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如果说,15年前互联网对中国来说还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那么今天,网络无疑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信息时代后来者到互联网大国
1969年9月2日,有两台机器第一次连接形成了ARPANET,由分布在美国的10个节点组成,这就是互联网的滥觞。ARPANET与其他网络联结,这个TCP/IP协议于1983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这一天被人们戏称为“互联网的生日”。
对于已有近40年历史的互联网世界来说,中国无疑是一个信息时代的后来者。“中国的互联网不是八台大轿抬出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感慨。
1994年4月20日,中国首次接入国际互联网,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第七十七个国家。此后,互联网便在中国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经过短短15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更是作为一种新型载体,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已经成长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
今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首次大幅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网民中接入宽带比例为84.7%,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宽带网民规模为世界第一;我国CN域名注册量也以1218.8万个超过德国.de域名,成为全球第一大国家顶级域名。报告宣称,三项重大突破已显示出中国的互联网大国规模。
中国互联网在2008年的突飞猛进与今年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中网络媒体的突出表现密切相关,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黄澄清分析,这些事件使得更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信息,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冰雪灾害、拉萨“314”事件、“512”汶川大地震、2008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与2008的诸多大事件相生相伴,互联网已成为今天中国文化传播领域中影响巨大的、最具发展潜力的舆论工具。
网络成为社情民意的直通车
“如果说在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初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网络还仅仅是发烧友的娱乐工具,那么今天,网络无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表达社情民意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推动中国政治体制进步的重要工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贵山感慨。今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被广大网友称为“掀开中国互联网历史崭新的一页”,“短暂的几分钟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网络的兴盛,大大拓展了中国社会的舆论空间,深刻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非典肆虐的2003年,有两句话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州的一位网民医生提议的回应。“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非典的决心,令人感动。”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北大宿舍对北大学子的肺腑之言。正是政府与人民之间这种看不见的联系,坚定着亿万网民通过网络参与国是的信心。
许多党政官员对网络的态度表明了他们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开放的政治理念。从地方官员到中央最高领导,中国官员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这种新媒体,并将其作为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
2007年新春,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红网论坛用实名注册,发帖向所有红网网友拜年,网友反响热烈。2008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通过省内主要新闻网站发布了《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向网民拜年:“我们愿意成为大家的网友,求计问策,接受监督”,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愿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对于工作和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也欢迎大家“拍砖”,他们对网络语言的稔熟为他们赢得了众多的“人气”。今年4月,他们再次约见知名广东网友。5月,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开通“在线访谈”,市长韩正成为首位做客嘉宾。6月,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以网民的身份约见网友,通过网络发表公开信,就江西的发展向全国求计问策。
“在信息时代党政干部对民意的欢迎姿态,表明了党和政府更加开放和自信的执政风格,传递了推进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诸多努力。”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李书磊说。
是助推器也是“双刃剑”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中国网络文化快速发展,对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大。在不断创新中快速成长的网络文化,正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革命、文化观念与活动的创新、社会变革。“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应用前景呈现着五大亮点。”在刚刚落幕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总结,“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农村网民快速增长,支持电子政务”,此外不可忽视的是,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沟通信息的重要平台,网络文化的繁荣丰富已经成为衡量互联网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今年2月,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将网络文化管理问题作为领导干部应该面对的首要问题之一。他说,互联网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是我们和群众建立联系的一条最经常、最便捷的“绿色通道”。他认为,在今天这个时代,上网应该成为党政领导干部的“第五习惯”,不上网、不重视网络建设的领导,不能算是一个现代化的领导。
网络的魅力在于自由、开放和丰富。没有自由的表达,没有丰富的内容,就难以吸引众多网民;而没有网民的广泛参与,网络的内容也不会丰富多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文化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虐猫事件”到“铜须门丑闻”,从“网络通缉令”到“人肉搜索”,互联网在维系着温情和道义的同时,也在向人们展示着它冷酷和破坏性的一面。当网友们一次次以正义的名义发出通缉令,把当事人的一切个人信息公之于众,让他面对来自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谩骂和攻击时,维护正义的行为已经升级为网络暴力。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使人们受益于互联网;但另一方面,它又带来了许多问题。”黄澄清说,“由于网络缺乏富有文化底蕴和气息的大量资讯,导致一些格调不高甚至低俗的内容在网上大行其道。2007年,十部委联合开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有效净化了网络传播环境;11家网站联合开办‘网上大讲堂’,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开通反垃圾邮件平台等,都从不同方面对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和不断提升影响力进行了积极实践。”
专家提出,在西方强大的舆论和文化话语权主导的国际传播竞争舞台上,中国网络媒体,特别是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为代表的主流重点网站,要想增强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唯有坚持自己的特色,把符合现代文明标准的传统优秀文化发扬光大,通过网络不断传播富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中国文化,接受中国文化,进而接纳一个更加开放和民主的中国。
中国互联网大事记
1987年9月20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向德国成功发出一封电子邮件。
1990年11月28日,中国的顶级域名.CN完成注册。从此在国际互联网上中国有了自己的身份标识。
1994年4月20日,中国实现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
1995年1月,邮电部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
1996年11月,我国开通了到美国的2M国际线路。同月,建立了中国大陆到欧洲的第一个Internet连接。
2001年9月7日,中国首次对网络信息资源调查显示,截至2001年4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的域名总数为692490个,网站总数为238249个,网页总数为159460056页;在线数据库的总数为45598个。
2003年3月20日,孙志刚事件发生后,我国各大网络媒体积极介入,互联网发挥了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与地位逐步提高。
2005年6月30日,我国网民首次突破1亿,达到1.03亿人,宽带用户数首次超过网民用户的一半。
2007年12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国家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
2008年7月,中国网民数量以2.53亿的规模跃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