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港企共同开发“港作船安全管理系统”支持港航企业应对危机保增长——
信息化:破解危机新妙招
金融危机横扫全球,港口经济、航运市场也未能幸免。“港作船安全管理系统”虽只是青岛港口效率中的一环,但港作船的安全和工作效率直接决定进出港船舶的生产效率,进出港船舶效率又影响着港口生产效率,如此环环相扣,这个项目在青岛港应对危机保增长中发挥出的能量就非同小可。
不创新,政企两繁重
青岛港是客货兼顾、内外贸结合、商工贸并举的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性国际大港。近年来,随着青岛港的迅速发展和进出港船舶交通流的大增,为港口服务的拖轮、交通船、引航船以及为水上水下工程服务的施工船舶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仅青岛港集团轮驳公司管理的港作船就达30多艘,拖轮等船舶的作业区域已经涵盖青岛港三个港区,停靠点分散,港作大功率拖轮更是达到了几乎不间断作业的程度。
按照传统的海事监管模式,仅仅依靠每月一次的船舶定期签证和半年一次的安全检查,海事部门无法全面掌握港作船的即时动态、安全状况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港作船平均每月到海事部门办理行政许可和报备高达上百次,此外每月还要拎着大量船舶证书、船员证书及有关资料到海事部门办理签证等手续,光填写30多份签证报告单,一个人也得费一天的功夫。
更为重要的是,在未得到海事部门出具的许可前,港作船不能作业,不但损失了大量营运收入,也影响了港口的正常生产和船舶的周转。改变港作船监管模式,提高轮驳公司船舶管理水平已经是势在必行。金融危机更使得提高港口和船舶的劳动生产率、确保港口吞吐量增长问题摆上重要日程。
政企携手,应对危机保增长
面对严重的金融危机,青岛海事局大港海事处主动联系青岛港集团轮驳公司,提出了走数字化建设之路、建设海事部门和港口企业沟通桥梁的构想。2008年10月,来自海事部门和港口企业的20多名成员组成了项目组,他们深入海事执法现场、港作船工作现场进行调研,和具体从事每一项工作的人员进行交流、座谈,并查阅了大量法律法规、历史台账和工作记录,坚持自主创新克难攻坚,对系统进行反复的修改论证。
2008年12月,在大港海事处和青岛港轮驳公司的携手努力下,终于联合开发出了“港作船安全管理系统”并投入试运行。该系统建立了海事部门与船舶公司文化交流的建设平台,实现了海事监管与船舶公司之间信息交流的数字化。通过该系统软件的船舶动态和远程申报,大港海事处实现了对港作船实时动态查询、船舶电子签证及远端港内安全作业项目报备和审批,同时船舶监管、船员管理、行政许可审批等业务做到了海事业务的阳光化、透明化;青岛港轮驳公司则通过该系统实现了坐在办公室“不跑腿、不动嘴”就可以办理事情,给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快捷、便利、高效的服务方式,使船舶公司真正得到了实惠。
科学发展,安全效益双丰收
2009年1月份,为配合青岛港应对危机确保增长,“港作船安全管理系统”正式运行,青岛港每条港作船由原来需要停运9小时到海事部门办理行政许可缩短到每月只需半小时,每月节约了8.5小时营运时间。
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青岛港(集团)轮驳公司经理李建文算了一笔账,按照轮驳公司拖轮平均马力2500马力计算,每条拖轮每年就可增加收入2500×102×0.45元=114750元。仅轮驳公司拖轮每年就可增加营运收入114750×14=1606500元。
海事部门也收获了丰厚的社会效益。通过运行该系统,大港海事处对港作船每次行政许可办理时间由原来的半个小时缩短为5分钟,实现了真正的无纸化办公,无论是港作船企业人员还是海事执法人员都可以随时查询港作船的船舶证书、船员配备、船舶设备、船舶安检状况及船舶实时动态等信息,并可对以前的工作记录随时调阅。此外,由于大港海事处对港作船实现了网络化管理,降低了工作量,使得大港海事处有限的工作人员有了更充裕的工作时间来为到港船舶提供优质服务,减少了到港船舶办理手续等待的时间,提高了社会满意度。
目前,“港作船安全管理系统”已经覆盖到了青岛海事局各级海事处,实现了港作船动态信息的共享。同时,该系统还推广到了青岛辖区的招商伟捷拖轮公司、北海重工拖轮公司、一航二公司等多家港作船企业,实现了对管理水平不同的港作船企业的差别监管。
(韩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