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中国机构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是指行政机关运用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保证党委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又好又快地贯彻落实。目前,各地正在大力实施干部“治庸计划”,猛刮“责任风暴”,努力打造有限政府、责任政府、高效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掀起了新一轮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热潮,让不少干部感到了行政责任的压力。如何内提效能,外树形象,打造干部全面参与、素质全面提升、工作全面覆盖的“全面效能”,使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走上常态化,值得思考:

    一、触及灵魂,强化三种意识,打牢思想基础

    机关效能建设目标在“效”,功夫在“能”,核心在“人”。只有从思想深处入手,强化主体客户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才能做到“用职能去管理、用机制去完善、用人格去影响”,推进工作优质、高效落实:

    一是强化客户意识。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政府根据公众的意愿和要求给公众提供服务。与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相似的国外“新公共管理运动”,最大特点就是在行政改革实践中广泛引进企业管理方法,并用企业管理理念来重构公共部门组织文化。在理念上,以客户为中心或导向,把社会公众或者前来办事的人员视为政府的“客户”,认为公共组织应以“客户”满意为标准,强调政府有求必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对机关工作人员的根本要求。中国国情不同,虽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但可以借鉴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强化工作人员的百姓就是“客户”意识,坚持客户就是“上帝”的理念,实行服务承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合理需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二是强化责任意识。责任重于泰山。责任是一种义务,是一种使命,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在其位、谋其政”,说的是一种本分、一种责任。自古以来,受人俸禄,为人谋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做人最起码的责任。现时亦然,领取政府发的薪水,就必须为这个国家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祉。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忠于职守、勤奋敬业的履行职责,是最基本要求,也是有效开发能力、拓展能力的前提和必须。机关工作人员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常掂量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爱岗敬业,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岗位上、在责任中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勇于干事,敢于担当,不能不谋其政、不在状态、敷衍塞责、逃避责任;要责权统一,尽职尽责,不能遇到权力往里揽,遇到责任往外推;在岗一日,尽责一天,不能在位时不尽责、离任后乱指责。“政如农功,日夜思之。”对待自己的职责,要一日三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敢于负责的人,着力打造责任政府;

    三是强化效率意识。机关工作的效率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单位的运转速度。机关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本身就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应具备“事不隔夜、案无积卷”的工作作风。有句古训叫“今日事今日毕。”机关干部应该且必须努力适应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步伐,在和谐、规范、创新、落实、互动中求效率。对一个部门和单位来讲,要深化工作流程改革,建立和完善快节奏、高效率的组织工作运转机制,认真解决“资源分割、职能交叉、沟通不畅、协调困难”等影响行政效能的主要瓶颈,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实行集中行政审批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推行电子政务等。对机关工作人员来讲,要切实增强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着力培养超前思考的主动性、发现问题的敏锐性、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履行岗位职责的政治素质与专业技能,着力解决在执行上“顶”、在办事上“拖”、在执法上“滥”、办公手段陈旧等低效率问题,做到安排的工作立即办、重要的工作优先办、复杂的工作稳妥办、困难的工作设法办、琐碎的工作抽空办、份内的工作自觉办、想到的工作主动办、所有的工作认真办,全力打造高效政府。

  二、注重根本,增强三种能力,提高建设本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效能建设,“效”是“能”的推进力量,“能”是“效”的基础条件,抓“效”必先提“能”:

    一是增强执行能力。执政之道,关键在于落实。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决策再好、思路再新、制度再严,工作也难以高效率完成。执行力就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握规律、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狠抓落实、坚决完成任务的能力。它体现为一种深谋远虑、明察秋毫的洞察力,一种坚定不移、捍卫信念的态度,一种雷厉风行、快速行动的做事风格。当然,执行力并非否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是要求“能走正步、会踱方步”。“能走正步”,就是坚定不移地将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确保不打折扣、不失真、不变相地执行,这是基础、前提和基本要求。“会踱方步”,就是在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时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灵活地、有创造性地加以贯彻落实,这是工作方法、工作能力和工作创新。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应努力提高认知和分折能力,能走正步、会踱方步,变“机械型”执行为“创新型”执行,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目标同向、步调一致;大力倡导立说立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坚决反对“执而不谋、谋而不行、行而无力、力而无果”的行为,以殚精竭虑、全然忘我的精神境界,孜孜以求、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干就干好、争创一流的工作标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实行课题式设计、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实行项目式管理、增强工作的绩效性,实行工程式推进、提高工作的系统性,实行台账式督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实现工作效率最高化、效能最佳化、成果最大化;

    二是增强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仅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人民政府的性质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服务能力的高低、服务质量的好坏,是判断行政管理是否成功、是否有效的标准。增强机关及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对于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要坚持服务为本的理念,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公民的权利实现为要务,为公民参与、诉愿和救济提供必要的途径,推进有心服务、有能力服务和有效服务三者的统一。从行政机关来讲,积极深化行政体制的配套改革,创新“责权一致、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规范政府行为,改革服务程序、手段、方法,减少、集中、并联、规范行政审批,再造政务服务流程,降低行政成本,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延伸服务职能,搭建服务群众平台,形成科学、规范、高效、透明的运转体系。对工作人员个人而言,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坚持群众路线,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增强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服务发展的本领、依法行政的本领、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统筹协调能力,切实解决一些机关干部“知识恐慌”、“本领缺失”和“不能为”的问题。在工作中,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三是增强监督能力。监督是一剂良药。行为的规范、权力的正确行使,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监督予以制约和规范。实践证明,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监督运行机制,增强监督能力,是促进机关工作效能提高的有效措施。要抓住权力运行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部位,加强对行政效能建设重点部位的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工作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加强对与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密切相关的关键环节的监督,强化对各级干部执行力的跟踪考核和问效;整合监督资源,设立效能监督机构,把自上而下的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监督、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专门监督与干部之间相互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完善专兼职监督队伍,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发布、考评追究等保证权力阳光运行的配套制度,扎实开展行风、政风民主评议工作,打造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机关形象;健全效能投诉网络,完善效能投诉受理机制,推进建立电子监察监控系统,开辟网上监督渠道,发展“网上监察”,逐步实现在线申请受理、状态查询和结果反馈,做到投诉有门、办理有效,有诉必查、查明必处;巩固和强化各项监督联动机制,强化机关与基层联动机制,推进机关作风与政风、行风的联动,加强作风建设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资源共享,紧紧抓住“不落实的事”,严肃查处“不落实的人”,形成推进行政效能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把握关键,突出三大主题,注重建设成果

    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不是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要坚持以绩效为本,突出转变作风、改善民生、推进发展三大主题,注重建设成果,机关行政建设才具有不竭的动力:

    一是大力转变作风。机关作风是机关效能的外在表现,机关效能的提高必须体现在作风转变上。目前,作风问题已成为影响机关效能和党政形象的突出问题,推进作风转变已成为行政效能的一大重点。加强作风转变,机关是关键,干部是重点,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自律并重,采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办法,教育引导干部牢固树立“清简务本、行必责实”的工作作风,围绕净化环境、促进发展的主题,抓好行政效能制度体系建设、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干部素质这四个重点,做到“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一方面,大力推进领导作风转变。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规范民主决策和议事程序,推行重大问题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票决制,防止决策失误、权力失控和群众利益受损等问题发生;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 推行“一线工作法”,增强领导力,强化执行力,提升工作效力,自觉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坚决防止“假、大、空”贻误事业、贻误发展;进一步精文简会,精简会议和文件,增强会议和文件的针对性、实效性,降低行政成本。另一方面,着力转变干部作风。教育引导干部破除官本位思想,强化执政为民理念,发扬“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的精神,带头干、带领干、带动干,认真履职尽责,努力为企业、为基层、为社会、为人民群众服好务,既要杜绝态度生、冷、蛮、横的现象,又要克服态度好不办事、推诿扯皮等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真正做到身入基层、心系一线,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公平公正、高效务实的工作团队;

二是大力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当前扩大内需的客观需要。在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中,坚持改善民生主题,深化“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理念,切实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以解决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义务教育、贫富差距、物价上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保障吃穿住行、柴米油盐等“物质民生”的同时,着力改善上学、就医、文化等“非物质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管理 ,重点实施好“五大工程”:实施就业与再就业工程,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就业岗位,营造创业环境,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政策,实现人人有就业;实施劳动者权益保障工程,严格最低工资保障制,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加大仲裁维权力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劳有所得;实施教育公平工程,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实现学有所教;实施社会保障工程,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探索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保障制度,实现人人有保障;实施困难群众帮扶工程,逐步建立以制度性救助为基础、以专项救助为重点、以应急性救助为辅助、以配套性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和由政府倡导、社会参与、慈善互助、结对帮扶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互助机制。坚持“借专家的智力,应对决策难题;借市场的引力,应对投资难题;借爱民的动力,应对群众难题”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发展好与快、发展动力内与外、发展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制定政策对待富与贫四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

    三是大力推进发展。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展是解决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只有发展了,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才有保障。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转变干部作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在于推进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实现共同富裕。目前,机关行政效能已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在机关行政效能上狠下功夫,那个地方就能提供一流的服务,营造一流的环境,就能在区域竞争格局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推动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名片的思想,强化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法制意识,努力营造优质的为政环境、投资环境、治安环境、舆论环境,凝聚人才、项目、资金、优惠政策等发展要素,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好”字优先,强化“无农不稳、不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思想,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新型工业、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统筹,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改造农业,缩小农村,减少农民,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水平,把着力点转到调整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推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市场体系和所有制结构,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重点领域改革,采取积极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与时俱进,创新三大机制,构筑长效保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最根本的是要有一套可行的制度保障体系。只有工作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才能常态化:

    一是创新干部管理机制。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机关干部是机关行政效能的直接体现者,机关工作能不能高效地运转,关键看有没有高效的干部队伍。创新“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干部管理机制,打造一支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是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下, 进一步建立健全实用、高效的干部管理机制和公开、公平的选拔任用机制,创新充满活力的干部配置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营造成就干部的发展空间,创造人尽其能的工作环境,留住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人才;开辟引入政策上的“绿色通道”,建立奖励机制,铺设成长平台,吸引干部;识人所长,给足空间,授之以实,用好干部。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坚持现代管理方法,追求管理的效率和民主,推行分类、合约管理,推进从以“事”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从“独断式”、“监督式”管理到“参与式”、“激励式”管理,推进“人人有事做”向“人人兢兢业业做事”到“人人高兴地做事”转变,发挥每个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管理上的质的飞跃,全面提高机关核心竞争力。借鉴企业管理方式,引入竞争机制,运用“扁平化”管理模式,畅通信息流通渠道,推进干部理性化管理,解决层次重叠、中梗阻、运转效率低下等弊端,推进机关高效运转;

    二是创新绩效考评机制。绩效考评是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环节。机关行政效能的高低、干部工作成效的好坏、群众对机关工作的满意程度,主要是通过绩效考评来反映的,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是提高机关工作效能、打造高效政府的现实需要。实践表明,创新绩效考评办法,全面考准考实政(业)绩,是提高机关行政效能的成功之道。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正、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扩大考评主体,加强考评队伍建设,扩大民意调查成分,健全社会评价体系,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主体体系,在“谁来考”上求突破。进一步转变考评观念,按精准化、具体化、数字化的原则,互动、科学地制定考评指标,分层量化权重分值,做到看数字又不唯数字,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在“考什么”上求突破。进一步健全考评程序,转变考评方式、组织形式、考评方法、考评取向,变封闭考为开放考,变临时考为专业考,变单一考为综合考,变刚性考为灵活考,在“怎样考”上求突破。进一步用好考评结果,按照“规则在先”的原则,制定了考评结果运用的刚性规则,将绩效考评结果有效地运用于干部选拔任用、升降去留、教育培训、监督管理的全过程,在“怎么用”上求突破,提高工作效能,推进工作落实;

    三是创新责任追究机制。推行行政问责制,目的是强化行政责任制,促使行政领导恪尽职守、严格依法行政,尽量减少和避免行政过错,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时下,“风暴式”问责体现的是一种“宽猛相济”的人治原则,让不少官员感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责任压力,虽然有一定成效,却也显现出一些弊端。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效的问责制度,做到准确、公平的问责,才能最大限度地让权力执掌者有职有责、任职负责、失职问责成为一种常态。依据现代责任政治的理念,权力与责任相对应是明晰问责的基本原则,按照法治的原则,遵循程序正义的要求,着力推进党政不分的政治体制改革,解决党委领导与政府担责的矛盾,推进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改革,解决集体决策与个人担责的矛盾。以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为核心,抓住问责事项根本,做到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问责问到底,缩小问责面,扩大教育面,认真解决责任主体不明确、重行政问责轻法律问责、重内部问责轻外部问责、重执行问责轻决策问责、重事故问责轻日常问责、重应对问责轻预防问责、重形式问责轻结果问责等问题。进一步理顺职责权限分工,规范行政问责的规则和程序,推进问责主体多元化,扩大和规范问责的领域内容,疏通问责通道,创新行政惩戒手段,明确问责的后续效力以及被问责官员“复出”的条件和程序,加强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密切配合,使“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有机结合,形成行政问责强大合力。(四川省南江县委政策研究室 杨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