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力群
近年来,政务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众多部门热衷于通过政务信息化进行服务管理创新,但对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认识不够、准备不足,出现了一些效果与动机不对应、成本与成效不相称的情况。笔者认为,政务信息化创新活动应以信息化项目为载体,必须从成效、成本、风险三个要素考察和管理信息化,如果不关注成本尤其是不关注风险所在,就会应验诺贝尔奖获得者诺顿的一句名言: “不对风险进行管理是最大的冒险”。
信息化≠创新
当计算机、通信技术广泛融入政府的服务管理活动时,政务信息在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利用等方面呈现出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如政府门户网站实现了“一站式”的资源整合,突破了传统政务信息运作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体现了信息服务的模式创新。又如,政务事务处理中依靠人口、空间地理数据库的支撑,凸显了信息精确统计、综合分析、预测预警等优势,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应用创新。正因为如此,许多单位对政务信息化“情有独钟”,头脑中形成了强势“概念”——政务信息化就是创新活动,将信息技术融入政务活动一定会开创政务创新面貌和显著提高应用成效。
实际上,信息化是服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信息化与创新是手段与结果的关系,中间有个关键环节就是作用方式,即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对现有的作业方式和流程进行优化,突破传统方式的局限,弥补手工作业的不足,才能大幅提升工作成效,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创新价值。如果把注意点仅放在是否采用信息技术,而忽视信息化中的“化”字,则信息技术就可能既把原有的优势固化了,也把缺陷固化了,这样就会出现项目的边际效应递减,且性价比不高等问题。
因此,不要以为有了创新手段,就一定会有创新效果,而应注重通过信息化,优化政务服务管理模式和作业方式,解决传统工作的局限性、瓶颈性问题,更好地为民服务,使创新手段、创新过程、创新效果实现有机的统一,充分体现政务信息化的优势和价值所在。
不能“重表轻本”
在信息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带动了应用创新,应用创新又推动了技术创新。由于技术创新可以通过采购新产品获得,投入精力小,且因操作界面新、显示功能强等特色易被外界感知,往往成为业务部门争取“领先一步”的“创新亮点”,但这只是创新活动的“表”。而应用创新需要对业务本身进行大量梳理分析和取舍改造,利用技术支撑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容量等内在要素进行再造优化,是一项艰辛的持续的过程,这才是创新活动的“本”。
由于技术创新相对容易,于是新技术、新产品不断进入我们视线,政务信息化的经费大量消耗在添置新产品、新设施上。比如,政务信息化涉及众多部门、公务员和广大的社会群体、面对广大的公务员,因此,不宜采用刚出实验室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而应着眼于成熟的、适用的技术,开创新的应用模式或方式,显著提升应用成效从而实现应用创新。当前,政府管理服务日趋规范化、制度化,必须注重“表本兼治”,因此,抓紧进行应用创新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牢记应用创新才是政务信息化的聚焦点。
对仅在模拟环境中成功的新技术、新产品,一般应安排在试点单位、试点地区进行检验与完善,然后逐步推广到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去应用。承担试点任务的单位对创新技术也应先在影响面小、应急措施比较充分的情况下使用,不要轻易作为“创新目标”。
复杂工程需先打好“地基”
从建筑特点看,高楼大厦需要深厚的地基,具有抗风、抗震、避雷等建筑要求,而平房小屋在这方面的要求低得多; 就建造成本看,高楼大厦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均远高于平房小屋,其中含有很大一部分地基工程的成本。就建设过程来看,高楼大厦在前期建设地基工程时,围墙一栏,地面上“不见动静”,只有开始做地面工程时才比较显眼,而平房小屋没有复杂的基地工程,直接在地面上砌墙叠屋层层上升,看得见且速度快。
上述现象在政务信息化建设中,也同样存在。有些单位只追求见效快,比较热衷于抓信息化的“平房小屋”建设,但随着信息化“三跨”(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应用的增多,条块结合的应用逐渐成为推进的主流,客观上已需要建造“高楼大厦”,需要先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工作中必须避免两个误区: 一是避繁就简不做基础工程,推进“三跨”应用的政务信息化,其基础工程涵盖网络体系、信息资源体系、认证授权等应用支撑体系的建设,涉及因素多、协调要求高、时间比较长,一般致少需要2~3年以上的时间,但政府实行年度绩效考核制,容易引发“重短期、轻长期”的项目建设倾向。二是由于基础工程欠缺,当面临跨部门应用时,不考虑构建统一的应用支撑层,只采取简单衔接方式,这如同没有深厚的基础工程,高楼大厦是万万造不起来的,只能是一片豪华的平房。
我们应该树立“一体化设计、集约化建设、协同化应用、制度化管理”的政务信息化推进新理念。针对年度绩效考核制,我们可以将政务信息化工程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成效叠加”的方式进行,即每年有阶段性成果,通过多年持续发展取得“积少成多”的整体性巨大成功。
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由于地域环境、经济基础、起步时期等差异,政务信息化也存在着发达和欠发达、先进和落实的差异。许多欠发达、落实的部门和地区,提出了“跨越性发展”的口号。以电子政务为例,一些处于起步阶段、提高阶段的地区(详见下表),渴望直接进入高级发展阶段。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这种决心也无可非议,但这种认识存在着误区。附表中五个阶段揭示的是电子政务发展的规律,其中每一个阶段均以前一个阶段作为存在和发展前提,没有前一个阶段的铺垫和支撑,后一个阶段将难以实现。
正确运用五阶段规律的方法是,看清前进的方向,有前瞻性地策划各项工作,使前面的各阶段工作与后阶段工作形成有机衔接,缩小前面各阶段花费的时间,较快地进入到后一阶段,取得在时间成本、建设成本、协调成本上的“跨越”,以较快的速度和较短的时间达到预期目标,形成人们常讲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