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资阳市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9年2月18日在资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罗勤宏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二○○八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是锐意攻坚、克难奋进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低温冰冻雨雪天气和“5.12”特大地震的不利影响,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和“两个加快”大局,牢牢扭住“双提双增”中心任务,强力实施“23423工程”,超额完成了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2008年,全市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67.6亿元,增长1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5.7亿元,增长3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2亿元,增长5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2亿元,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3亿元,增长2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9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95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和引进到位国内资金6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2位。
    一、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三次产业平稳较快增长。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千百亿工程”强力推进,骨干产业快速增长,造车、食品产业产值分别达173.2、158.1亿元;发展层次逐步提升,以“七园一带”为载体,由建设工业园区向发展产业园区转变,工业集中度达到65.8%,比2007年提高3.7个百分点;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值上亿元企业达158户,比上年增加59户,其中40亿元以上企业2户;企业效益稳步提高,税利增速居全省第1位,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247.4,提高59.3;品牌建设再创佳绩,新增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各4件。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千万工程”纵深推进,农村畜牧业信息化列入国家级试点,丘陵地区发展现代畜牧业试点成效明显,出栏生猪652.2万头,增长5.2%,畜牧业产值达14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1.1%。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市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达39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51个,总数位居全省前茅。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总产达228.3万吨,获全省唯一的粮食增产增收特等奖。劳务经济稳步发展,输出转移农村劳动力147.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6.4亿元,分别增长3.6%、17.5%。第三产业更趋活跃。制订实施“一群三中心”规划,有效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双进”、“迎春购物月”等商贸活动,市场流通繁荣活跃,“家电下乡”经验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旅游产业稳健发展,服务业标准化示范扎实推进。出台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3亿元,增长65.8%;商品房施工面积增长27%,房屋销售面积达139万平方米。
    二、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力推进投资“千亿工程”,按照“四划(化)”思路及早编制重点项目计划,按照“六个一”机制加快推进160个市级重点项目、六大行业73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量持续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项目顺利实施。“七园一带”建设有序推进,中石油螺旋焊管技改项目竣工投产,南骏产业园和机车公司电力机车、曲轴、发动机等50个重大园区项目进展顺利,完成工业投资59.6亿元;生猪三级良繁体系建设、“金土地”工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63个农业重点项目有序实施,完成农村投资22亿元;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通信扩容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15个民生重点项目取得明显成效,完成社会民生投资7.2亿元。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面实施“打通四通道,构建大循环”交通突围方案,成渝高速公路复线BOT项目获省政府批准,内遂高速公路实现控制性开工,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全线动工,国道321、省道106线等干道改造进度加快,新改建通乡联网公路125.2公里、通村公路1183.6公里,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村村通公路目标。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审查并正式报水利部审批,关刀桥水库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完成45座病险水库整治,新建沼气池2.4万口,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深入实施。电网“1518工程”启动实施,资阳500千伏输变电项目前期工作快速推进,农村电网改造步伐加快。新增长极正在崛起。“资三角”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完成,“2+3”城市新增长极总体规划加快编制,雁江“两区一带”、简阳“两城一区”和“两湖一山”、安岳“两极一带”、乐至“两城一带”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完成城市建设投资48.2亿元,城镇化率达29.7%,提高2.7个百分点,资阳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9平方公里。
    三、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坚持开放合作,突出改革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区域合作取得突破。与成都市签订“1+3”合作框架协议,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标准厂房、骨架道路启动建设,“两湖一山”开发进入实施阶段;与重庆市及其相关县、区的经济协作和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组织参加全省灾后重建系列招商活动和第九届西博会,签约引资项目101个,协议引进省外资金431.4亿元,全年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139.5亿元,增长259.3%。外贸稳中有升,实现出口1.4亿美元,增长22.8%。发展机制富有活力。城市建设“6+3”、畜牧业“6+1”、中小企业“5+1”、土地“六改”等发展机制提质扩面,工业、农业、城市建设三大投融资平台不断完善。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
    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关注民生,和谐资阳建设成效明显。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八大民生工程”任务,群众在就业、就医、安居、出行等方面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教兴市”深入推进,新建成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省创新型企业8户,“绿色资阳”通过ISO14001认证验收,空分集团获得国家“863计划”工业重大科技项目支持。高考文理科本科上线率保持全省第一,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我市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成为全省唯一的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全面达标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市文化馆、市图书馆顺利建成,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实施就业培训9.5万人,新增就业1.8万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力度加大,城市低保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提标扩面,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四城同创”全面启动。创建双拥模范城和省级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全面启动实施,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城市配套设施和景观建设步伐加快,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和畅通工程建设不断深化,场镇“八化”整治成效明显;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节能减排、生态建设、耕地保护等全面完成省下任务;双拥工作成效明显,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大局稳定安全。围绕“四个确保不发生”目标,强力落实领导干部“一岗三责”和信访维稳“六个严禁”规定,不断完善群众工作大调解机制,认真做好群众和信访工作,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实现“零进京、零非访”目标。围绕建设全省最平安、最稳定、最和谐地区的目标,深入推进新一轮平安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从严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开展“百日整治”活动,建市以来首次实现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
    五、抗震救灾扎实开展
  面对突如其来的“5.12”地震灾害,全市上下紧急行动、沉着应对,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有效开展抢险救灾。灾情统计、人员救治、群众安置、设施恢复、赈灾救济、舆论引导、维护稳定等工作有效开展,救治地震伤员735人,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妥善住处;强化治安防控和舆论引导,全市重点项目于5月22日前全部复工,中小学校于5月29日前全部复课,规模企业于6月5日前全部复产,未因灾发生重大治安案件;严肃抗震救灾纪律,救灾物资、资金监管严格,发放使用科学有序。有力推进驰援工作。向重灾区派出各类救援人员2539人,援赠现金2767万元、物资价值1232万元。收治重灾区转移伤员277人、接收转校学生1054人。对口支援三台县新鲁镇恢复重建,实施援建项目27个,已投入援建资金1280万元。有序实施灾后重建。制定落实灾后重建“1+8”规划,启动了学校、医院、计生服务站、民政福利机构等21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完成6126户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和12.7万户因灾受损农房的维修加固,做好受灾群众温暖安全过冬各项工作,恢复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效。
    六、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9件、政协委员提案252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分别为100%、98.4%。完善政府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运行机制,修订《资阳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政府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推行“五项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开通政府门户网站,行政机关无纸化办公步伐加快。政务、村务公开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岳县被评为全国村务公开先进县。政府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会制度进一步落实,设立“12345市民热线”,民意渠道进一步畅通。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重大问题例会研究、集体决策,坚持“四条底线”、“三个一切”,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从严查处违法违纪案件,营造了廉洁勤政的政务环境。
  人事编制、外事侨台、工商、质监、药监、统计、供销、农机、档案、保密、地方志、气象、政府采购、住房公积金管理、拆迁、新闻出版等工作均发挥了积极作用,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在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取得以上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主题,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与求真务实的统一,始终坚持做大总量与提高质量的统一,始终坚持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的统一,始终坚持推动发展与关注民生的统一。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参与、支持和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资部队官兵和关心、支持资阳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科技含量偏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聚集辐射能力亟待增强;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影响日益显现,外需增长放缓,居民即期消费受到影响,防止经济下滑的任务繁重;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政务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自身建设仍需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九年工作意见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完成“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扩散和传导,我们既要看到困难和挑战,更要看到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危中寻机,扎实工作,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2009年市人民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二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防止经济下滑,奋力推动“双提双增”、加快发展,切实贯穿项目牵引、投资拉动主线,突出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大抓园区抓大园区,坚定不移地实施“23423”工程,确保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为把资阳建设成为以“西部车城·绿色资阳”为品牌、产业特色鲜明的新兴工业城市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综合经济方面,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以上,引进到位国内资金150亿元,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质量效益方面,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2%以上,耕地保有量控制在40.61万公顷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限定指标以内;社会民生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8.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投资“千亿工程”,改善城乡发展基础条件
  加快发展,支撑在项目,要害在投入。我们将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开展“项目落地年”活动,以路、水、城、园“四大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200个重点项目,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50亿元。
  强力推进交通突围。坚定不移地落实“打通四通道,构建大循环”交通突围方案,实施交通重点项目16个,完成投资15亿元。着眼大通道,狠抓“四路双轨一站”,加快建设内遂高速公路,力争年内开工建设成渝高速公路复线,做好乐洪、金简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争取成渝铁路客运专线和内遂铁路两大轨道交通项目立项,完成成渝高速公路资阳南站接口前期工作及部分土建工程,解决畅通成渝和省外的问题。着手中通道,力争完成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路基及隧道土建工程,加快资三路、成简路等快速通道建设,抓好国道321线简阳至成都界、省道106线乐至童家至中江界、省道206线安岳至内江界等国省干线改造,提高畅通周边的能力。着力小微通道,完成通村公路通畅工程900公里,加快实施通乡联网道路、原被撤并乡镇通乡公路建设和资阳、简阳、乐至客运中心及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提高农村交通通达能力和营运水平。
  着力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14个,完成投资16亿元。扎实推进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年内通过水利部审批并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加快实施简资干渠扩灌、城乡安全饮水和病险水库整治工程。抓好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工作,深入推进国道321线等6条交通主干线沿线综合示范带建设,加快县乡村公路沿线“千村万户”户办增收工程建设,切实抓好震灾住房重建工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速推进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工程,加强植被保护恢复,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
  加快培育城市新增长极。实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84个,完成投资63亿元。按照“行政中心迁移带动经济发展”和“培育增长极,催生增长点,形成增长带”的思路,以“资三角”城镇集群为重点,扎实推进“2+3”城市新增长极基础框架建设,加快沱东新区开发,抓好沱东雁江行政中心迁移,推进沱西二环路、外环路、城南大道和沱三桥的建设,加快形成城区“一江两岸”开发格局;着力推动简阳城市建设与成都市区东向扩张的互动发展,加速推进老城、新城、十里坝工业园“两城一区”和“两湖一山”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安岳柠都大道、普州大道建设,拓展以行政中心北移为重点的南山片区;加快乐至天童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打造童家镇为乐至县副中心的基础工作。抓好旧城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味。
  切实增加工业园区投入。实施工业重点项目100个,完成投资65亿元。重点抓好南骏产业园年产10万台(套)低速载重货车,机车产业园大功率电力机车、车船用曲轴、大中小发动机,唯鼎公司1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年内竣工投产。尽快启动海大集团210万套全钢子午胎生产线、深圳东风专用车生产线等项目,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二、推进工业“千百亿工程”,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工业是资阳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将坚持以工业强市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建设四川工业强市。
  做活园区,增强工业集聚力。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企业向产业链集中、产业向集群集中,促进园区变新区、农民变工人、村民变市民。以“七园一带”为重点,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加速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加快入园项目启动步伐,加强园区集约用地。按照“一园一主业”的思路,采取企业主导型、股份合作型、业主经营型等多种模式建园,打造优势产业集聚的新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新载体。力争全市产业园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工业集中度提升到68%。
  做大产业,增强工业支撑力。围绕“2+3”主导产业,大力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强与成渝等地的产业对接、协作和互补,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抓好汽车、机车主要零部件的本地配套生产,提升车产业整体水平,力争车产业产值实现220亿元。抓好生猪、柠檬、粮油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力争食品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大力发展新型建材、管材和装饰材料,力争建材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抓住医改契机,着力提高医药产品、医疗器械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力争医药产业实现产值68亿元。抓住国家实施纺织振兴计划的机遇,加快纺织设备更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纺织产业实现产值76亿元。
  做强企业,增强工业带动力。坚持一手抓盘活存量、加大技改的内涵式裂变,一手抓战略重组、对外合作的外延式扩张,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确保全市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170户,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达10户。其中,南骏、四海公司产值力争超60亿元,机车公司达30亿元,空分集团达25亿元,新增一批产值上10亿元、5亿元的重点企业。推进中小企业“236”成长工程,新培育50户规模工业企业,新发展500户小企业,力争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500户。加快培育四海、南格尔、禾邦、国光等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引导企业发行债券和短期融资券。
  做优产品,增强工业竞争力。深入实施“质量兴企、品牌强企”战略,加大对机车、南骏、空分、海大、特丽达、超迪等重点创牌企业的帮扶力度,力争新培育国家级品牌2件,省级品牌6件。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争取新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
  三、推进畜牧业“千万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三农”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将认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突破口,以涉农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尽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按照“一乡一业、一业一策、种养互动、区域发展”的思路,科学规划布局特色种植业,大力发展柠檬、晚白桃、蜜柑、蔬菜、粮油、蚕桑、林竹等优势产业,推动“一村一品”和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发展,建设特色农产品配送和出口基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优化品种品质结构,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加快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市。进一步深化畜牧业“6+1”机制,做强做大一批畜牧繁育、养殖、屠宰、运销、深加工龙头企业,启动国家标准化生猪健康养殖中心建设,带动大中型生猪养殖基地发展和农户标准化养殖,确保出栏生猪700万头以上。加快推进生猪一体化经营,搞好生猪产业信息化试点,实行资金、物流“两个封闭”,强化担保、风险准备金、农业保险、防疫“四个保障”,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
  加快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村企共建、社企合作”行动,规范发展1000个股份制、融资型、经营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基本覆盖种养业大户。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完善合作社与企业、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机构。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努力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突出抓好阳光工程、扶贫工程等劳务“五大工程”培训活动,扎实开展牵手农民工服务维权行动。坚持内外联动,多措并举,在组织化、成建制输出农民工和拓展外派劳务的同时,大力拓展本地就业容量,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益性与管理等方面,尽量多吸纳和使用农民工。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工商登记、贷款发放、税费减免、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
  四、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培育经济增长新活力
  扩大消费需求,核心是提高收入预期,增强购买能力。我们将切实把握中央和省扩大内需的机遇,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增强消费意愿,拓展消费空间,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深入实施以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八大民生工程”,落实国家和省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的政策措施,完善农民工、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机制,建立和完善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制度。
  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加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力度。规范城乡低保,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做好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完善失地农民保险政策,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探索失业调控的办法和措施。抓好救灾救济、优抚安置、慈善、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等工作,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强化市场、物价监管,保持主要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基本稳定。
  加快培育消费热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民生性和信息服务业,以培育区域商贸中心为目标,抓紧实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加快建设上西街商业广场、简阳大地产业园、乐至江南大市场等重点商贸设施和专业市场,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家电下乡”、“双百工程”、“服务业标准示范”等活动,扩大本地产品销售份额,增加群众即期消费。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加快推进“两湖一山”开发,力争安岳石刻、陈毅故居建成国家4A级旅游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落实促进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强住房供应结构调控,统筹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商品房开发,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深化金融安全发展示范区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更加重视保险业、证券业的发展。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问题、新考验,我们将坚定不移走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之路,以改革增活力,以创新求突破,以开放促发展,以合作奔跨越。
  推进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扩权强县、强区工作,继续做好对口帮扶乐至县的各项工作,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启动农村土地经营和管理制度改革,抓好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金融创新。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完善财政收支分类改革,启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试点。加快实施政府部门机构改革,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牢固树立经营理念,不断推广城市建设、畜牧业发展等成功机制,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的社会化建设、经营、管理新机制。
  加强区域合作。坚持以硬件设施、产业对接、项目开发为载体,强力推进与成都、重庆及周边地区的充分合作,加速融入成渝经济圈。与成都合作重点抓好“一区两湖三路”,建成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内骨干道路,一批入园企业建成投产,三岔湖、龙泉湖景区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并引进标志性项目,加快三岔湖、成简快速通道和龙马大道的规划建设。与重庆合作重点抓好大足与安岳石刻旅游线路对接,加快与大足、潼南的出入境道路建设,联手打造“中国唐宋石刻艺术国际精品区”。
  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推进项目落地,力争上年签约的引资项目90%以上履约,70%以上开工。对接省上携手园区和产业投资促进活动,大力开展“一会双百”招商活动,巩固、扩大和落实承接产业转移专题招商成果。突出园区招商,依托产业园区特色和品牌,集群式引进产业链企业入园孵化。注重以企招商,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吸引同类企业优势互补,引进关联企业协作配套。强化重点招商,以成渝、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区域为重点开展定点定向招商。拓宽招商领域,引导外来资本进入现代农业、社会事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加强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招商。用好各级各类鼓励出口政策,优化贸易方式,培育出口企业、出口市场、出口产品,实现外贸出口1.58亿美元。
  六、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将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努力建设和谐平安资阳。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基础教育,深化示范性小学、初中创建工作,加快落实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打造一批职教重点专业和品牌。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组织科技成果推介对接活动,加快科技事业发展。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落实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95%以上;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区医院外科大楼建设和雁江、简阳、安岳妇幼保健院改造。深化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村通率达到100%。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筹备参加省十一运会。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巩固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
  全面推进“四城同创”。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维护军人、优抚对象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建立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强化市民素质教育,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评选活动。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加强城市景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地质量和景观效果,继续推进场镇“八化”整治,美化城市环境。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面启动生态市、县(市、区)建设工作,强化环境资源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坚决关闭淘汰重点企业落后产能;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饮用水源监管和保护,推进湖库污染防治试点示范工作。
  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处置突发事件和抗击各类灾害的能力。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坚持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深化村(居)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推进村(居)民自治。改进群众和信访工作,注重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健全长效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开展经常性严打、社会治安防控、队伍建设责任“三大体系”建设,确保社会安全稳定。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和监管体系,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开展“质量安全年”活动,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扎实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进一步抓好灾后重建,继续做好对口支援三台县新鲁镇恢复重建工作。做好《资阳市志》编纂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工作,加强人事编制、外事侨台、工商、农机、民族宗教、档案、政府采购、住房公积金管理、拆迁、保密、气象等工作。
  七、强化要素保障,提高市场化配置资源水平
  发展任务越艰巨,要素保障越重要。我们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大力推动“资源资本化”,着力解决发展所必须的资金、土地、能源、人才等资源要素的保障问题。
  强化资金保障。用好政策资源、民间资源、金融资源“三大资源”,把握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新增投资的机遇,多渠道争取政策资金;对内激活民间投资,对外大力招商引资;坚持围绕项目办金融,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切实增加信贷投放。建好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三大投融资平台,积极推行财政“拨款改投资”、“投资改担保”等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不断完善和推广城市建设“6+3”、畜牧业“6+1”、中小企业“5+1”三大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灵活运用,有序地扩大覆盖范围,增强发展实效。
  强化用地保障。强力推进土地“六改”,为报批建设用地提供指标保障;力争将“两湖一山”开发、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建设纳入省级项目供地,争取一批灾后重建用地项目;搞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挂钩试点,启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切实保障重点项目和工业发展用地需求。
  强化能源保障。研究制订能源保障方案,落实对上争取、对内调度、对外调剂的办法,有效保障能源供应。加快实施电网“1518工程”,抓好资阳500千伏输变电站建设,新扩建一批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站。搞好煤、气、油、运综合调控,加强水、气、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北内环输气管线建设。
  强化人才保障。加快实施“四百培训工程”。关心帮助企业家人才,为其经营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培育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引导、发挥、保护其积极性。围绕经济主战场,提高政务服务人才推动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的能力。将社区工作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工作范畴,加快形成职业化、专业化、知识化的社工队伍。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增强服务跨越发展的能力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思想大解放、效能大提升推动政府依法、主动、全面、有效地履行职能,更好地服务资阳跨越发展。
  坚持解放思想。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下大力气破除封闭保守、消极无为等思想倾向,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敢想、敢试、敢闯、敢负责。加强理论学习,以新知识应对新挑战、适应新形势;加强调查研究,用开放理念、前瞻眼光和科学思维谋划发展,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难题;坚决贯彻扩大内需“大政策”,营造加快发展“小气候”,有效破除体制约束和政策局限,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依法接受其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健全和完善例会制度,坚持集体行权,科学决策,依法行政。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善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等公开渠道,深入推动政务公开。
  改进工作作风。深化行政机关效能建设,逗硬落实“五项制度”,大力改进会风、文风。切实抓好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深入推进并联审批、代办服务、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在市、县、乡三级政府推行无纸化办公。落实目标管理和重点工作推进制度,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健全政府系统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建设清廉政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政府廉政工作。深入治理商业贿赂,重点查处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资源开发和垄断行业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强化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公务接待,加强机关节能,勤俭节约办事,建设廉洁型、节约型政府。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我们直面困难、破难前行,发展成效明显;展望新的一年,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更需勇往直前。困难激励斗志,实干方能兴市。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加快发展,以优异成绩向500万资阳人民报喜,向建国6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