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2009 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巴中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蒲 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08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发展战略,抢抓机遇谋发展,团结奋进争跨越,创新务实求突破,努力克服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影响,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经济影响,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13.95亿元,增长1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84亿元,增长3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96亿元,增长2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7亿元,同口径增长23.4%;农民人均纯收入3018元,增加46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70元,增长16.4%;城镇化率27.3%,提高2个百分点;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4%;人口自然增长率4.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工业经济速效双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4.92亿元,增长28.9%,实现利润1.93亿元,增长39.8%;天然气开发钻探进展顺利,编制完成了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产业规划和园区规划;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有所突破。农村经济增产增收。实现农业增加值89.23亿元,增长4.5%;粮食总产量168.88万吨,增长4.7%;实现畜牧业产值90.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9.7%;实现林业产值4.62元,增长4.4%;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11.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1.8亿元,分别增长4.7%、19.9%。第三产业平稳发展。全年接待游客31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14亿元,分别增长7%、10%;“万村千乡”、“双百”、“双进”等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7.77亿元、贷款余额99.40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37%、10.5%;实现保费收入6.4亿元,赔付1.4亿元。
  ——基础建设强力推进。广巴高速公路、乐巴铁路已分别完成总投资的62.7%、60.1%;南巴、巴达、巴汉高速公路和巴达铁路项目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南巴高速公路和巴达铁路即将开工建设,巴达、巴汉高速公路列入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纪红路、双江路、通水路竣工通车,南台路主体工程完工,通达路正抓紧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巴城总体规划修编纲要通过省级评审,完成了回风等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火车站连接线、城市广场、汽配街改造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林业“两大工程”巩固提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38平方公里。整理开发和复垦土地8.0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5万亩,耕地保有量23.41万公顷。二郎庙水库开工建设,牛角坑水库渠系配套工程进展顺利,红鱼洞水库前期工作扎实开展,整治病险水库86座,新增有效灌面1.16万亩。高坑电站竣工,双滩电站投产试运行,西部农网完善工程扎实推进,220千伏兴文变电站扩建和110千伏大佛寺输变电站建设主体工程完工,国网供区“户户通电”工程全面完成,建设农村沼气池2万口。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实施,平昌县扩权强县、巴州区统筹城乡试点改革顺利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进展顺利,农行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改革全面展开。积极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和灾后重建大招商活动,组团参加了第九届“西博会”,招商引资取得新的实效,全年履约招商项目62个,到位资金13.8亿元;实现外贸出口3562万美元、外派劳务收入860万美元,分别增长83.4%、9.5%。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财政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总额达17亿元,增长35%。科技工作力度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国、省、市重点科技项目47项;成功举办2008·四川巴中科技成果转化暨产学研合作对接洽谈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签订40个产业合作项目。城乡教育统筹推进,灾后学校维修加固全面实施,新建校舍15万平方米,改造中小学危房42万平方米;普通教育巩固提高,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全市高考本科上线5845人,增长5.4%。人才工作卓有成效,采取“给编制、给岗位、给待遇”等特殊优惠政策,面向全国公开引进博士、硕士生和“211工程”重点大学本科生24名。文体事业不断发展,市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完成主体工程,建成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舞蹈《翻山铰子》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首届全国农民文艺汇演获银奖,并代表四川赴北京汇报演出成功;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完成146个乡镇卫生院改造和108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人口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扎实推进,有效覆盖率达96.7%。新增电话用户27万户,新建移动农信站2451个。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驻巴部队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抗震救灾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启动了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审计、统计、档案、保密、新闻出版、人防、地方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无线电管理、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气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进展。
  ——民生工程深入实施。解“四难”有新进展,新建通乡油路(水泥路)331公里、通村公路1156.6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35个;新解决了14.6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市55.9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两免一补”,2.3万名中职学生和7797名普高特困生获得资助,从秋季起,4.6万名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8所,新建“留守学生”之家103所、新结对帮扶“留守学生”8.6万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270.89万人、参合率90.1%,住院病人人均报销费用较上年提高243元。启动72个重点贫困村建设,积极开展连片开发、整体推进扶贫试点,稳定解决了2.4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了6.8万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城镇新增就业25126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消除。培训农民工14.5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参保人数达45.5万人次,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提高145元。全市共有43346户102281人享受城镇低保,61033户170693人纳入农村低保,符合条件的“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解决了1377户农村特困无房户的安居问题,实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5处、地质灾害避让搬迁800户,城镇廉租房建设完成计划投资的71.5%,建设城镇经济适用房1.2万平方米。切实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对9家工业企业、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和巴河流域9个重点集镇的污染进行了专项治理,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超额完成,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Ⅱ级,巴城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抗震救灾有力有序有效。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市委、市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大力支援重灾区,先后向重灾区派出各类支援人员6600多人次,向成都等六个重灾市(州)调运粮油、衣被等物资3.73万吨、捐赠款物400余万元。切实开展抗灾自救,全力以赴抓好抢险救人、安置灾民、抢通保畅、卫生防疫和防范次生灾害等工作,紧急转移和临时安置受灾群众38.5万人,及时下拨应急救灾资金7069万元,发放灾民生活救助资金5713万元、救灾粮1768吨,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排。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编制完成了全市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8个专项规划和南江县全国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县、巴州区全省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县实施规划,受损基础设施逐步恢复,受损企业基本复产,受损农房加快建设,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依法治市得到加强。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全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认真执行市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专项工作审议意见,积极吸纳市政协常委会专题报告建议,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400件,办结率100%;完成了第七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切实加强依法行政,推进阳光政务,行政复议、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得到加强。切实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扎实开展“三项清理”,认真落实“三项制度”,大力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清理减少行政许可项目56项,现场办结率达92%,按时办结率达99.9%;严格实行“三问”,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切实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和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反腐倡廉工作深入推进。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大接访活动,积极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认真落实信访包案责任,全力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全市群众信访件次较上年有所下降。扎实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果断处置“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认真落实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市场秩序日趋规范。妥善处置“9·13”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深刻吸取沉痛教训,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整治活动和百日安全督察专项行动,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逐步得到扭转。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查处治安案件4133起,破获刑事案件2509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在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影响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些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艰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干部群众,向驻巴部队、武警消防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弱,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培育的任务异常艰巨;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爬坡破难的攻坚阶段,构建区域交通枢纽的任务繁重,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增产增收难度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仍很困难,扶贫攻坚任务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维护安全稳定的压力较大;行政效能需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2009年工作安排
  2009年,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省委“两个加快”、“三个全面推动”和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发展战略,按照市委二届十一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认真落实“两个强力推进”,把爬坡上行、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抢抓机遇争项目,扩大投资保增长,务实创新强改革,统筹城乡促发展,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新局面。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粮食总产量达到170万吨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一、统筹产业发展,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坚持三次产业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相融互动,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奋勇争先促升位。
  工业发展须破难。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工业发展必须破难。要坚持走资源开发与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的路子,扎实有效推动工业突破发展。开发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绿色资源加工、矿产和水电资源开发、天然气化工等产业。要攻坚破难,争取用气指标,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在天然气资源开发上求得突破。建设工业园区,搭建发展平台。切实加快市工业园、天然气化工产业集中区和各县工业集中区建设,要突出科学规划,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中、主业突出,提高产业集聚度;要突出基础先行,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强化园区承载能力;要突出服务创新,完善园区建设和管理机制,使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真正成为工业发展的引擎、产业集聚的基地、招商引资的载体、城镇建设的新区。盘活现有存量,做大重点企业。坚持先强后大的原则,千方百计做强做大江口醇酒业、小角楼酒业、高金食品、惠昌食品、天仙食品、中兴纺织等转化绿色农产品资源的龙头企业和南江矿业、巴河水电、南威水泥等资源开发型企业,力争南威水泥等28个在建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实施南江矿业集团等60个企业的技改扩能,抓好双滩电站、高坑电站的投产发电工作,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协调服务和要素保障力度,促进中小企业不断向规模企业转化,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
  农业发展要争先。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六个新跨越”的要求,努力闯出一条新时期新阶段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子。立足山区丘陵,推进新村建设。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推进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抓紧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村庄新建、改建规划,向农户推介“满足生产生活功能,体现区域民居特色”的新村建设村落规划和房屋户型设计。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项目带动、点上示范、面上推广的办法,因地制宜推进农民新村建设。今年要启动一批新村示范试点,示范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要重点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依托龙头企业、专合组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优质粮油、畜牧业、特色农产品、果蔬四大类农业产业园区,做到农业发展重心向园区转移、项目资金向园区倾斜、要素配置向园区聚集,努力把农业产业园区建成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力争今年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园区,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要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后续性收入。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规范发展农民专合组织100个,新增、改造特色产业基地10万亩,通过二次返利等方式让农民从加工和流通环节分享更多利润。要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增加农民效益性收入。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优质水稻、优质专用小麦、双低油菜、脱毒马铃薯和生猪三元杂交推广面分别达到90%、60%、80%、20%和80%以上,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动植物疫病和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要积极开发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坚持就地转移与对外输出相结合,引导支持返乡务工人员就地创业,力争稳定劳务转移、输出规模和收入。要大胆探索农村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突出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着力解决农村集体林权虚置和土地撂荒问题,让农民从生产要素中得到更多收益。加强农业基础,提高生产能力。建立完善民建公助、以奖代补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以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的育土工程和以“金土地”为重点的土地整理工程,整理土地8.58万亩,新建标准粮田5万亩,确保耕地保有量23.41万公顷。推进二郎庙水库建设,抓好牛角坑水库、化成水库、友谊水库、玉堂水库的渠系配套建设,加快红鱼洞水库、双桥水库、天星桥水库、湾潭河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尽早立项建设。整治病险水库52座,新增蓄引提水能力500万立方米。加快推广适合山区特点的农机新机具,提高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三产发展重旅游。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培育旅游新兴产业,抓好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启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力争通过两年努力创建成功;全力推进光雾山·诺水河风景区国家AAAA级和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刘伯坚烈士纪念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突出抓好光雾山、诺水河、江口水乡等5个旅游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光雾生态游”、“诺水洞天游”、“红军故里游”三条精品线路。力争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5亿元。加快实施巴城商业网点规划,推进商业布局调整,着力打造大型商贸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建设黄家沟物流园区;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双进”市场工程,抓好“菜篮子”工程和“家电下乡”工作;加强产品质量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公共服务及垄断行业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商品供给,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二、统筹基础建设,攻坚克难改善发展硬环境
  坚持把基础建设、硬环境改善作为巴中加快发展的重大工程来抓,抢抓项目,强力推进,努力打破发展瓶颈制约。
  着力构建区域交通枢纽。牢固树立区域交通枢纽意识,统筹抓好出境大通道和市内公路网络建设。构建大交通,融入大循环。加快广巴高速公路和乐巴铁路建设进程,广巴高速公路力争完成主体工程,乐巴铁路全面建成通车。加快南巴、巴汉、巴达三条高速公路和巴达铁路的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南巴高速公路和巴达铁路,着手通江与巴达高速公路连接线的前期准备工作。尽快形成连接成都、重庆和西安的“十字型”区域交通枢纽,打破交通瓶颈制约。建设乡村道,完善内循环。以提高路面等级为重点,加快干环线公路网建设。抓好通平路、通铁路、通前路改造和西华山隧道左洞建设立项争取工作,加快南江、平昌县城和恩阳场镇过境路建设,开工建设通达路,完成南台路扫尾工程和灾后恢复重建S202线乐坝~沙河段、S101线南江~下两段建设任务。以提高通达深度为重点,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水泥路)、所有建制村公路通达,力争提前完成“十一五”建设目标;加强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提高通畅率。
  切实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按照“青山健身,绿水休闲,环境宜人”的要求,高质量完成巴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巴城城区河景专项规划、望王山休闲健身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小街子片区保护规划编制,精心抓好城市绿化、风貌设计规划编制,启动西龛山森林公园规划编制,实施好城市出入口、巴城与铁路和高速公路连接线、街道、广场等重要节点规划。按照“新区开发高起点,老城改造重规范”的要求,着力推进城镇建设。抓好中杨干道、城市广场、火车站连接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第二水厂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补助资金,尽早启动回风大桥建设;实施巴城园林景观改造和部分街道改造完善工程;加快三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三县城要打造城市版县城,重点集镇要充分体现地域、人文、民俗特色。按照“规范有序、清洁卫生”的要求,精管严管城市。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行城市管理进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大力倡导“城市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城管理念,用市民公约规范市民行为,切实做到“摊不出店,车不乱停,门前三包,街道整洁”。
  努力抓好能源通信发展。启动通江220千伏和平昌、南江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工程,做好500千伏输变电站建设前期工作;继续抓好农网完善工程和城网改造工程。进一步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新增20个乡镇通宽带、200个自然村通电话;加强通信、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等信息资源的整合,打造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态工程,完成营造林2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平方公里,搞好地质灾害治理。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千村示范治理工程”和“百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开展示范城、乡(镇)、村、社、户五级示范活动,建设民居美化、庭院洁净、村庄绿化、道路通畅、饮水安全、通信便捷的生态文明家园。加强节能减排,全面完成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执行新上项目环评“三同时”制度,加大饮用水源污染治理力度,完成6家重点工业企业、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和巴河流域10个集镇污染治理,继续抓好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山川秀美巴中。
  三、统筹改革开放,切实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激活内在要素,广泛集聚外部资源,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创新体制机制添活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管理、监督机制,探索建立商业性互助性融资担保机构。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深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体系。深化金融改革,探索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继续抓好平昌县扩权强县和巴州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工作,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充分开放合作借外力。坚持纵向强争取、横向重合作,巧借外力,突破发展。切实加强项目工作。紧紧抓住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对照国家和省出台的系列措施支持重点,抓紧编报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工程和灾后重建项目,力争事关巴中发展的重大项目挤进国家和省的盘子;坚持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充分开放合作。切实加强与发达地区、友好城市、科研院所、企业财团的对接和交流,把握产业转移趋势和重点,积极开展小分队招商、定点定区域招商活动,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力争在大招商、招大商和实招商、招实商上取得新突破。
  加强财税金融增内力。大力培植新兴财源,着力壮大骨干财源,切实加强税收征管,不断增强财政实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民生支出、基本运转和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强化对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涉农惠民资金、政府投资性项目、国债资金、开行贷款等专项资金的监管和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化解乡镇等政府性债务,全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加强诚信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鼓励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重大项目、民生工程、中小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保险业务,充分发挥保险服务民生职能。
  四、统筹民生事业,着力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坚持把事业发展、民生改善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统筹实施,协调推进,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连片开发抓扶贫。积极向上争取老区扶贫优惠政策,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进一步创新扶贫机制,实施好新村、产业、劳务、移民等扶贫工程,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继续抓好连片开发、整体推进扶贫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启动75个重点贫困村的新村扶贫工程,稳定解决9.3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协调发展兴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按照责权对等的原则,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抓均衡、职业教育抓技能、优质教育抓提升;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校点布局,抓好学校灾后重建,着力改善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快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抓好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加强“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和省、市创新型企业建设,争取成立南江黄羊和通江银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妇幼保健和中医药工作,加大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防治力度,启动市人民医院第二住院部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医疗卫生保障能力;抓好食品、药品及药械市场监督管理,让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药物。积极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市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新建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抓好群众文化和文物普查、保护工作;加强网吧管理,打击非法出版物,净化文化市场。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继续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视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尤其要注重民兵应急分队建设,做好拥军优属、优抚安置工作。抓好民族、宗教、档案、保密、新闻出版、地方志、人防、地震、外事、对台、侨务、无线电管理、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气象等各项工作。
  以人为本强保障。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城乡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培训农民工12万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动态监管,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加强乡镇中心敬老院建设,“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32%。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特困群体长效救助机制。抓好弱势群体和农民工维权法律援助。加大城镇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全面完成地震灾后城镇住房恢复重建。解决1000户农村特困无房户的安居问题,继续抓好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作。
  合力攻坚解“四难”。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充分调动群众修路、养路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完成通乡油路(水泥路)300公里、通村公路400公里。继续实施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红层找水打井工程,突出抓好旱山村和缺水场镇的饮水困难,新解决1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35万平方米,继续抓好城镇“超大班”化解工作。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力争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加大被撤乡镇卫生院改造力度,完成100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实现“大病、重病不出巴中,小病不出乡镇、社区”。
  五、统筹社会管理,奋力开创和谐巴中新局面
  坚持把安全生产、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上下联动,履职尽责,努力营造安定有序的和谐发展氛围。
  亲民为民强服务。牢固树立亲民为民意识,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积极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加强对被撤乡镇的管理和服务,最大限度地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关心关爱,切实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加强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认真贯彻《信访条例》,按照“事要解决,案要了结,息诉息访”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各级领导信访接待和包案责任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减少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环环紧扣抓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政府的领导责任、部门的监管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和从业人员的岗位责任,依法严格执行安全审查制度,逗硬执行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制和目标考核的“一票否决”制。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扎实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突出抓好道路、矿山、水上、消防、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旅游景区、建筑施工和公共场所等事故多发领域的专项整治,全面排查治理安全隐患,不留“死角”,不留“盲区”,预防和减少一般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综合治理创平安。认真抓好普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继续抓好农村、社区、校园警务建设,加快建设“天网”工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整治治安突出问题,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的一年,我们将按照省委“四个特别”和市委“八个更加注重”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阳光政府,不断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升科学发展水平。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认真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着力开拓创新,切实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忧患意识,用创新的观念思考问题,用创新的思路规划未来,用创新的举措推进发展。要着力攻坚破难,真爬坡、真流汗、敢破难,真正把精力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做到定下来的事情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以非常之策、超常之举推进加快发展。
  深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强化依法行政责任。深入贯彻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履行政府职责,完善责任与权力相统一的执行机制,使政府工作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坚决防止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问题。认真贯彻《监督法》,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接受社会和新闻舆论监督,加强同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的联系。严格执行《巴中市政府重大决策程序规定》,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公开听证、决策评估、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加强统计工作,提高决策的预见性和针对性。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进阳光政务、村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不断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和体制机制,建立较为完备的应急信息系统和指挥体系,着力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深入开展行政效能建设,树立务实高效新风。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服务能力,切实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把重点放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把功夫下在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要认真落实“三项制度”,进一步抓好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着力解决入驻不彻底、授权不充分、流程不优化、行为不规范、办事不便捷的问题,努力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服务环境。要逗硬执行“三问”,切实加大效能监察力度,着力整治机关作风,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深入落实廉政建设纲要,塑造清正廉洁形象。认真贯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加强对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坚持从严治政,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树立风清气正的良好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加快发展是形势的需要、时代的强音,富民强市是人民的期盼、政府的职责。风正海阔,自当扬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须策马扬鞭。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苦干实干加巧干,为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而努力奋斗!

  附:
  名词解释
  1、“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发展战略:是市委站在新的起点上,立足巴中市情,提出并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四大战略”指:构建大交通,培育大产业,争取大政策,促进大和谐。“五个突破”指:在交通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培育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在发展县域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在解决“四难”上实现新突破,在改善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
  2、“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国家商务部2005年开始在全国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和鼓励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在县城建配送中心(店),在乡镇和村建便民连锁“农家店”,最终实现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购买优质商品、享受便捷服务。
  3、“双百”市场工程:国家安排财政资金,以补助或贴息的方式,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
  4、“双进”市场工程:即“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通过在社区建立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为居民提供家政、代理等服务,方便居民生活。
  5、“家电下乡”:国家财政部、商务部在全国推行的农民可以购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家电产品,同时享受财政补贴。
  6、“三项清理”:即清理机构编制、清理部门职能、清理行政审批。
  7、“三项制度”:是省委在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中提出并实施的制度。即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
  8、“三问”:是市委在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中作出的规定。即问事、问人、问责,坚持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问责问到底。
  9、“两集中、两到位”:即所有行政审批部门将行政审批职能集中到一个内设机构,并将该机构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部门将行政审批权向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行政审批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到位。
  10、“两个加快”:即省委提出的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11、“三个全面推动”:即省委提出的全面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推动“八项民生工程”,全面推动“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发展规划实施。
  12、“两个强力推进”:即市委提出的强力推进项目工作、强力推进“五个突破”。
  13、“六个新跨越”:是市委提出的到2012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即农业结构调整实现新跨越,发展现代畜牧业实现新跨越,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跨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农业科技水平实现新跨越,农民增收实现新跨越。
  14、育土工程:通过科学施肥,改良土壤,培育土壤肥力,提高耕地产出能力的项目工程。
  15、“金土地”工程:通过平整土地、增厚土层、渠系配套、开垦未利用土地、修建中心村和聚居地等方式,增加土地有效面积,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环境生态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项目工程。
  16、“菜篮子”工程:建立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满足城镇居民对鲜活、优质、营养、方便、无虫害农副产品的消费需求。
  17、“千村示范治理工程”:省政府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实施1000个人居环境治理示范村工程,分三年完成。巴中目前已建示范村23个。
  18、“百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是指在全市小城镇、中心村实施的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工程,将农户生活污水排入沼气池,经过发酵灭菌后,沼气用于生活能源,污水得到净化,环境得到改善。
  19、“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资源开发项目,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20、“天网”工程:指对城市主要街区、道路全天候监控、重点单位全方位设防、热点部位多元化防控的监控报警网络。
  21、“四个特别”:是省委对各级干部提出的要求。即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
  22、“八个更加注重”:是市委对各级干部提出的要求。即更加注重加强学习、更加注重抢抓机遇、更加注重开拓创新、更加注重苦干实干、更加注重联系群众、更加注重落实“三问”、更加注重廉洁自律、更加注重团结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