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率先列装陆军最先进主战装备的南京军区某炮兵团
本报特约记者 丁广阳 本报通讯员 邱柏星
这是一支战功卓著的部队,1940年组建以来,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大小战役战斗1000多次。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们“奇袭白虎团”的战斗传奇被搬上银幕。
这是一支有着深厚知识底蕴的部队,建团之初就有79名北平各大学的学生骨干,被誉为“知识分子团”。
如今,这支部队———南京军区某炮兵团列装了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统和某新型反坦克导弹等两种我军陆军最先进的主战装备,并创造了全军同类装备实弹射击的最好成绩,已成为我军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火力拳头”。
从无到有 在探索中跨越
信息化浪潮如一夜春风,使这个团由传统炮兵团队成为拥有高新武器装备的部队。
然而,团领导第一次带领官兵走上训练场,便感受到了“一穷二白”带来的尴尬和压力:作为新装备的“第一代人”,全团官兵手上一没大纲教材,二没人才和经验。“探索,要有敢为人先的气魄,做好‘无中生有’这篇文章!”团党委“一班人”决定,紧贴战斗力生成的需求,带领官兵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新装备是火炮家族的精尖宠儿,整个系统涉及20多个专业100多个战斗岗位,不把原理搞透就不可能驾驭好!为此,团长丁仕夫、政委潘学军分别打起背包住进班排,带领官兵天天泡在训练场,用3个月时间绘制出新装备原理图,化繁为简,解决了新装备原理难学、没有资料的问题。
为了获得宝贵的资料,丁仕夫挖空了心思。有一次他去某基地参观学习,发现一位专家手中有一本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统的教材,他便熬了一个通宵,将3万多字的材料一字不漏抄了回来。两个多月后,他们编写的全军首套某新型装备操作训练教材“新鲜出炉”,成为全军新一代训练大纲中此类装备训练的蓝本,得到总部的肯定和推广。近年来,他们编写了两种新装备的10套36类教案、课件,拍摄制作6部教学录像片,其中《某新型火箭炮实弹射击的组织与实施》被总部评为“新装备电化教学”一等奖,给部队训练提供了范本。
“少部分人在训、大部分人在看”,这是某新型火箭炮列装初期部队训练面临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训练进度和效益。“一个营装备训练模拟器较少,一次只能训练少部分人,那么我们能不能抓紧设计一套仿真模拟训练软件,让官兵借助网络平台人人都能训练起来呢?”潘学军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开发网上模拟训练平台也成了官兵们最迫切的需求。
然而,开发这套软件有很多技术难题,许多问题不是一个团、一个师就能解决的。为啃下这个“硬骨头”,课题组埋头钻研4个多月,在全军率先开发出某新型火箭炮炮兵分队指挥训练模拟系统,并将系统软件嵌入团综合信息网,官兵在营连网络室、班排终端都可以训练,一举解决了训练资源不足的难题。
从有到强在突破中超越
某新型火箭炮列装不到半年时间,团队便开赴大漠戈壁组织实弹射击。
返回营区后,作训股起草了一份部队实弹射击情况报告,把成绩写得很满,其中还有“新装备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之类的话。丁仕夫和潘学军审阅后,在情况报告里面划了几道粗粗的红杠、打了几个大大的问号。他俩找来参谋长和作训股股长,严肃地说,报告不能这么写!
这是一种突破固有训练理念的追求!丁仕夫和潘学军一合计,把这件事拿到机关干部大会上来剖析,大家摆了诸多现象:为片面追求命中率、优秀率、扛红旗,确实存在电磁干扰选择越小越好、目标设置选择最佳射程、气象条件选择风和日丽等现象,这实际上是在人为降低训练标准,这样下去,即使次次都打“满堂红”,次次都戴大红花,战斗力也没有实质性提高。
原本召开的庆功会改成了反思会,全团上下梳理剖析问题。很快,指挥员技能不过硬、技术骨干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后装保障不配套等数十个问题被“拎”了出来。面对一个个问题,大家感慨万千:丁仕夫和潘学军“碎”掉的不仅仅是那份不切实际的情况报告,更重要的是“碎”掉了许多人头脑里对战斗力建设存在的片面认识和模糊观念。
正是凭着这种对战斗力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这个团在信息化建设的大道上越走越宽广。前几年,全军列装某新型火箭炮的部队都只进行过单炮单发实弹射击。一次,军委领导来团视察,丁仕夫大胆建议进行“单炮满管齐射”、“连建制满管齐射”。军委领导当即首肯:“你们的想法很好。下一步,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了。”
这个团机动至大漠戈壁,按实战要求设置打击目标,检验作战性能和毁伤效果。实弹射击那天,目标区风速达到每秒17米,现场专家建议推迟射击。此时,离实弹射击只剩下不到1小时。团领导科学分析、反复计算后,果断决定按计划实施。结果,数十发火箭弹全部正常发射、正常开舱,命中率远远高于设计定型标准,并取得了28组射击数据,填补了新装备射击检验空白。
近年来,这个团坚持把新装备训到极致,放在最大射程、最大和最小开仓高度、最复杂的电磁环境和最恶劣的天候下检验,最大限度地挖掘作战潜能,在不断地突破中,一条发挥新装备最大作战效能的新路已在脚下。
从强到精在创新中飞越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只有创新才能推动部队战斗力不断提升!
“先进武器既然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要通过不断创新,使系统不断完善,性能更加稳定,使其真正成为扬威未来战场的‘杀手锏’。”团党委的共识引起了官兵们的共鸣。
毕业于南京通信工程学院的二营技术员李建明,发现操作系统计算机主板通信芯片传输容易出现乱码,他经过近百次摸索试验,终于创出“一招”,将通信芯片由插口式改为焊接式,让通信更加稳定。训练中,四连指挥班新战士周俊生发现,指挥终端计算机与操作系统计算机解算出的诸元与系统理论容易存在误差。他经反复检测,找出了误差原因,并通过对计算机系统软件升级,成功降低了误差。近年来,团队官兵自主创新解决了新装备设计、用材、性能等方面的“瓶颈”32个,提出合理化建议80多条,促进了新装备战斗力的不断跃升。
创新让官兵们尝到了甜头,也更加坚定了团党委用创新推动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决心。
由于新型装备列装存在时间差,如果各营自行训练,训练效益参差不齐的问题非常突出。为让不同时间列装的分队同步、快速提升作战能力,团领导通过召开“诸葛亮会”,问计于官兵,创新出“三个打破”的训练模式:新装备主要操作手打破建制,专业训练中把所有分队按专业编为4个专业模块,分专业集中分训;协同训练打破程序,战炮协同训练中采取先系统、后分训、再合练的方法,减少协同环节,提高训练质量;实弹射击打破序列,对所有列装的火炮和指挥员、主要操作手实行“轮换制”,确保每人每炮都有实弹射击经历。
2008年深秋,这个团将所有没有打过实弹的战炮和人员全部拉到数千里外的大漠深处,进行实弹射击,在全军所有参加实弹射击的同类部队中打出了最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