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仿娅
2008年的中国互联网,有两件不同凡响的大事:一是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人民日报社,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们在线交流,回答网民提问,强国论坛一度被挤“瘫”。这是中共最高领导人第一次以网络直播的形式“面对面”直接回答国内公众提问。 二是中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网民人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1357.2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一。这两件事情的结合,预示着网络的兴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政治生态环境,互联网对执政者的反应机制、行为模式的改变和社会变革的促进,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也预示着互联网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
网络激发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
网络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网民可以隐藏身份、网上自由操作,加之网络传播成本相对低廉等特点,较之动员、组织安排的被动式政治参与,互联网络平台使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更加主动、更加自由、更加直接。作为一种媒介,网络具有交互式的信息传递功能,而政治信息恰好需要这种传递方式。政治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和互动性扩大了公民的参与范围,使得原本只有很少人在有限范围内参与的政治活动,开始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在网络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公民互动式社会动员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增大,影响的程度加深,动员的客体范围更广。
除此之外,在网上匿名发言,人们更容易表达真实的想法。由于互联网的舆论平台日益发达,网民更愿意踊跃“发言”。近年全国“两会”期间,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诸如“向总理进言”、“网民议政”等栏目,得到了人们的热烈响应。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可圈可点的一个举措,作为一种自由与互动的公共表达平台,网络显示出了巨大的作用和潜力。网络具有开放性强、自由度大、信息传播快的特点,公民政治参与变得更加自由、直接与及时,较之投票、信访等几种有限的简单途径,日趋完善的网络技术能够更加完善政治参与的过程,并把参与途径尽量扩大。
网络成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新纽带
历史上,我们党一向重视利用媒体(最初只有报纸、通讯社和广播)来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今天,“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这一传统表述有了全新的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这是对网络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作用的一种肯定。如今,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社会架构下的沟通壁垒,成为官民直接对话、平等沟通的平台。
事实上,如今运用网络等新媒体的能力已成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参照。不少地方的党政领导人重视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加强与网民沟通,这本身就是民主政治进步的体现,反映了一种全新的执政方式和理念。今年春节前夕,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梅开二度给网友发信拜年,欢迎大家“灌水”、“拍砖”,“顶”起一个富有建设性的网络社会。此举让广东网友连呼惊喜!尤其是信中说“过去一年省委、省政府许多重大决策,都通过网络征求并吸纳了网友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更是让网民激动不已。无论是发信拜年,还是召开网民见面会,直接听取网民对促进广东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新举措已被媒体评价为“广东决策层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老百姓进行政策探讨的一种新方式,体现了决策层对于网络民智的珍惜与网络民情的重视”。
网络拓宽了公民政治监督的渠道
传统的社会监督是间接的,依赖于一定的中间环节和渠道来完成。在这种间接的监督过程中,时间的拖延和信息量的损耗不可避免,加之中间环节可能产生许多非正常因素的干扰,原本缺乏强制力的社会监督会失去应有的效力。而网络技术的介入,则拓宽了政治监督渠道,任何公民都可以借助于互联网络,跨越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将监督意愿直接送达被监督对象。
在“两会”期间,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些政协委员“炮轰”相关政府部门,还经常看到网民向个别“不作为”的委员“拍砖”,以促使他们积极参政议政。网上大胆披露原本隐蔽的社会消极现象,更能引起公众的广泛注意和政府的警惕。近两年,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虎照门”到瓮安群体性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等等,都是由网络开始进而传播到报纸和电视广播,在举国上下构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风潮。网络彰显了巨大的监督作用,为民意的表达扩展了无限空间。由此而论,网络的监督作用显然功不可没。
需要指出的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网络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参政在减少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的同时,也会使公民脱离现实社会规范的约束,放纵自己的行为;网络化发展所造成的数字鸿沟导致政治参与的不均衡状态;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个人或组织可能利用互联网散布政治谣言,制造混乱;网络信息容量的无限性和可操纵性难以保证网民所获取信息的客观性,网络信息中充斥着大量无从证实的传闻和流言,等等。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研究“参与”与“有序”的辩证关系,积极引导和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秩序,加强网络技术监控和电子政务建设,为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使网络真正成为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平台。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