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村信息化之路
来源:计世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近年来,北京市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农村信息化建设在硬件设施、信息资源以及人才队伍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地解决了农村计算机网络不通的问题。北京市科委连续实施三期农村信息化工程,初步建成了全市统一的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平台。

  对此,本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请他解读北京农村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北京农村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农村信息化是随着信息科技、信息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演进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水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农村信息化有不同的特点。”赵春江指出,总体上来说农村信息化发展可分为三大阶段。

  初级阶段主要是搭网建库,进行农业信息的传递,解决农村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中级阶段主要是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与共享,充分发挥已有信息基础设施功效;高级阶段,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全面实质性参与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过程中,农业发展为智能农业。

  “北京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农村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任务,主要处在农村信息化的中级阶段,并加速向高级阶段快速演进。”赵春江表示。北京农村信息化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是专业数据库建设。2000年以后,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北京农村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目前,北京郊区电信局光纤由市区延伸至各县城、小区、乡镇,覆盖了整个郊区。

  信息服务北京“三农”

  赵春江介绍,信息服务已成为推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北京围绕农村信息需求积极探索服务“三农”模式,市科委先后实施了三期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信息助农工程),市信息办和市农委共同启动了燎原行动计划和北京现代农业“221行动计划”信息平台建设等工程,推广应用了北京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和农业资源管理决策等系统,构建了农村信息服务网络,郊区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爱农信息驿站”模式,探索了通过市场化运作开展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爱农信息驿站”是信息服务“三农”的实施载体和落地节点,充分利用了电信运营商的资源,采取了“联合运营商,整合新网络”的办法,构造了一个天网(无线通信网)+地网(宽带数据网)的无缝整合的农村信息化网络。通过“富农信息配送服务”、“助农远程教育服务”、“便农电子支付服务”和“乐农数字文化服务”等四种方式综合服务“三农”。

  在市场信息服务方面,北京市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现已建立北京市农产品市场联网体系、开发建设了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了农产品市场网络服务平台、建立了农产品市场行情预测预报体系和农产品市场商品基础数据库,全市20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了计算机信息联网,并建立起了农产品市场分析、预测预警、信息发布的通道,为指导郊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

  信息服务网站成为信息服务的有效渠道。据调查,北京市涉农信息网站有近80个,这些网站大部分以提供市场信息为主,能实现网上订购的网站大约占25%,能进行网上订购并实现网上交易的约占10%。

  在信息服务的机制上,市科委联合市农科院建立农村科技服务港,打造为农科技信息服务的实体机构和服务平台。农村科技服务港通过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以农村科技协调员为核心,上联高校院所,下接“三农”需求,通过市场延伸和利益杠杆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整合资源、提升水平是重点

  赵春江认为,北京农村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统筹考虑加以解决。建议今后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移、整合资源、提升水平”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北京农村信息化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

  目前北京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村信息化建设非常支持,这是北京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但要避免重复建设投资。今后要在政府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发展规划,注重资金的整合,尽量减少多部门重复投资,提高政府资金的利用效率。赵春江表示,“农村信息化建设离开政府支持不行,但完全靠政府投资也不行,需要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模式,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

  “北京农村信息化发展还应抓好‘两头’。”赵春江表示,一是积极做好以农村信息服务为主导的工作,加强面向科技协调员和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民信息化素质,推广适合终端用户使用的先进、适用、低成本的信息技术,降低应用信息服务门槛,把信息化服务普适化。二是发展以农业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创新体系的建设,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开展共性技术产品研发。赵春江认为,“未来的北京农村信息化发展绝不是简单的搭网建库、简单的信息传播,而是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考虑”。

特色网站显神通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近5年,可是“中国丝网网”的站长毕连纳回想起来自己当初创业的经历依旧是激情澎湃。毕连纳在2001年接触到了电子商务,当时还是丝网厂厂长的他就萌生了在互联网上将丝网推销出去的想法。就在每年的老同学聚会上,毕连纳和几个同学说起了这个想法,最后几个人一起商定由毕连纳投入资金,几个同学投入技术,帮助毕连纳做网站,这样一来他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安平县隶属河北省衡水市,是国家命名和中外驰名的“中国丝网之乡”、“中国丝网产业基地”和“中国丝网产销基地”,丝网业是安平县第一大特色支柱产业。截至目前,丝网生产已遍及全县所有乡镇及周边市县300多个村庄,全县各类丝网企业小摊点达1.7万多家,从业人员12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多。

  随着丝网产业发展的日趋旺盛,许多丝网生产企业发现,生产制造环节是整条价值链中利润较低的环节,而采购和销售往往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鉴于这种考虑,许多企业都将采购和销售搬到了网上,通过在网络上收集和发布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记者随后采访了一个当地规模较大的丝网厂,更加证实了信息化在这里的应用程度。“如今,我们这里上规模的丝网企业网上的业务成交量已经占总成交量的30%,”该丝网厂信息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我们还购买了专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将企业的进销存都管理了起来。”

  随着“中国丝网网”的名气不断上升,如今网站已经达到了收支平衡,“现在投资期已经过去,以后的回报将会越来越大,正因为看到了这样的前景,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毕连纳对网站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下一步,我们计划实现真正的电子商务,为客户提供一个网上交易的平台。”

  在毕连纳看来,这样一个平台就像是一个网上的丝网大世界,世界各地的人不用到安平,在网上就能进行交易。在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丝网网不仅要实现网上下订单和网上支付,还要加入视频功能,让客户直接通过网络面对面交谈,让客户能够直观地看到他们想要的产品。“如果发展理想的话,我们再过两年就能够实现这些功能了。”对于网站功能的拓展,毕连纳显得非常乐观。

  毕连纳还计划和当地的网通公司合作,将网通公司针对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需求而推出的集通信、办公、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服务平台,并将其搬到丝网网上。“到时候,我们还可以给在网站注册的会员提供这样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毕连纳解释说。这种模式类似于当下日渐盛行的ASP平台模式。

  从政府层面来讲,下一步,安平县也将在应用系统支撑平台的基础上,全面改造和整合“中国丝网网”、规模企业的网站和服务热线,加强面向企业的情报信息服务,以规范、引导丝网行业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2006年,初步完成“丝网通”服务热线、中国丝网门户网站、丝网信息服务等建设,并选择丝网前20名的企业进行丝网情报信息服务试点; 2007年,进一步完善功能,并在综合实力前50名的丝网企业中推广丝网情报信息服务。

  不过,许多中小丝网企业或个人对这种网上交易的方式依然存在怀疑,有些传统的丝网企业主对这种网上下订单、网上支付的交易方式并不认同。“网上交易的信息一旦泄漏出去,到手的生意就会被人抢走了。”这个丝网加工厂老板的担心不无道理,“而且,那些大的丝网企业有钱在网上做广告,我们又做不起,网上信息量这么大,即使把我们的信息放上去,也不会有人看到。”

  毕连纳对于人们这样的顾虑也十分理解,他向记者解释说: “我们只是将各家各户的联系方式放在了上面,不论对于企业还是客户,都是平等的”。不过毕连纳也承认对于那些有能力做广告的企业所得到的机会更多,但同时他也认为,不是所有的业务都需要大的企业来做,许多小规模的企业也能接到小的、简单的订单,同样也有生意做。

  而对于交易的安全性,毕连纳告诉记者: “这方面不存在问题,因为就网站本身而言,仅是提供一个客户和企业沟通的桥梁,而不会对他们进行监控。”不仅如此,丝网网对于市场行情也不做相应的分析和预测,以免对企业有所误导。“我们仅仅是将现实的信息传递给企业,由企业自己来做决策。”

 与“中国丝网网”类似,遵化市的“中国北方食用菌网站”也是由个人投资建起来的,事实上,恰恰是这种兴起于民间的特色网站,才是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遵化市平安城镇是食用菌生产的大镇,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食用菌专业户,一座挨一座的大棚已经成了平安城镇的一大特色景观。现在,该镇共建大棚1523个,年制菌棒3500万棒,产量35000吨,产值70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之乡。平一村的靳素伶是当地出了名的食用菌大户,至今已从事食用菌生产8年的时间,每年生产菌棒1.8万棒,年创效益2.5万多元。原来,靳素伶为养好香菇,不仅积极向本村有经验的养殖户学习,还自己购买了食用菌书籍,一有空就潜心钻研,摸索规律。

  如今,随着信息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许多像靳素伶这样的养殖大户都将计算机买到自己家里,甚至安装在了田间地头,农民也逐渐学会了利用网络了解信息、发布信息,从过去的不懂、不会用,到现在已经开始一点点了解、接受并运用,许多已经形成企业规模的养殖户还制作了自己的网页。“我们的北方食用菌网,正是针对遵化的食用菌产业和农民的需求做出的特色网站,所以老百姓对此非常喜欢。”高进勇说。

  如今,许多类似的网站都渐渐走上了经营的路子,鸡泽县的“中国辣椒网”最初也是为了服务于大型辣椒企业而建的,可是随着网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辣椒网”也开始走上了经营的道路,他们对于企业会员收取一定的费用,而在网站注册的个人会员则是免费的。“目前我们的普通会员已有上万人,企业会员将近200个。”中国辣椒网的郝小旺说。

  不仅如此,这些特色网站在经营的同时,也在为普通的会员或农户提供着相应的服务。普通农民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到种植养殖等农业技术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市场信息。中国枣网总经理刘玉峰介绍说: “依靠网络,原来农民了解不到的信息可以在农村里有电脑的农资店里了解到。对于老百姓不明白的问题,还可以由农资店店长汇集起来,通过电脑寻找到解决方法后,然后直接通过村里的大喇叭给农民广播。”面对农村电脑普及率低的状况,刘玉峰还创办了《枣乡科技》杂志和《中国枣业报》,让那些没有电脑的农村也能够了解到最新的信息。

农民使用触摸屏查询系统

  如今,在河北省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农业特色网站,这些特色网站为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胡克认为: “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网站建设,而是要利用特色网站带动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

  因为在河北,许多县已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方产业集群,这些产业对一个县的经济发展已经起到了支撑性作用,而在品牌推广和经营上,这些特色网站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是看到了这些网站的市场前景和服务本领,政府也渐渐参与到了特色网站的建设中来。“政府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协调工作,比如我们的网站可以和政府联合挂名,这样一来,网站的权威性就有了很大的提高。”郝小旺说。

  把信息送到炕头上

  在9月26日的第十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上,专家咨询区人头攒动,许多来自周边地区的农民就农业生产方面的诸多问题向专家进行咨询。来自河北固安县柳泉镇西内村的杨仕芳主要经营蔬菜大棚,每年都能有八九千元钱的收入,这次来廊坊就是特地向专家请教蔬菜的病虫害防治。

  在记者问到他是否想通过买台电脑利用网络的方式了解这些信息时,杨仕芳显得有些无奈:“我们也不愿大老远跑到这里来,可是咱经济条件不允许,买不起电脑,再说买来了也不会用,不知道怎么去了解信息。”

  沧州市张官屯乡的王凤霞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苦恼,她种了30亩棉花,每年纯收入有三四千元,虽然也有购买电脑的想法,可是现在她对电脑的需求还没有那么迫切。当记者告诉她河北省政府下一步将重点开展信息化的“进村入户”建设时,王凤霞显得异常高兴,“那真是太好了,因为我们虽然想了解信息,可还是没有这个经济条件”。

  生猪业是安平县第二大特色支柱产业。目前,安平县拥有年出栏商品猪10万头以上规模猪场1个,万头以上规模猪场16个,养猪专业村80多个,养殖小区34个,形成“一龙、十强、百村、万户”的龙型生产格局,2005年仅生猪业就为农民人均增收500多元。但农民对生猪的市场行情却不是很了解,通过上网,他们了解到今年全国的生猪价格将呈下跌趋势。通过这样一个信息,农民对于养猪规模、销售时机、饲料价格等都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把握。

  另外,相对已高达76.80%和58.56%的固定电话和移动手机拥有率,电脑的拥有率仅为2.68%,而且利用电脑获取涉农信息的农民很少。鉴于这种情况,安平县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借鉴“三电一厅”的模式,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据安平县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王立军介绍,目前仅在涉农信息服务上,安平县已有660个用户得到农业短信服务,5个中介组织、18个龙头企业、40个村和1189户农户与农业信息中心实现联网; 已初步建立了35个科技进村服务站、5个动物防疫站和农业信息采集点; “安平粮食在线网”通过网上收集信息,向农民发布粮食购销等市场信息; “金钥匙”和“七彩荧屏”等电视栏目定期播放农业专题片、致富信息和典型案例等。

  针对“进村入户”问题,高进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遵化市总共有600多个行政村,每个村建一个‘三电一厅’是不现实的。可如果能给我20万元,我就可以利用阳光宽带解决信息化进村问题,就这么简单!”

  高进勇之所以敢这么说,也有着他自己的考虑: “‘三电一厅’要想普及到村,政府投资太大了,如果利用‘阳光宽带’,很容易就能够解决进村问题。”他所说的“阳光宽带”就是利用机顶盒,将电话线和电视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一种比较便捷的方式,以较低的成本使农民享受到互联网的信息服务。高进勇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每个行政村的村委会都有电话、电视,而每个机顶盒只需要700元左右,其中政府补贴300元,村里再出300多元就可以了。

  相对这种简易的上网方式,遵化市农村经济局信息中心还充分利用传统的方式使信息进村入户。“每到某样农作物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会及时将相应的解决方法印成简报,发放到各个村。”高进勇说,“而且,我们还专门在农村开展了相应的培训,提高农民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这一点与王立军不谋而合,他们的做法是选取一部分比较积极、对信息化需求迫切的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在村里起到一种模范带头作用。“一旦他们用好了,就能带动许多身边的人利用信息化。”王立军说。

  对于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刘玉峰则认为,要用“计划生育”的理念指导农业网站的建设,农业网站应优生优育,不以数量论成绩; 从感情上对农民朋友高看一眼,从接受信息化的能力上要低估一点; 在农村应倡导“三电一店摸喇叭”模式: 三电指电脑、电视、电话,一店指农资店,摸指触摸屏,喇叭即农村大喇叭。

在第十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上,专家咨询区人头攒动。

  应该说,有些农民对信息化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只要他们认为信息化有用,并且能够给他带来收益和效益,他们就能运用得非常好。所以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投资小、方便实用、见效快,农民是耗不起时间的。

  采访手记:发动群众是农村信息化根本所在

  河北省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上,走的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路子。“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跟我们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密不可分的。”河北省信息产业厅信息化推进处处长胡克说。但他同时也强调,发动群众才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在“三电一厅”的建设上,以农资销售为主的服务站便是“三电一厅”模式市场化运作的尝试。安平县郭西村服务站的史同乐本来就是在当地经营农资的,在安平县依托现有农资店推过服务站的过程中,史同乐的农资店由政府出资配上了电视、电话、电脑,还通了网络,这样一来,不仅让史同乐的农资店生意火了起来,也大大减少了政府的投入。郭西村村民赵国良说: “买这里的东西,我们心里踏实。”

  另一方面,2001年建成的河北远程教育网以开发与中小学各学科同步的教学资源为主,通过远程卫星通信,可以让偏远农村的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但随着河北省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河北远程教育网不仅要承担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引进,同时还在开展党员教育、农村科技、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信息传递。

  业务的拓展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台资源的整合,如果仅仅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没有丰富而实用的后台资源,开展综合教育信息的发布只能是镜花水月。“信息网络建好之后,信息服务一定要跟得上,而且信息必须是权威的。”胡克说。而要保证信息的权威性,除了要从省市级的层面来做,还必须要发挥各地农业部门、科技部门的作用。毕竟,对于不同地区,由于水质、土壤等地理条件的差别,有的地区适合种水稻,有的适合种蔬菜等等,这些都需要当地部门开发相应的信息服务,这也是农业生产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的必然需求。

  基层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离不开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廊坊市林业专家杨福亨多年以来一直从事林业技术的研究,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对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理解非常深刻。杨福亨认为,由于农村相对比较落后,农民的文化素质也较低,不会从大量的信息中去分析,再加上农业分散经营的形式,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不能仅从技术方面着手,一定要进行信息的整合。

  基于这种现状,为了更好地为各地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廊坊大华夏神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特意开发了电话语音服务系统和触摸屏查询服务系统,结合“三电一厅”等方式,将农民切实需要的信息及时地传递下去。

  可是不论是“三电一厅”、远程教育网,还是专家系统都不过是政府的一厢情愿,要想让信息化真正发挥作用,还必须要让广大农民乐于接受这些方式。单靠政府投资帮助农民购买不现实,也不可靠; 如果全靠政府帮忙,资金投入太大,即使帮助农民买来了电脑,还存在如何使用及维护的问题,政府不可能一管到底。而且,不要钱的东西农民也不会太珍惜。所以信息化的推广关键还是要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手段,让农民切实理解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好处,让他们主动去了解和接受信息化。鉴于农民经济条件的限制,政府要在前期推广时投入一定的资金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