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新:信息化助推文化惠民 让百姓生活更滋润
浙江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从2000年浙江省制定“建设文化大省纲要”,到2005年作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决定”,再到2008年出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浙江省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围绕建设文化大省这一目标,全省文化工作者边实践、边思考、边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信息化建设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为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浙江文化在改革中探索,在创新中发展,在建设中积累,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信息化助推文化惠民,也让百姓的生活更加滋润。新年伊始,本报记者就如何繁荣浙江文化事业,如何开拓文化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实现文化惠民等问题,对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进行了专访。
浙江省文化厅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开拓文化信息化建设,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工作原则,在完善全省文化服务网络、做好文化厅门户网站、电子政务网和文化市场监管网络建设,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和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方面惠及城乡大众百姓。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文化服务进乡村
文化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浙江省自工程实施以来,按照中央的要求,根据文化部的统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利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历史文化资源积淀丰厚、城乡基层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广播电视和宽带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等有利条件,坚持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与全省公共图书馆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利用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果,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共建,使工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广大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能够普遍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满足广大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打造遍及城乡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各级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的核心、主体作用,建成省级分中心1个、市级支中心11个、县(区)级支中心80个。由省图书馆牵头制定了《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信息网络互联方案》,计划于2009年建成以省馆为中心,市级馆为骨干,县级馆为基础的全省公共图书馆VPN基础网络系统,实现省图书馆、市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的实时数据共享和传输。各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利用VPN技术发展基层服务点。如嘉兴市依托市电信公司在电信现有宽带网络上构建三级构架的VPN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各县(市)支中心和1000多个基层服务点通过VPN网络可以安全、快速地访问到市级支中心发布的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截止到2008年11月底,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全省共建设基层服务点44983个。其中乡镇基层点1340个,覆盖率达100%;行政村服务点31517个,覆盖率达98.5%;其他类型服务点12126个。通过与华数数字电视合作,在数字电视互动平台上设立了“文化共享”栏目,把文化共享工程拥有的舞台艺术、电影、讲座、科技等内容,上传到该栏目,供广大数字电视用户免费点播。
提供内容丰富、贴近基层百姓的数字资源。建立全省地方特色资源库群,加大了资源建设的力度,积极发挥文化共享工程专项资金对各地特色资源库的支持作用,组织开展特色资源的数字化。目前,已有数据库14个、课件15个获得立项,各建设单位正在积极组织建设中。这些地方特色资源包含了地方戏曲、家谱、民俗文化、历史人物、新农村建设、传统食品等方面的内容。省中心和各级支中心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开展本地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工作。省中心建有风景浙江、越剧资料库、新编地方志、浙江家谱总目提要、浙江家谱(全文)、浙江藏书史、中国历代名人图像、外国名人图像等数据库。新编地方志数据库收入新编地方志达1500多种,名人图像数据库收录人物10583人、图像155060多张。温州市图书馆建有温州鼓词、南戏等数字资源,绍兴市图书馆建有《古越文化》、《越州揽胜》、《绍兴名士》等,宁波市图书馆建有地方戏曲系列、重大活动多媒体资料、天一讲坛讲座资源、宁波本地报纸等,正在逐步形成内容丰富、结构完善的浙江省地方文化资源库。
另一方面,建立了浙江省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现有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果,引进维普科技期刊8000余种、龙源人文电子期刊1700余种、超星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100余万种、万方数字资源系统、科普视频等数字资源,免费提供给全省的共享工程基层点使用。目前,各基层服务点可共享的资源总量已达10TB以上(1T相当于1024G),文献总量达5000万篇以上。与此同时,我省进一步加大了国家和地方资源的整合力度,为全省每个市、县图书馆统一定制了浙江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应用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国家的和本地的优秀视频资源,都能够有效整合起来,提供给基层群众使用。此外,还开设了网上博物展厅为公众服务。浙江省博物馆在做好藏品数据库工作基础上开设了“网上展览”、“精品欣赏”等网上展厅,并将省内唯一的文物考古类专业报纸《浙博天地》数字化,方便读者上网阅读;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开设网上虚拟陈列室;中国丝绸博物馆配合特色境外展览,在英文版面提供可下载高分辨率的展品图片,为宣传中国丝绸文化,拓展博物馆的对外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中,通过多媒体导览系统改变了长期沿用的实物加说明牌式的展示手段,充分地诠释展品,使观众更主动、深刻、全面了解博物馆的各种信息,满足观众的参与愿望。
自2002年实施以来,工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尤其是在农村群众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在,无论你是在社区还是在边远山村,只要点点鼠标,就能在家门口免费享受数字电影、戏曲、知识讲座,免费阅读电子图书,文化共享工程给我省广大基层群众带来了实惠。
推进电子政务应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应用。电子政务建设是引领我国政府管理体制变革的创新工程,建设网络化政府、服务型政府,使公众享有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文化厅门户网站是展示省文化厅政府形象,推进政务公开、创新管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渠道和平台,也是网络文明和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省文化厅网自2002年正式开通以来,把网上办事、政务公开作为门户网站建设的重点,开设文化政策法规、审批信息公示、重大工程项目招标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政府采购事项、人事任免、审批信息公示等栏目。对面向公众服务的办事项目,规范业务流程,简化工作环节。对省文化厅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审批事项,凡适宜公开的均通过门户网站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在网站上开设厅长信箱、网上咨询、监督投诉等栏目,增设民意征集和网上评议等互动功能。对咨询申办事项、询问法规解释和投诉举报的信息都及时在网上一一予以解答。设立“服务栏目”发布重大文化项目,艺术节庆活动以及全省博物馆文化、演出场馆的信息,及时发布影视娱乐类公共服务信息,努力为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方便。做到了“与民共享、为民服务、便民办事、受民监督”。在实行全省文化行政系统信息交互的基础上,努力推进与政府各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工作。 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我们推进省文化厅综合办公系统(OA)在厅机关的全面应用,实现收发文无纸化,提高公文流转效能,机关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办公效率和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
信息化推动文化市场监管
信息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文化领域也在其中。信息化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催生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大量文化内容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和交流。网络社区可以延伸到千家万户,网上大型的电子阅览区可以辅助现有文化成果转化为数字产品,并在网上开放,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直观的阅读和查询方法。网络文化推动了现代文化内容、传播手段、表现形式的创新,信息传递和更新速度快,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网络文化的发展对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文化系统管理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省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已有娱乐场所、网络文化经营单位、音像制品、书报刊销售、艺术品经营等15个门类近5万家,为了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提高文化经营集约度,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积极探索履行文化市场管理职能的有效途径,逐步实现由治理整顿为主向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主转变,由行政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为主转变,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提高网络监管水平,形成覆盖省、市、县三级文化市场管理的网络管理系统,通过行政处罚、举报受理、督查情况、日常检查等数据评估各级浙江省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工作。设立计算机远程实时监控与执法人员现场实地监督检查相结合,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实现电子抓屏、硬盘扫描、上座率统计等网络化管理。目前,我省网吧服务器的安装率达到90.1%,网吧终端安装率达到84.5%。根据文化部陆续公布的非法游戏和非法游戏站点名单,通过网吧技术监管平台封堵非法游戏和非法游戏站点,有效净化了网络内容。
同时积极发挥浙江省网吧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推动行规行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行业自律和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