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
近年来,北京市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农村信息化建设在硬件设施、信息资源以及人才队伍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地解决了农村计算机网络不通的问题。北京市科委连续实施三期农村信息化工程,初步建成了全市统一的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平台。
对此,本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请他解读北京农村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北京农村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农村信息化是随着信息科技、信息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演进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水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农村信息化有不同的特点。”赵春江指出,总体上来说农村信息化发展可分为三大阶段。
初级阶段主要是搭网建库,进行农业信息的传递,解决农村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中级阶段主要是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与共享,充分发挥已有信息基础设施功效;高级阶段,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全面实质性参与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过程中,农业发展为智能农业。
“北京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农村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任务,主要处在农村信息化的中级阶段,并加速向高级阶段快速演进。”赵春江表示。北京农村信息化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是专业数据库建设。2000年以后,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北京农村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目前,北京郊区电信局光纤由市区延伸至各县城、小区、乡镇,覆盖了整个郊区。
信息服务北京“三农”
赵春江介绍,信息服务已成为推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北京围绕农村信息需求积极探索服务“三农”模式,市科委先后实施了三期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信息助农工程),市信息办和市农委共同启动了燎原行动计划和北京现代农业“221行动计划”信息平台建设等工程,推广应用了北京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和农业资源管理决策等系统,构建了农村信息服务网络,郊区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显着提升。
“爱农信息驿站”模式,探索了通过市场化运作开展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爱农信息驿站”是信息服务“三农”的实施载体和落地节点,充分利用了电信运营商的资源,采取了“联合运营商,整合新网络”的办法,构造了一个天网(无线通信网)+地网(宽带数据网)的无缝整合的农村信息化网络。通过“富农信息配送服务”、“助农远程教育服务”、“便农电子支付服务”和“乐农数字文化服务”等四种方式综合服务“三农”。
在市场信息服务方面,北京市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现已建立北京市农产品市场联网体系、开发建设了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了农产品市场网络服务平台、建立了农产品市场行情预测预报体系和农产品市场商品基础数据库,全市20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了计算机信息联网,并建立起了农产品市场分析、预测预警、信息发布的通道,为指导郊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
信息服务网站成为信息服务的有效渠道。据调查,北京市涉农信息网站有近80个,这些网站大部分以提供市场信息为主,能实现网上订购的网站大约占25%,能进行网上订购并实现网上交易的约占10%。
在信息服务的机制上,市科委联合市农科院建立农村科技服务港,打造为农科技信息服务的实体机构和服务平台。农村科技服务港通过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以农村科技协调员为核心,上联高校院所,下接“三农”需求,通过市场延伸和利益杠杆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整合资源、提升水平是重点
赵春江认为,北京农村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统筹考虑加以解决。建议今后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移、整合资源、提升水平”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北京农村信息化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
目前北京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村信息化建设非常支持,这是北京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但要避免重复建设投资。今后要在政府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发展规划,注重资金的整合,尽量减少多部门重复投资,提高政府资金的利用效率。赵春江表示,“农村信息化建设离开政府支持不行,但完全靠政府投资也不行,需要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模式,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
“北京农村信息化发展还应抓好‘两头’。”赵春江表示,一是积极做好以农村信息服务为主导的工作,加强面向科技协调员和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民信息化素质,推广适合终端用户使用的先进、适用、低成本的信息技术,降低应用信息服务门槛,把信息化服务普适化。二是发展以农业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创新体系的建设,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开展共性技术产品研发。赵春江认为,“未来的北京农村信息化发展绝不是简单的搭网建库、简单的信息传播,而是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