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助推首府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来源:中国政府门户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可以说随处可见、数不胜数。近几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整合工作机构,强化信息化工作部门职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手段打造阳光政府、诚信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首府。通过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及通信运营企业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各大通信运营商在我市开展的各项业务快速发展,建成了遍及全市九个旗县区的通信网络。截至到2007年底,全市电话用户数已达338万户(其中固定电话已达88万户,移动用户达250万户),电话普及率达95%,宽带多媒体用户达到20万户,城市每百户拥有电脑40台。全市广播电视以形成覆盖城乡的传输网络,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基本完成,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7%,市区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51.5万户,普及率达4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4%;行政村通话数为1012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比例为100%。另外,我市电子政务城域网络基本完成,现已覆盖了整个市区主次干道,光纤总长度已达到200公里以上,作为政府自建的城域网络在自治区各盟市中尚属首例,在全国中心城市中也为数不多。所有这些都为人民群众联系政府、企业和社会架起了便捷快速的高速公路,让广大市民真切的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

    社会信息化建设惠及百姓

    提起信息化发展给新城东街办事处老缸房社区的居民带来的便捷服务,居民们就乐的合不拢嘴。用他们的话说:“不管家里遇到大事小情,足不出户,社区全都了如指掌,还能送上热情周到的服务,如今这信息可真是个好东西!”

    居民们说的好东西就是全市首家在新城东街办事处开通的集服务、求助和智能呼叫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信息化网络服务综合平台。这个网络平台就如同一个精准的社区人口基本信息数据库,可达到多方资源共享,集中体现了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功能。而另一种社区信息采集手机,更把社区与居民们紧紧的联系起来了,社区的工作人员只要带着这种手机入户对居民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后,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送到社区的电脑上,把医保、计生、户证、残疾人情况等信息全部纳入了信息库,而想要什么样的资料,只要轻轻一按手机,居民的详细情况就可一目了然。如果通过网络三维立体图设置的标志,可以“追踪”每幢楼每户居民的具体情况,随时可以为居民提供服务。而集信息、服务、指南于一体的和谐首府社区便民服务网站,也是为居民服务,为居民解决难事、烦心事最有效的途径。信息化进社区,不仅节省了时间,加强了管理和服务工作,更提高了效率,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这样的信息化建设也不止在老缸房一家社区。近几年我市社会信息化发展势头良好,数字社区建设已全面展开。就拿社区信息化建设来说,本着“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抓出亮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全市建立了面向社区的“和谐呼和浩特网站”。网站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便民服务和社区管理两大基本功能,对助推社区建设,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社区网站建设在扩面的同时,不断完善提升应用服务和管理功能。突出和谐理念,在提高社区管理效能的同时,强化便民服务功能,目前,全市已经开通了社区便民服务网站150个,同步建设了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人口基础数据库和社区业务管理数据库,启动了社区服务呼叫中心与社区信息化数据存储交换中心的建设。如今市民想了解社区生活,只要点击社区信息化网站,社区主页、社区简介、社区建设、社区活动、社区服务、便民信息、爱心行动等服务板块一目了然,还有生活资讯、政策法规咨询、办事指南、活动通知、生活信息、社区论坛、常用电话、社区风采等栏目,社区居民还可以在网上查阅和发布信息,非常的快捷方便。

    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加快

    2007年,呼和浩特是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全面改版升级。当您点击呼和浩特市政府门户网站,涉及政务公开、网上办公、公众参与的各类栏目板块立刻引入眼帘,各个栏目的设置又极大的突出了政府的服务功能。本着致力于“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公众”的宗旨,网站设立的《市长信箱》、《百件实事网上办》等栏目,高效地畅通了民意诉求渠道,受到了广大市民和企业的一致好评,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解决了很多热点和难点问题,更是搭建起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据统计,2007年《市长信箱》共计受理834件次,已办结801件次,办结率为96%,已办结的群众满意率98%。

    近两年来,全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构建完成了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是以市党政办公大楼电子政务网络中心为核心节点,市区内设5个汇聚点,连接构建各地区和部门的宽带政务城域网络。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本着“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我市政务网络平台的建设,对未接入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部门进行了施工建设,目前,市党政机关大楼内的所有单位和楼外的38个部门、7个二级单位、3个县、4个区、2个工业园区已纳入了我市电子政务城域网络,并于11月底前将5个旗县全部接入市政务网络平台,并连通各旗县民生部门。目前,我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各行业、各领域信息化进入了全面应用的关键阶段,当前各项政务信息化建设项目,如政府视频系统、民生传输网络、公文流转系统、网络安全系统和全市党员远程教育系统、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等正在有序推进,并已取得了实质性应用成果。

    此外,根据我市政务信息资源实际应用需求,市政府信息化办公室对全市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开发建设完成了“呼和浩特市政务资源信息系统”,该系统采用文字概述、图形图表、音频视频、电子地图等多种手段,全面直观地汇集了“十五”以来首府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行业的信息资料。同时,责成市信息管理中心开发建设了呼和浩特市基本情况数据库。该数据库利用计算机先进的检索技术和海量存储功能,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系统(GIS)将呼和浩特市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民俗及历年指标数据等各方面信息进行汇总集中后制作而成的一个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为我市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方便快捷准确地了解我市的基础信息和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便捷条件。

    如今,全市各部门重点业务系统建设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也明显提高。如财政、公安、交通、检察院、税务、工商、信访、国防动员委员会等部门,都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公共管理服务效能,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行政办公效率和公开透明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市交警支队建成的交通管理智能化信息系统先进适用,实际应用效果明显,为创建平安城市和和谐首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市检察机关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网上办案查案,切实提高办公效率和公开透明度,成效明显。

    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进展明显

    在科技带动农牧业发展的时代,农牧业的信息化指导和服务是不可或缺的。近年来,我市根据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积极做好农牧业信息化试点地区的指导和服务工作。武川县作为被确定的全区农牧业信息化试点县,积极探索并做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中小学远程教育和气象预警等信息网络资源的整合,逐步建成了“县有信息平台、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员”的农牧业信息化组织服务体系,先后为示范村建立了农牧民信息服务站,使农户通过互联网可以及时掌握农牧业方面最新的政策法规、农作物种植技术、农畜产品市场行情、病虫害疫病防治和广播视频气象预报等各种信息,为当地农民发展生产提供了及时的服务。托县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农民提供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赛罕区以巴彦镇为试点在区内启用了奶牛养殖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防疫员采集数据电子化、乡镇防疫管理信息化、乡镇数据上报自动化、区级防疫管理电子化,极大地提高了防疫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了农民养殖风险。我市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企业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带了的快捷与便利,我市在不断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的251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93%,上网比例达100%;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的数量占中小企业总数的85%,上网比例达95%。90%以上的市属企业都不同程度的采用了信息技术,并大部分在生产、设计和工艺方面采用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来提质增效。电子制、电力、乳业、化工等行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如:蒙牛连续两年列入“国家企业信息化500强”,TCL集团投资引进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模式,并构建了一个大容量、高水平的信息共享平台,真正实现了企业内部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六大支柱产业之首来引导和扶持,并先后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呼市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方向和重点以及相关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

    从我市电子政务工作的有序推进,到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再到IT产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已遍布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产、工作、生活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市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发展和壮大IT产业,带动我市工业企业的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推动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实现了首府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七大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起点和新形势下,我市的信息化工作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下一步我市将立足实际,大胆尝试,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规划引导,注重实效,全力打造“数字呼和浩特”,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助推首府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从而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