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9日中国共产党杭州市萧山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萧山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区委十三届六次全会讨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萧山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意义
1.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萧山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明确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萧山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了10000美元,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就是要牢固确立统筹城乡的理念,加快全区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城市生活要素向农村辐射,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全面实施“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构筑萧山发展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把“城市国际化”作为“六大发展战略”之一,提出了沿钱塘江规划建设“十大新城”的战略举措,杭州大都市已进入了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加速期。萧山是“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核心区域,是沿江新城建设的主战场,是跨江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的主阵地,加快城市化进程已是一项时不我待、势在必行的紧迫任务。我们唯有顺应发展趋势,从更宽视野更高起点推进城市化,加快“一副三组团”、五大新城和跨江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才能有效集聚各类要素,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加速融入大杭州,接轨长三角,构筑发展新优势,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巩固提升“领头雁、排头兵、先行者”地位。
3.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保持萧山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区经济发展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但挑战就是机遇,困难就是希望。中央和省市委已采取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举措。这必将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为我区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现代城市是高端资源、高端产业、高端信息、高端人才的集聚地。加快城市化进程,可以优化区域功能布局,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可以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投资,扩大消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培育城市文明,繁荣城市文化,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4.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城市面临重大问题,提高萧山城市发展水平的现实选择。近年来,我区按照统筹城乡和“融入大杭州、建设新萧山”的要求,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一副三组团”和五大新城快速发展,城镇体系趋于合理。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城市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城市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建设,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的理念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相对缓慢,“城中村”、“交通两难”、违法建设增多等城市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创新城市发展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模式,解决城市发展难题,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区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加快城市化,带动新发展,自觉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萧山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任务,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总体要求
5.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以城市化为带动,坚持“一化带四化”,加快“融入大杭州、建设新萧山”步伐,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提升萧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打造生活品质之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6.基本原则。
——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城市,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方便、舒适、优美、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 坚持规划引领。坚持规划优先、规划先行,加快构建新型城市体系,推进城乡区域规划一体化,深化各项专项规划,加强各类规划衔接,优化区域人居、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等布局,创新区域规划编制管理体制,提高规划设计管理水平,确保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综合性、权威性。
—— 坚持统筹协调。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和区域联动发展机制,以“一副三组团”、五大新城、十三个城市综合体建设为引擎,优化城乡结构,不断提高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
—— 坚持改革创新。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思路,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新城、组团等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联动推进土地、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不断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
—— 坚持突出特色。坚持环境立区、生态优先,更大范围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资源节约利用,促进人文与自然和谐、城市与环境协调;强化“细节为王”理念和精品意识,注重培育城市独特个性和文化魅力,弘扬萧山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城市品质。
7.主要目标。加快构筑以萧山中心城区为中心,三大组团为基础,五大新城为平台,建制镇为依托,城市综合体为节点,交通路网发达、产业结构合理、城市功能完善、生活品质优越,开放式、生态型、现代化的江南副城新格局,实现由县域大区向都市强区、经济大区向经济强区、制造大区向创造强区、民生大区向民生强区、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五大跨越”。到2011年,全区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建成区面积133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建成面积70平方公里,三大组团建成面积40平方公里以上,五大新城框架初成。
2009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以2008年实绩为基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力争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自营出口总额增长12%;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以上;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削减3.5%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工作重点
(一)全面优化区域功能布局,着力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8.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按照杭州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总体规划和“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东兴、北联、南秀、中提升”,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加快构筑开放式、生态型、现代化的江南副城新格局。东兴就是以江东新城、临江新城、空港新城、义蓬组团和瓜沥组团为主的“三城二组团”,要加快发展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空港经济等重点产业,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北联就是以钱江世纪城为核心的沿江北部地区,要加强与杭州主城区的融合对接,大力发展现代商务、现代服务业,建设钱塘江南岸中央商务区。南秀就是以临浦组团为核心的南部地区,要积极发展生态休闲产业和生态经济,加快南部区域城市化进程,建设生态休闲经济新区。中提升就是以萧山中心城区、湘湖新城为核心的城市区域,要提升中心城区的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都市工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建设集高端城市功能为一体的江南副城核心区。
9.高起点修编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功能定位要求,科学修编完善中心城区、新城和组团、建制镇、中心村四个层面城市规划体系,加快完善城市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和交通、环境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强化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规划编制,高起点修编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城区快速路系统规划、杭州市萧山空港新城概念规划、三组团近期建设规划等重大规划。加强规划协调,强化次区域规划与五大新城、三大组团、建制镇、十三个城市综合体等规划的衔接,努力实现区域规划一体化。
10.创新规划编制实施管理体制。创新规划理念,加强城市发展规律的系统性研究和城市发展趋势的前瞻性研究,提高规划水平,确保规划既适应当前建设需要,又符合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确保各类城市建设项目的品位和质量。完善规划编制和修改程序,建立健全科学、公正、公开和公平的城市规划制度,实行规划公示制和专家评审制,研究建立萧山区城市规划咨询管理委员会。严格规划执法,加强三大组团规划所建设,积极探索创新镇街规划编制实施管理机制,切实维护规划的法定性和严肃性。
(二)全面加快新城组团建设,着力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11.进一步明确五大新城的功能定位。在《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萧山次区域规划等规划政策的指导下,科学确定五大新城的功能定位。江东新城定位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先导,集总部科研、金融信息、高端商贸、现代物流、人居休闲于一体,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都市型、生态型、综合型现代化工业新城。临江新城定位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融商贸、物流、居住、办公等城市功能于一体,杭州湾畔产业集聚化、布局合理化、环境特色化、设施现代化、功能完善化的宜居型、科技型、生态型、花园式海港新城。钱江世纪城定位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集金融、商贸、科研、会展、居住、体育、休闲为一体,高科技、多功能、生态化的中央商务区和区域创新的示范城。湘湖新城定位为以一湖(湘湖)一城(闻堰)、二遗址二大综合体为格局,以历史文化为基础,以休闲旅游为特色,集商贸、居住、休闲、度假、研发为一体的国际化休闲新城。空港新城定位为以萧山国际机场为依托,以空港物流(仓储物流)、空港制造、高新技术、综合服务和生活居住为主体功能,服务华东、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长三角南翼空港经济中心”、杭州大都市空港产业集聚区和国际化、生态化、现代化新型航空城。
12.加快五大新城建设。按照“规模大、服务优、环境美、建筑好、竞争力强”的要求和“四高”方针,全面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加快五大新城开发建设步伐。江东新城(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坚持“三区联动”、“三业并举”,深入实施“挥师江东、决战千亿”战略,全面完成江东二期征迁工作,全力推进三个“十大重点项目”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退二进三”和自主创新步伐,努力实现到2010年底技工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临江新城要围绕“三年翻三番、力争四百亿”的目标,加快汽车产业基地和杭州萧山生态石化园区建设,大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促进汽车、装备制造业、生态化工等新型工业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设施和环境水平。钱江世纪城要以“一核、双轴、双片”为中心,加快构筑城市框架,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奥体博览城和国际办公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总部经济,打造高端商务区,确保实现“决战三年显雏形”目标。湘湖新城要坚持走“以湖兴城”的发展路子,进一步统筹闻堰、蜀山、义桥等区域开发建设,全力推进“主攻二期、做热湘湖”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一址二庄”建设,争创国家5A级景区。空港新城要全面完成机场二期征迁工作,高起点修编空港新城规划,积极申报进口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省级经济开发区、空港综合保税区,尽快全面启动建设。
13.推进三大组团建设。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兴、环境共建、社会共享”的发展思路,推动三大组团由小城镇向小城市发展转变,加快形成相对独立、功能齐全、产业协调、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卫星城和城镇群。进一步突出组团中心镇的主体地位,加快推进快速通道、快速公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中心镇的示范、集聚、辐射功能,促进组团资源整合和空间整合,引领和带动组团区域内其他镇协调发展。正确处理中心城区、组团、新城、城市综合体的关系及其与建制镇的关系,按照“规模适度、注重特色、功能提升、环境整洁”的要求,加大“产业强镇、功能兴镇、特色活镇、生态建镇”的力度,推动建制镇可持续发展。
14.加快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按照“错位发展、品质至上、功能优化、有序推进”的原则和“新建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突出完善体制、加大扶持、加快建设,以杭州奥体博览城综合体、萧山中国水博览园综合体等十三个城市综合体为重点,精心设计各个城市综合体的总体风格、形态、体量和色彩,高档次、高品位建设,促进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发展、市政配套、交通建设相协调,努力建设形成一批有特殊服务功能、多种功能配套的高效率建筑群,打造一批旅游城、奥体城、博览城、商贸城。
(三)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着力改善城市形象
15.大力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坚持以整治带开发、带建设、带改造、带保护、带管理,不断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形态、街道建筑、自然人文景观、城市道路、城市河道、城市产业和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加快实施北塘河、姚江河等23条总长度113公里的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让更多的老百姓依水而居、依河而居。推进通惠路、人民路等17条道路的“上改下”整治,到2010年底基本完成中心城区主要道路电力、通讯等线路“上改下”工程。加快背街小巷改造,有序实施弄巷区块整体改造,全面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力度,推进绿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公共绿地、生态绿色廊道、滨水园林景观等绿化工程建设,大力实施水景公园、西山和北干山景观改造等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到2011年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科学实施城市亮化美化工程,推进“城区立面”更新美化,整治和规范市场秩序、交通秩序,着力解决“脏、乱、差”等问题,进一步改善城市街容市貌。
16.大力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倡导生态文明,普及生态环保知识,以创建省级生态区为目标,全面推进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生态镇和区级生态村等创建工作,加强水系、湿地、生态公益林等生态资源保护,努力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景更秀的生态城区。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实施“1511”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推广企业清洁生产试点,加强能源利用监测审计,继续在重点耗能企业中实施100个节能降耗项目;深入实施新一轮省“811”环境保护萧绍区域印染化工行业污染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污水管网工程、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与建设,加快实施热电企业脱硫改造、印染羽绒行业中水回用等工程,加大环境专项整治力度,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治理城市机动车尾气、噪声和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17.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和“改造、整治、控制”的思路,编制城中村改造整体推进方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中村改造,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尽快完成城厢、北干、新塘、蜀山四个街道改造范围内的城中村改造任务,把城中村区域改造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社会文明、管理科学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社区。
18.大力推进拆违控违工作。坚持“区镇街联动、以镇街为主”的方针,按照“属地管理、主动防控、综合治理、责任追究”的原则,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理违法建设的工作机制。加强区督查违法建设办公室职能建设,建立健全组织、协调、考核等工作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坚持防违、控违、拆违并举,以综合预防为立足点、以强制拆除为后盾,有计划、分类别、按步骤有序推进拆违控违工作,有效遏制新违法建筑产生,力争用3-5年的时间,基本拆除全区历年的各类违法违章建筑。
19.大力推进现代化新型社区建设。深化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强化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会保障等功能,全面开展科普、文化、卫生、体育、法律进社区活动,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建设一批和谐社区、精品社区。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方针,积极有序推进撤村建居社区和城区失管房的纳管工作,建立健全物业管理等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环境和社会管理,力争到2011年将所有的失管房纳管。
(四)全面融入杭州大都市,着力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
20.加快融入杭州大都市进程。按照“规划共绘、基础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的原则,牢固树立大都市整体发展观念,积极承接杭州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不断加快融入对接进程。加强与杭州大都市规划协调统一,促进规划融合;加快跨江隧桥、地铁等重大工程共建共享,促进基础设施对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融合;完善民生保障标准体系,促进市民生活待遇政策接轨,力争到2011年全面融入大都市,实现市区一体化发展。
21.加快富裕清洁和谐新农村建设。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深化“村企共建”等新农村建设载体活动。科学编制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建设规划,大力推进中心村建设,加快城市示范村、农村整治村等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深入实施道路综合整治、亲水河岸、整洁庭院三大“最清洁城乡”工程,完善村级保洁长效机制,加快主要公路沿线生态带建设,提高城乡公交、供水、供电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水平。加大对经济薄弱镇村的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力争到2011年全区规划区域内村庄整治覆盖面达100%,完成农村河道整治180公里、溪流整治50公里,自来水进村入户率达到99%以上,80%的纯农户和低收入农户实现“一户一岗”。
22.大力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积极推进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扩大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试点,逐步稳妥地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户宅基地置换和流转的试点,鼓励农民在政府主导下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促进在城镇有稳定就业且有社会保障的农民能够落户城镇、转变为城镇居民。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用地政策,扶持和创新村级物业经济发展。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村级股份制改革,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力争到2011年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村经济联合社股份制改革面分别达到50%以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0家以上。
(五)全面实施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功能
23.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实施以“一路、两港、两隧两桥、两铁两枢纽”为重点的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全力抓好机场路改建、钱江隧道、庆春路过江隧道、江东大桥连接线、九堡大桥、杭州地铁萧山段、杭甬与杭长铁路客运专线萧山段、越江铁路隧道、铁路杭州南站与白鹿塘货场等重大工程建设,积极支持萧山国际机场二期工程,推进杭州湾出海码头、航围线航道及江东线航道工程,着力构筑长三角南翼海、陆、空、铁“四位一体”的现代化交通枢纽。深入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城市主干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五纵五横两配套”建设,逐步形成“九纵十二横一环”城市主干道框架;加快推进彩虹大道等城市快速路、地铁替代道路、西入城口和西山道口等交通节点改造、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不断优化城市交通路网结构,提升城市综合交通功能。
24.完善城市公用服务设施。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公交候车亭、公交港湾式停靠站等场站建设,筹建公交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主骨架线网为主体、基本网为依托、小区巴士线网为辅助、基本换乘一体化的多层次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着力解决行车难、停车难问题。统筹城乡区域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城市环境卫生、信息网络等设施的规划建设,强化城市防灾设施和安全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应急快速反应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公用服务和供给保障水平,力争2009年全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到2011年形成125万吨日供水能力和82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
(六)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2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全面推进加快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现代商务、金融、工业设计等产业发展,鼓励工业企业主副分离。大力推进商贸“双十”、旅游“1010”工程,全力筹备国际动漫节和2011年第二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加快构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和现代物流网络,培育发展特色潜力行业,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外包、金融证券、空港经济、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新经济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培育一批特色亿元楼。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加快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
26.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全面落实“三位一体”方针,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建设10万平方米创业大厦,不断提升“一中心五基地”建设水平,着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汽车、生物、信息等五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汽车整车、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生态化工等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纺织化纤、机械汽配、精细化工、钢构网架、服装羽绒等五大传统产业向产业链前端、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强化企业三级梯队建设,加大对成长型、苗子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切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7.提升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总部农业、强队农业、精品农业、休闲农业、服务农业,加快建设农业总部大楼,推进浙江省生物工程产业萧山基地建设,做强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企业争创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继续优化蔬菜、花木、畜牧、水产、林特茶果等农业特色产业,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28.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强区”战略,继续深化“四大科技行动”,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加大科技投入,拓展创新平台,健全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我区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筹建区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区域创新平台的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开发区(园区)、国家级基地和科技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品牌战略,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333”培训工程计划,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29.扩大有效投资。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要抓项目”的理念,以实施重大产业项目为龙头,推进新一轮100个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和100个规模型工业技改项目建设,争取2009年工业投入达到180亿元、服务业投资达到100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以推进技术装备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为重点,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民生项目,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健全重点项目领导联系、推进协调和督查奖励制度,完善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机制。
30.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开放,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走以质取胜、集约化、多元化的发展路子。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不动摇,积极发挥五大新城、三组团、一中心五基地等平台作用,创新招商模式和载体,积极引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重点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不断扩大机电、化工、高新技术等产品出口,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更加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萧山人经济”,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提高我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七)全面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增添城市发展活力
31.积极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健全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人口、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健全人才居住证制度,落实高层次人才、购房人员等落户政策。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区片综合价形成机制,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和集体土地房屋拆迁政策。加快城乡统筹就业步伐,逐步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就业扶持政策,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逐步有序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社会化和有序化。
32.积极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以解决“钱、地、人”三大问题为重点,加快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积极推进和规范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交通发展有限公司、萧山地铁公司等城市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发展;积极争取国债、国家开发银行等支持,深化银企合作,完善金融机构经济贡献考核奖励机制和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企业股权质押试点;引导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建立健全土地储备整理机制、土地资源亩产效益评价与配置机制、项目用地退出机制,强化盘活存量“两个100万”工作,完善“退二进三”激励机制。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加大土地、规划、品牌、人文环境等城市资源经营力度,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权等市场化步伐,广泛采用BT、BOT、TOT等多种方式,吸引民营资本和外资投入城市建设。
33.积极推进政府服务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提升镇街办事服务中心和招投标中心建设水平,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有效的监管调控机制。按照“办事不出新城(组团)、资金自求平衡”的原则,进一步创新落实五大新城、三大组团中心镇的工作机制、管理权限和扶持政策,促进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集聚。完善企业服务长效机制,梳理整合创新经济扶持政策,创新建立综合考评制度,健全企业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
34.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按照“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方针,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全面负责、镇街具体实施、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格局。优化城市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能、工作机制,创新城市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健全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和落实区城管例会制度,完善城市管理目标考核、奖惩激励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城管”工作格局。进一步创新城管理念,加快启动数字城市管理系统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修编城市管理规划,制订完善城区亮灯、广告设施设置、环境卫生等专项规划及相关作业、监管标准。按照“管养分离、管干分离”的原则,加大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力度,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
(八)全面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着力打造生活品质示范城区
35.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深入研究跨湖桥文化和吴越文化,大力弘扬“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不断总结萧山现象,创新萧山经验,形成与时俱进的城市精神和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依法保护各类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加强风景名胜、历史遗址、名镇名村和名街区、名建筑的保护,展现城市文化底蕴,延续城市文脉。扎实推进文化名区建设,大力开展文化创新,深入实施“十大金色文化工程”,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提升“湘湖大讲堂”品质,不断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6.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居民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健全城市文明创建工作长效机制,建立美德档案运行体系,扎实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导城市文明生活方式,保障公民文化权益,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力争到2011年全区22个镇全部创建为市级文明镇、80%以上村创建为区级文明村。
37.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实施《萧山区基本养老保障办法》和《萧山区基本医疗保障办法》,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切实加快社会保障水平“同城同待遇、城乡均等化”的进程,力争到201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保持95%以上。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联动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巩固和提高农村“五保”老人、城镇“三无”人员的集中供养水平,积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开展“春风行动”,加强困难救助和就业帮扶,发展慈善事业。加快实施保障性住房三年规划,加大普通商品房、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开发建设力度。
38.提升社会公共服务品质。加强教育、卫生、计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转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结构和布局,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筹建萧山湘湖学院。深化“名师名校长”等教育品牌和市学前教育强区创建,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化。加快卫生强区创建和“健康萧山”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加强人口计生工作,开展优质均等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扶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镇街综合性文体设施,加快公共图书共享连锁体系建设,提升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文化传播事业,努力构建均等化的城乡公共文化体系,力争到2011年全区90%的农村初中、小学达到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要求,完成迁建、扩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所,镇街、村(社区)健身苑点覆盖面达到100%。
39.提升社会和谐度。深化“法治萧山”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大力推进民主法治村创建。加强“平安萧山”建设,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健全信访责任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大接访”工作制度,进一步巩固大调解格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电子监控网络系统,巩固深化综治“三延伸”工作,进一步夯实综治基层基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组织领导
40.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委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精心组织,认真谋划,积极创新载体,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创新,把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萧山科学发展新跨越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载体,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各个方面,自觉把推进城市化工作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促进萧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1.切实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区委、区政府成立加快城市化进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城市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坚强政治保障。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原则,完善“一个核心、三个党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作用,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实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零距离”工程,大力创建基层党建示范点,积极探索党代表作用发挥机制;强化城市化基本理论、工作方法的教育培训,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工程管理等城市化工作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深化“上挂下派”工作,继续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中央国家部委和重点工程挂职锻炼,全面提高驾驭城市化工作的能力。要全面落实《萧山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要点》,不断完善萧山特色惩防体系。深入实施“廉洁萧山”工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公共权力阳光运行,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坚强的纪律和作风保证。
42.形成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工作合力。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快城市化进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本地、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各项发展规划和政策举措,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加快城市化进程相关决策规则和程序,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论证、社会公示与听证等制度。要充分发挥各级宣传部门及新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萧山城市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及宝贵经验,展现未来萧山城市发展的美好蓝图,进一步打响萧山城市品牌,为加快城市化进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