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信息化之翼如何锻造
来源:法制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南京军区某炮兵团以科学发展观提升战斗力启示录

  本报通讯员 王余根 戚士伟

  火炮以其夺人心魄的震撼力和铺天盖地的杀伤力,为炮兵在战争的舞台赢得了“战争之神”的美誉。

  如今,南京军区某炮兵团官兵熟练驾驭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统和某新型反坦克导弹,机动快速、火力猛烈、打击精准……纵横驰骋在信息化战场上,一次次完美的转型,一次次精彩的“亮剑”,展示出新一代“战神”的风采。

  换装先换脑 主动抢机遇

  新装备列装之初,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对团队十分关注,参观者纷至沓来,鼓励、关心、羡慕汇集到一起,让不少官兵沾沾自喜,认为“有了新装备,自然有地位”。谁也没想到,官兵们与新装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竟然是从尴尬开始的。

  2005年,全团官兵满怀欣喜盼来某新型火箭炮。然而当官兵驾驶装备从驻地火车站向营区开进时,短短的19公里路程却费了好几个小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全师选调的15名优秀火炮牵引车驾驶员,因担心出了问题负不起责任,纷纷打报告要求回原单位。9名老装备训练骨干担心训练跟不上,打起“退堂鼓”,主动要求调整工作岗位。

  “可以大面积换装,但不可以大面积换人啊!”一桩接一桩的“尴尬”,一串连一串的问号,这让团党委“一班人”清醒意识到,部队换装备,我们得换脑子。

  他们紧紧扭住战斗力建设这个根本,坚持通过理论武装引领思想解放、理清建设思路、强化使命意识,先后开展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学习钻研新装备、只争朝夕练精兵”等专题学习,组织进行“机遇来了怎么办、履行使命怎么干”大讨论等,立足团一级能做的事,把学信息化、钻信息化、干信息化作为打牢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基础。

  团队装备某新型反坦克导弹之初,又得知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统即将列装,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他们果断在全军率先建起覆盖全团、连通班排的营院综合信息网,达到“连连有网页、人人有网位”,搭起了官兵学习掌握信息化知识的平台。

  垂范当先锋 发展勇担当

  当团长五年,丁仕夫对自己上任的第一天记忆犹新。第一次与新装备“对话”,就让他这位老炮兵找不着“北”。残酷的现实,让丁仕夫心潮难平:要想取得领导部队转型的资格证,就必须从打造过硬“常委第一班”上下功夫,当好战斗力建设的领路人。

  团党委制定了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班子成员人人必须练好大纲规定的,练好岗位急需的,练好个人短缺的;每周训1天,每月考1次,考核成绩张榜公布。某新型火箭炮一列装,团里就成立了“常委炮班”、“机关炮连”。

  如今,党委“一班人”中,有“全军优秀指挥军官”,有“爱军精武标兵”,还有“军区优秀中青年技术干部”,成了名副其实的“明星班子”。他们人人上装能操作、上场能组训、上阵能指挥、上网能作业,成了名不虚传的打赢“第一班”。

  深秋,某型反坦克导弹第一次实弹射击在即,然而当射击方案摆上指挥所案头时,在场的厂方专家惊讶不已:原来由他们拟制的射击方案被该团丁团长改了个面目全非。

  作为新列装的先进反坦克武器,这次试射引人注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厂方特意挑选了一台他们认为性能最好的战车担负射击任务,并由一名最优秀的炮手进行操作,射击距离、角度等参数也都由他们提前固定好,只等一声令下,3发导弹就将按照他们设定的轨迹飞向终点。然而在丁团长的新方案中,发射的战车由一辆变成了三辆,炮手由一名变成了连长、排长、班长三名,射击的距离由一个值变成了三个不同值。

  “丁团长,我觉得你没必要冒这个险,用同一台发射车、同一名炮手、打同一个目标,既安全,效果也更好。”对于丁团长的这一举动,厂方有些不理解。对此,丁团长解释:“实弹射击机会难得,我们就是要抓住点滴机会,让更多的装备接受检验,让更多的炮手得到锤炼。”

  “轰!轰!轰!”随着三声巨响,三枚导弹发发命中目标。团里又多收获了两名有实弹射击经验的骨干炮手和一批宝贵的数据资料。

  正是有团党委的勇于担当,官兵们怕这怕那没有了,这难那难解决了,这关那关闯过了。近年来,他们频频将装备放在极限中练、危险中练、恶劣条件中练,多个高风险课目被官兵们一一攻克。

  凝心打基础 群众当英雄

  “你把官兵当主体,官兵就把自己当主人”,这是团党委在推进部队战斗力建设中的一个深切体会。

  一次,团长丁仕夫在浏览网上留言时,一个网名叫“旋风小子”的建议引起了他的重视:军事网络游戏的玩法,与新型火箭炮模拟训练器的操作相似,应在团综合信息网开辟模拟战场,吸引大家一起来玩。他觉得这个建议切合新装备训练实际,经过筛选,把一批有益训练的游戏引入团综合信息网,每周末组织官兵上网对抗,带着目的玩,带着任务玩,以提高大家操纵信息化平台的能力,结果,玩出了一批游戏高手,也“玩”出了一批训练尖子。

  自此,一个以人为本、问计于兵的机制开始形成: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重大行动,无论是难题攻关还是技术革新,都要让基层官兵广泛发表意见,汲取他们的智慧;部队在营区时、每周进行一次训练难题会诊;野外拉练和驻训期间,每晚利用一小时召开小型“诸葛亮会”;重大演习和大型活动、组织官兵进行风险评估;在团局域网开辟军事论坛、常委信箱、个人博客,广泛征集官兵的意见建议。

  把话语权给了官兵,官兵们人人当起了智囊;同样,用荣誉感激励官兵,官兵们个个争相在爱军精武中实现自身价值。

  2008年5月,军区组织新装备维修大比武,导弹二连检测班班长何尔惠经过选拔代表集团军参赛,以领先第2名16分的优势夺得金牌,师里给他记了二等功,上级奖励近万元。团在研究表彰奖励方案时,有人提出,上级物质和精神奖励都很高了,没必要再奖励。但团党委“一班人”认为:像何尔惠这样为战斗力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官兵,就要重奖!

  最终,何尔惠在表彰大会上拿到了总额17000元的现金奖励。更令官兵没想到的是,与何尔惠一同上台领奖的还有陪练孙德敏,他也被记了三等功,获得1000元奖金。

  备赛期间,团里借鉴红蓝对抗的做法,指定训练尖子、三级士官孙德敏当他的陪练。孙德敏对何尔惠丝毫不给情面,百般刁难,出了1000多个故障点让他排除。参加比武那天,何尔惠一看考官出的3道故障题,心里就乐了:这些故障点孙德敏都给我出过。团党委决定,既要大张旗鼓宣扬何尔惠,也要表彰孙德敏,这件事在全团引起轰动效应。

  把功劳荣誉归于官兵,最终在团队形成的是一种“崇尚荣誉,珍惜荣誉,勇争荣誉”的氛围,官兵勇于在新装备形成战斗力中实现自身价值。近3年,团队先后有68人被评为优秀指挥军官,200多人被评为技术能手,26人被总部、军区表彰为训练标兵,全团先后有919名官兵立功受奖。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的人才方阵正在崛起,成为新一代炮兵扬威信息化战场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