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中的数字路网
来源:中国公路 更新时间:2012-04-15

   冯坡

 

  在公路交通情况调查工作研讨会上, 《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量调查观测站点布局规划》(简称《规划》)发布。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工作,在国家高速公路网加速建设之际,进入一个新阶段。

  依据《规划》,到2020年,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逐步建成,我国将建设完成覆盖全部路网里程的国家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与信息服务体系,为行业、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交通运输部曾在《关于加强高速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统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调查站点全面覆盖、调查方法实现自动化,信息采集和发布准确及时,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实现自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工作目标,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起以连续式调查为主、间隙式调查为辅的高速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统计体系。而《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的总体架构、指标体系、调查内容、调查方式与方法、调查站布设方法与原则,对已建成通车的国家高速公路路段进行了调查站布局,对在建和待建路段进行了调查站规模测算,同时要求地方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站也应参照国家高速公路的标准进行布设。

  信息化与服务信息化交通量信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描述了交通流本身的特性,而且能够反映路网的负荷程度、运行质量,在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除了宏观决策之外,通过交通量信息还可以动态的掌握交通流的运行服务水平以及道路的实时运行质量,了解道路交通运行的通畅、阻断情况,不仅可以为开展交通调度指挥和交通控制提供基础信息,还可以为交通紧急事件的快速处置提供支持,可以在与气象、管制等信息结合的基础上为出行者提供全面的交通信息服务。

  例如负责京津塘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的华北高速管理控制中心,通过分层次及时向管理部门、社会公众发布相关信息,使全线交通运行状况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也代表了国内的最高水平。

  自2004年起,为及时向社会各界提供全国主要公路交通状况信息,引导公众出行,交通部综合规划司组织开展了“黄金周”公路交通量调查统计工作,在全国主要公路上设立了300余个自动化的交通量调查站,其中有近80%的调查站分布于高速公路。最初这些自动化调查站只是在“黄金周”期间采集动态交通数据,从2005年起转入了日常工作,随时都在采集交通数据。所采集的动态交通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至交通部规划研究院,经过处理分析后通过“交通部‘黄金周’公路交通量信息网”向社会各界发布。

  可以说,交通量调查工作所采集的信息构成了公路信息化服务的基础数据。同时,对于高速公路而言,还有其他一些诸如监控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如何实现其与交通量调查站之间的资源共享?交通部规划院信息所所长杨建国解答了记者的疑问。

  杨建国说, 在监控系统已建成的国家高速公路上布设调查站时,新建调查站利用高速公路供电及通信系统,并将数据融合至监控系统中;各高速公路公司建立的监控系统经检测合格,完全可以作为二类调查站点,以节省投资;在新、改建国家高速公路上布设调查站时,调查站应纳入监控系统中,一并考虑交通量调查与主线监控的需求,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时,通过收费系统转换的路段交通量数据也可作为调查站调查数据的参考。

  杨建国告诉记者,今后,还将把通过高速公路交调站采集的实时交通数据导入网络,将即时交通信息和公路交通阻断信息报送制度相结合,为百姓出行提供服务。

  路网上的信息网《规划》提出的国家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总体架构是金字塔状的四层结构,自下而上分别为一类及二类调查站、高速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省级数据中心和部级数据中心。将自动化调查站分为一类调查站和二类调查站,主要是出于面对不同信息服务对象所具备的不同功能考虑的。一类调查站的调查数据以反映路网宏观交通量特征为主,主要为宏观决策提供支撑,在功能上兼容二类调查站;二类调查站的调查数据以反映道路运行状态和运行质量为主,主要为路网监控、应急处置、公众出行服务提供信息支撑。

  如果将布设在路段上的一类和二类调查站看作是一张大的数据采集网的话,那么高速公路数据中心、省级数据中心和部级数据中心就是这片网中各个层级的节点,担负着接收、存储、处理和转发交通数据,向各自业务范围发布交通量信息的职能。

  高速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与省级数据中心联网,省级数据中心与部级数据中心联网,共同构成国家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数据管理与应用平台。各级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可在各自覆盖范围内完成调查数据汇集与转发、数据分析、信息发布等任务,并应留出数据与信息的交换转发接口,以便与其他交通信息平台共享交通量信息资源。

  从规划的总体布设效果看,全国8.5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范围内共布设一类调查站2100余个,二类调查站20000余个,平均布设间距分别为40公里和4公里,这个间距同发达国家的情况也是基本吻合的。通过布设上述22000余个调查站,不但可以全面覆盖路网、准确反映路网宏观运行特征,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实时的反映路网运行服务水平和运行质量情况,为交通指挥调度、应急处置和出行信息服务提供信息支撑。

  交通量统计分析指标体系由流量、结构、道路适应程度、交通量方向分布、交通量时间分布、道路运行质量等六类、十三个指标构成,适用于交通主管部门及政府授权管理机构、国家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主体、科研设计单位及出行者对国家高速公路交通量信息的应用需求。流量、结构、道路适应程度、交通量方向分布、交通量时间分布指标为反映路网整体交通情况的宏观指标,在应用上侧重于决策管理、行业管理、科研设计等方面;道路运行质量指标为反映路网实时运行质量的微观指标,在应用上侧重于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的应急处置、行业管理及出行服务。看似困难的庞大工程

  在《规划》金字塔型的框架之下,需要这样一些填充的材料:30余个部省数据中心、22000余个调查站,共需建设资金30多亿元。实施过程具有点多面广、周期较长的特点,不但涉及到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而且涉及到道路工程、交通工程、通讯工程、供电工程和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

  看起来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但是,相对于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建设及改造,在把这些工作分解到具体省份、具体部门,实现这个规划的建设规模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关键是各个地方部门能够真正重视起来。

  为此,交通运输部在印发《规划》时提出要求,明确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的实施工作,目前已通车路段、在建路段交通量调查站及其配套省级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的建设资金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资金来源,待建路段交通量调查站的建设资金纳入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投资,交通量调查站的日常运行维护费用在高速公路通行费中列支。

  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各单位严格遵循规划确定的体系架构、调查站布设原则及布局、实施原则与实施序列和建设标准,坚持交通情况调查体系建设与高速公路发展相适应,与高速公路建设相衔接,满足交通发展和人民便捷、安全出行的要求。在规划实施中要优化设计,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建设质量,降低建设成本,最大限度的利用高速公路现有设施设备。

  同时,要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注重提升高速公路交通情况调查体系的运营管理水平,建立长效、健康的高速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管理体制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

  就此,交通运输部也提出了两步走的实施思路,即在2012年前,重点建设各级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为调查数据的联网报送、处理分析和信息发布打好基础,同时加快调查站建设进度,实现调查站与道路主体工程的同步建设;到2012年后,实现体系建设与高速公路建设的良好结合,新建高速公路均应同步完成配套调查站的建设,保证各级交通管理部门对高速公路运行情况的掌控。

  亟待打破的瓶颈

  “如何打破地区间的壁垒,实现整个路网的交调数据信息整合应用?应该说,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下阶段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杨建国说。

  早在20 05年,山西省即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基于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的专用数据中心,山东省也于近期开发了《公路交调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另外还包括上海、江苏等地,都在交调数据信息的整合应用方面取得很多成果。但是,正如杨建国所说,面对当前多样化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如何消除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的信息壁垒,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使社会公众享受到高质量、全面的交通信息服务,仍然是今后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举个例子来讲,目前高速公路动态交通数据的技术标准化工作就很不理想,不但省与省之间使用的数据标准不同,甚至一个省内部不同路段上使用的标准也不同,给信息的衔接和整合利用带来很大困难。”杨建国认为,标准体系的欠缺是整合不同地区交通量信息的瓶颈所在,其中,既有管理上的因素,也有技术上的因素。

  交通信息服务既具有较强的公共物品属性,又存在着合理的市场运作空间。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的关系,又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公益与市场化运作的关系。

  下阶段,交通运输部将在广泛听取地方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出台相应的交通信息服务管理政策来理顺交通信息服务的管理体制,界定政府公益性信息服务与增值信息市场化运作的分工。同时,通过制订和推广统一的数据和信息标准,消除技术上存在的壁垒,为跨区域的交通信息融合和服务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