。突出抓好港澳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业,美国奥克兰郡的小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日韩、欧盟的机械电子、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环保等产业的承接,提高承接实效。
3、拓宽招商引资视野。把专项招商和重大节会作为信息时代扩大开放、促进招商的重要手段,通过举办好第三届湘商大会、美国底特律汽车招商等招商活动,集中发布项目,强势推介湘潭,广交商界朋友,拓宽引资领域。力争实现到位外资3.24亿美元以上,引进内资120亿元以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和加工贸易,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加强社会建设
把以人为本落实到为人民谋福祉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深怀爱民之心,办好利民之事,尽好安民之责,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1、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合格学校建设,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整合职教资源,打造湘潭职业教育基地。加快发展卫生事业,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完善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全面完成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试点工作,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扎实推进省十一届运动会和第八届残运会筹备工作,加快各类场馆、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水平。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2、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就业,落实有利于就业的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政府花钱买岗位、自主创业找岗位、就业援助送岗位等措施,培育更多的就业增长点,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9万人。全力推进社保“扩面提质”,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机制,将覆盖面逐步扩大到全体城乡就业人员,筑牢民生“安全网”。率先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加快乡镇敬老院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妥善解决特困群众和优抚对象实际困难。
3、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管理,认真抓好第七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健全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着力完善大信访、大调解、大防控机制,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切实维护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中涉及的群众利益,提升社会和谐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继续抓好“五五”普法,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加强政府法制建设,不断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坚决打击“两抢一盗”犯罪行为和黑恶势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广泛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良好的军政军民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富市与强军相统一。
各位代表,在全面推进上述七项重点工作的同时,我们将继续为全市人民办好10件实事:
(1)免费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1000例;
(2)资助解决农村贫困户住房困难2000户;
(3)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1000个;
(4)新农村建设帮扶工程扩面至200个村;
(5)新建廉租房2万平方米;
(6)提质改造城区小街小巷70条;
(7)实施免费为农村已婚妇女提供妇科病普查三年行动计划;
(8)完成通畅工程500公里;
(9)推进农村85所合格学校建设;
(10)实施农村“五保户”供养提标。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湘潭的发展已站在一个关键的时点,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政府全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驾驭全局、攻坚克难、抢抓机遇、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能力。
(一)提高政府执行力。坚持把开拓进取精神和科学务实态度结合起来,把发展热情和真抓实干结合起来,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富成效。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坚决遏制和查处政府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缓作为行为。坚持以重点促一般的工作思路,健全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对重大项目定领导、定人员、定任务、定时限、定责任,实行精细化管理。创新和强化绩效考核制度,加大对重点领域、重大工作、重点项目的考核权重,以科学、严谨、务实的考核确保执行力的增强。大力推进政务公开,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行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失职追究等制度。深入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切实规范收费和处罚行为,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优化政务环境,让投资者称心,让创业者放心。简化政务程序,优化政务秩序,提高行政效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抓改革、谋发展上,用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问题上。
(二)提高政府创新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科学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以创新的思维把握时势,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工作的预见性,增强抢抓机遇和领导发展的能力。以创新的思维强化竞争发展优势,全面提升项目开发、产业转型、政策资源利用和招商引资水平。以创新的思维强化内生增长动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下决心转换政府职能,加快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的管理创新,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集中精力抓资源整合和科学配置,集中精力抓市场主体的培育发展,集中精力抓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整治。
(三)提高政府公信力。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民主科学决策,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政府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加顺乎民意。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主动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与建议,加强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沟通。进一步提高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水平。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行风建设力度,加强对“一把手”公开承诺兑现情况的督查。完善国土出让、工程招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大力治理商业贿赂,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建立健全信用评价机制,加大失信惩罚力度。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和检查活动,缩减行政开支。关心爱护基层干部,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共同推动富民强市的伟大事业。
各位代表,湘潭火车站改扩建、芙蓉大道、湘江风光带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全面开工建设,工业总产值跃上1000亿元台阶,节能减排由产业领域向全社会强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顶层设计进入启动实施和重点突破阶段,“三新”建设向新的更高目标迈进,这一切标志着集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的巨大能量,湘潭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主席家乡将再次创造新的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湘潭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向建国6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