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 2008年,绵阳市人大常委会把“快、实、精、引”四字贯穿人大信息工作始终,不断强化各项措施,全面提升人大信息工作的水平和质量,绵阳人大网建设和上报信息成绩喜人,绵阳人大网全年共发布机关各委、室(处)和县市区人大常委会报送信息1330条,比2007年有明显增加,且信息质量稳步提升,有多条信息被全国、省人大主办的报刊和省级以上多家网站采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分别被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党政网管理中心表彰为2008年度电子政务建设先进集体、全市党政网(政务网)工作先进集体。
在时效上求“快”
“快”是做好人大信息工作的生命所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各委室注重在工作中收集有价值的线索,并迅速撰写成信息,经领导审签后,由办公室信息处及时在绵阳人大网上编发登载,保证信息的时效性,虽然“5.12”特大地震及之后余震不断,但绵阳人大网每日更新的节奏从未停止过,绵阳人大网周更新量均名列市级部门前列。“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领机关干部职工按照“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的要求,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中。为使外界能够及时准确了解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及机关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的最新情况,各委室负责信息的同志在紧张工作之余,仍坚持撰写信息,由于条件艰苦,没有电脑就用手写,没有稿纸就在旧报纸的空白处书写,信息处的同志则在已被震成危房的办公室,加班加点认真编发上传每条信息,如在“5.12”地震后的次日上午,即在绵阳人大网上发布了《四川省绵阳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等信息,很快被中国人大网、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搜狐网转载。
在内容上求“实”
“实”是做好人大信息工作的有力根基。在信息工作坚持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特别是“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摸准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机关干部冒着余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危险,多次深入北川、平武、安县、江油等地的受灾乡镇、学校、医院、企业及受灾群众家中进行调研,多次随同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及视察组到抗震救灾第一线采访,撰写出了一批真实反映我市各级人大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信息,有的重要信息通过编发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办的《人大视察》、《督察专报》送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为其工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推动了我市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
在质量上求“精”
“精”是做好人大信息工作的不懈追求。在保证信息数量的同时,注重着力打造精品信息,信息质量与过去相比稳步提升,撰写了多条高质量的综合性、经验性和动态性信息,如《灾情就是命令 时间就是生命——绵阳市人大常委会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绝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绵阳市人大常委会领导检查督促唐家山堰塞湖避险疏散群众工作纪实》、《一份迟到的报告—记四川省人大代表、北川羌族自治县坝底乡党委书记周福兰》《震灾无情人大有爱——绵阳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看望慰问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职工侧记》、《抗震救灾恢复重建 人大奋战在一线——绵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职工全力投入抗震救灾40天工作扫描》、《绵阳市人大常委会监督支持灾后重建有力有效》、《四川绵阳:人大信息与抗震救灾同行》、《集中视察“变脸”专题调研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搭建人大代表履职新平台—绵阳市人大常委会举办代表约谈会侧记》、《绵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高标准做好文秘工作》、《听民声 恤民意 解民难——绵阳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参加大接访活动侧记》等信息先后被《中国人大》杂志、中国人大网、人民网、四川人大网、民主法制建设杂志、人民权力报、四川新闻网、省政府门户网站、绵阳政务网等登载。据统计,全年共有231条信息被全国人大、省人大主办的报刊和省级以上多家网站采用。
在方法上求“引”
“引”是做好人大信息工作的有效手段。为不断提高人大信息水平,适应新形势下人大信息工作需要,市人大常委会通过表彰先进、典型引路,不断探索人大信息工作新路子,加快提升人大信息工作质量步伐。一方面,坚持每季度通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各委室和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在绵阳人大网的信息发布量,对工作中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表扬;另一方面,通过表彰先进进一步调动机关干部和县市区人大常委会搞好信息工作的积极性,努力提升信息工作质量。近日,市人大常委会和办公室分别对2008年度3个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先进集体和6名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信息工作先进个人进行通报表彰,收到良好效果。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信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