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娄勤俭
以软件、集成电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的突出代表,信息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江泽民同志曾形象地指出,信息技术及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形势下,应更加重视发挥信息技术的引领支撑作用,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作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信息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增速放缓,但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改变,未来持续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受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速下降。2008年增速仅为2.6%,不及上一年度的1/3,低于近10年来的平均增速。发达国家市场需求陷入低迷,企业融资遇到困难,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高科技投资下降,将影响信息产业近期的增长速度。
从长远看,全球信息产业保持增长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过去30年,信息产业始终以高于大多数产业的速度持续增长,占全球GDP的份额不断提高,平均每10年上升1个百分点。全球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06年已达到4.3%。当前全球信息产业面临着一些暂时的困难,但信息产业所具有的技术进步快、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高、产业关联度强等基本特征都没有改变,可以说目前尚没有任何其它高新技术能够超越信息技术的关联和带动能力。未来一个时期内,信息产业创新步伐仍将不断加快,新产品、新服务将衍生出催生经济增长的新需求;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化和普及将拓展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升级将大大促进信息服务和应用的日益广泛深入;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会改善制度环境。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如果各国能够采取适当步骤降低赤字、刺激经济,2010年全球经济将出现适度增长。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集成电路产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市场自2008年下半年起陷入了严重衰退。但由于社会对计算机、消费电子、通信设备、汽车电子的需求增长依然乐观,全球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认为,市场经过此轮下滑后有望于2010年达到6.5%的增速。有理由相信,在经过技术突破和结构调整后信息产业规模将回到稳步增长的轨道上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提高,成为拉动新一轮增长的主导力量。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更加深入、广泛,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有力地推动世界向信息社会迈进。
我国信息产业正处在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要加速产业调整升级,率先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1—2007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2005年增速达到顶峰超过50%,之后逐年回落。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3亿元,工业增加值约1.5亿元,占GDP比重约5%。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
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正值我国信息产业由大变强的关键阶段,两种因素互相叠加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2008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仍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增速急剧下滑,重点行业和企业遇到了较大困难,利用外资额大幅减少。在外部经济环境不景气、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背景下,产业内深层次矛盾,如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集中度不够、结构不合理等更加凸现。以往那种更多追求产业规模、过分注重国际市场、研发创新能力不强的外延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从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低潮期都是新技术和新生力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国际产业竞争格局的变化为我国信息技术企业充分利用全球核心技术和专利等战略资源带来机遇,扩大内需为电子信息产品和技术加快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只要我们能采取有效措施,坚定信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那么就有可能变传统发展模式之“危”为科学发展模式之“机”,走出一条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信息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压力巨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及时出台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信息产业未来3年的发展进行了部署。对于这一规划的重要性,必须从信息产业对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意义这一高度来认识。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部署和要求,抓紧做好各项工作,保持信息产业的平稳较快运行,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一是全面落实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重组兼并,培育下一代网络、数字电视、TD—SCDMA、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认真落实、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保持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18号文件)的稳定性,继续实行有利于信息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精心组织实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等产业关键技术,保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通信运营业的互动发展优势。四是推动企业联合和合作,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单项产品“小巨人”,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五是创新外资利用方式,稳定并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发挥信息产业“倍增器”、“转换器”和“助推器”作用,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经济的调整与振兴。经济增速下滑,主要是工业下滑,扭转这个趋势,工业是重点。解决工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信息技术应用的威力十分巨大,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功效非常显著。工业和信息产业要继续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方针,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持续健康发展。
把信息技术应用落实在技术改造之中。技术改造就是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实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生产经营水平。信息技术、产品、系统和装备是企业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应抓住国家推进技术改造的有利时机,继续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大力发展应用电子技术、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提供支撑。
应用信息技术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得很多产品不再以物质形式出现,减少了工业经济中的浪费在迂回路径上的中间消耗,提升了设备的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的形成。要制定发布信息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开发与应用方案推荐目录,鼓励研发和应用具有节能降耗排放信息技术、产品及总体解决方案,推进重点行业的节能降耗改造。选择一批基础好的企业和地区,开展两化融合试点,典型引路,尽快取得成效。
以信息技术应用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调结构、保增长、促就业的必然选择。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政府管理、社会服务、企业经营的水平和效率。特别是要大力推动以互联网、数字内容、软件服务等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发展,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的新增长点。
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好“家电下乡”等相关政策,促进计算机、手机、彩电等产品在农村的普及,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实惠。大力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网络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建设服务“三农”的综合信息平台,广泛培训农村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环节中的应用,提高自动化滴灌管理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