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李 迩
今日话题:日前,一则“湖北出现最神秘民政局”的帖子成为各大网站的热点,网友发现监利县民政局官方网站的联系电话和地址均为××××,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神秘的民政局”。同样成为媒体焦点的还有天津市每年14亿元“通行费”,相关部门一直不愿意公开其用途。比天津市民要幸运的是上海律师严义明,日前,他向国家财政部和发改委提出申请,要求公开救市资金四万亿的来源和去向,两部委均表示将依法处理。这三件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其实本质都是政府应该如何对待信息公开。讨论中,读者认为一些部门不愿意公开信息的根源在于懒政,没有把执政为民落到实处,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不仅要执行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更要出台相关细则,配套追究制和惩罚机制。
信息不公开根源在于懒政
李忠卿(江苏读者)最神秘民政局、不透明的通行费、四万亿救市资金的来源和去向,三件事情如出一辙,老百姓在不知不觉中被剥夺了知情权。确实,如今一些政府网站,内容常年累月不更新,究其原因,我看与某些政府部门一贯形成的懒、散、空不无关系。以宣传栏、网站等支撑门面,看似尊重民众知情权,实质是在愚弄百姓。如何确保政务公开,仅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还不够,必须设立督办机构,否则信息公开形同花瓶,不过摆设而已。
省略号(深圳网友)“最神秘的民政局”和“不透明的通行费”表面上看是一些部门工作人员的“疏忽”,其实是因为这些部门不敢将自己置于“阳光监督”下。这些部门官员没有执政为民的观念,不明白自己是人们的公仆,仅仅是把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挂在嘴边,但心里却总想着自己是管理者,把公开政务信息当成是对民众的一种施舍。
万阕歌(江苏读者)为了体现公开而公开,应付差事,甚至从不更换网页等内容,就连有关电话也打不通,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表现。换句话说,这就是失职,就是懒政,就是没把群众利益真正放在心上。
李英锋(河北读者)政府信息公开不能令人满意,原因是政府各部门观念僵化,有的部门甚至认为群众知道得越多,本部门的“麻烦”就越多,不利于开展工作;还有的部门对暗箱操作已经习以为常,怕公开信息过多,引来社会的关注和监督,不利于本部门的“我行我素”。笔者以为,政府各部门必须首先彻底转变观念,树立政府信息公开越彻底,就越有利于阳光运行的理念,由被动公开变为主动公开,由怕监督变为主动接受监督,否则,国家制定再多的法规、制度,政府信息公开也会在各部门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
保障公众知情权宜多方用药
杨红兵(江苏读者)政府信息为什么不能阳光操作?笔者认为根源有二:一是行政构架本身缺乏外部监督渠道;二是内部监督失语,部门之间互相庇护,上级主管部门监督无力。要确保公众知情权,必须内部自律和外部监督两方面结合:譬如强化政府以民为本的公共服务理念、完善并扎实推进信息披露的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网络等在保障公众知情权中的舆论监督作用。
赤子之心(四川读者)要打造好透明政府、推行阳光执政,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乃至民众、民生其他诸多利益,只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出台行之有效的配套责任追究机制,同时将政府信息的确认标准充分予以细化,哪些政府信息是必须公开的,哪些政府信息属于国家机密。只有将《条例》细化,公众的知情权才能得到保证。
小不点(广州网友)政府信息公开的推动力,一方面来自政府,另一方面则是日常生活中的你和我。每个公民都应有运用国家法律法规的意识,每人一小步,就是国家的一大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赋予了每一个普通公民监督政府的权利,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养成运用法律武器的行为习惯,我呼吁大家认真地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通读一遍,熟知国家赋予我们的权利,对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信息,应该依法争取知情权。
杨菁(江苏读者)要想确保公众知情权,首先得保证媒体的知情权。毕竟,目前公众知情的主要途径还是媒体。然而,从温州鹿城区委书记杨湘洪出国考察未归,相关部门下达严格的封口令,不准媒体“乱说话”可以看出,媒体的知情权都在受到限制。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清除这样的限制。
信息公开须有追责制
大未(深圳读者)现在一些官员总认为,多开设几个服务大厅,就是服务型政府。其实,一个服务型政府,首先必然是透明政府。信息公开才能让广大群众对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一目了然,才能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近年来许多事实表明,群众知情有助于化解疑虑,政务公开有利于处理危机。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府与老百姓会越来越近,干群关系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社会会越来越和谐。
殷建光(河北读者)虽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早在去年5月1日就已正式实施,但是由于具体工作实践中,一些政府部门或懒惰,或遮掩,而条例本身又缺乏具体的追责举措,最终导致《条例》成了一只没有牙齿的老虎。要打破这种僵局,我认为,只有用追责制来保证公众的知情权,追究信息公开不力的领导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让相关部门真正把信息公开,把尊重公众知情权当作自己工作的一个标准,才能让那些依靠信息遮掩从中牟利的人遏制住自己的贪婪。
马廷刚(山东读者)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就是要确保公众的知情权。但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公众的知情权依然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呢?在我看来,关键是部分官员依然习惯于高高在上,并不把法律的尊严、公民的吁求放在眼里。因此,要解决公民知情权的梗阻问题,必须加大对“知情不报者”的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