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最关键的问题是资金。原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农村信息化专家方瑜认为,靠自己想办法“造血”来解决资金问题是角色定位错误。
“信息资源开发应该由政府投钱,因为寄希望于农业信息资源开发能够取得回报,造血支撑自己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漫长也非常困难的事。”方瑜指出,农业信息资源的有序开发,首先要从财政上支持,由农业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出面主导,按照文化共享工程的思路,定下分工层次和开发的先后顺序,同时培育一批信息服务商。
据了解,在国外,通常会有一些基金会在各个地方去做这些事情。由基金会出钱配备终端,并联合一些企业,配备软件、进行培训。政府只需要承诺支持这件事情,提供活动场所,并支付长期支撑这些人员的经费和运行费用。
而中国的情况却相恰恰相反,政府负责配电脑,让企业支持长期运行,扶了一把后就让其自己造血,最后导致很多地方没有办法运行下去。把信息服务站几千块钱承包给个人,变成了黑网吧,赚了钱就再配电脑,以此做成了所谓的“市场化”,使农村信息化的本质变味,与公益性社会服务的指向背道而驰。
资源开发 谁来做?
农业和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基本属于公益性服务,而目前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还不具备完善的市场机制,需要无偿对社会服务,因此,很难吸引企业参与进来。事实上,公益性服务未必完全依靠政府,也可以有效调配可用的社会力量和资源。尽管已经有一些组织和协会,承担类似的工作,成为市场和农民之间的桥梁,但效果一般。
“可以由政府的事业单位去做这些研究,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这些项目是由政府来投资、来进行补贴。” 方瑜介绍。
国外的政策中大多都有一条规定,如果这个项目是政府投资,以后使用都不应收费,只能收一些加工成本费,如复制费用。美国的规定更详细,信息资源是国会的财产,各个部门可以共享。“所以美国人来访问,看到我们部门间资源还要花钱买,觉得很不可思议,说你们这个不对,在美国这些都是免费的。”
因此,开发资源并作为政府公共资源进行投放,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事。要根据需求制定一个规划,并说明如何保证这些资源为社会共享。现在,各个部门都独立开发了一些资源,却都不肯把这个数据库拿出来共享,甚至有些单位想靠这些资源来赚钱。
“只要政府买单,谁来开发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能保证开发者的运营,自然不需要都去市场化。”方瑜认为,除了政府等事业单位外,甚至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用市场的方式和机制,定向培育一批服务商,加工信息产品,购买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信息采集如何做?
专家普遍认为,信息采集的层级分工很重要。
涉农信息资源开发的问题很复杂,不是简单地建立一个数据库共享就可以解决,还应该注意信息资源开发的层次,尤其是中央和地方、上层和下层的分工。现在则是分工不清,不仅浪费了成本,也发挥不了作用。
农业部金农工程曾提出做农产品的测试预警,这本是一个全国性的工程,只有基于对全国乃至全世界农产品生产动向的了解和统计,才能够建立起庞大的数据库和价格信息,地方部门无法仅根据自己本地的情况进行预测。但仍有一些地方政府在当地网站搞市场预测,依据却是道听途说,最后本地的产品卖不出去,外地的产品也进不来。
“所以这些就像天气预报,必须由中央部门来做,地方根据自己情况做一些修定、细化和补充。”方瑜表示,而对于地方上的特色产品,则应该由地方自己做具体判断,包括供求、特色和流通,这两方面分工好,才能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