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3期《半月谈》上载文:据工业及信息化部网站消息,2008年,中央部委政府网站的普及率达到96.1%,省市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100%,地市级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99.1%。
这么高的政府网站普及率,其作用和效果到底如何?《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推出“地方政府开通社情民意通道,你们那儿通了吗”的网络调查,7天共有7111人参与调查。调查显示,96.8%的网友认为政府社情民意通道不畅通,而反馈不及时、遭遇推诿塞责、沟通渠道形同虚设,是网友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这让我想起早些年的一件事儿,那时没有电脑,更没有网站,各级政府为了解社情民意,普遍建立起“意见箱”,以方便老百姓随时反映各种意见和建议,使政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可是“意见箱”的命运让人沮丧,最初或许还有专人定时开箱,日子一久,“意见箱”的锁子已经锈死了。百姓投书,杳无音信,久而久之,也就任那“意见箱”晴天晒太阳,雨天洗淋浴,昼夜睡大觉去了。
如今科技大发展,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各级政府普建网站。按照《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网上调查结果表明,今日的“网站”与昔日的“意见箱”命运好不了多少,“网站”仍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由此看来,科技进步代替不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更不等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与弘扬。任何好的“工具”与“形式”,如果不与人民政府的宗旨挂上钩,不与“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思想紧紧联系在一起,都将仅仅是一个“工具”与“形式”而已。“政府网站”形同虚设,不是绝无仅有,还有相当一些类似的应运而生的“形式”,徒有虚名,而实际作用几乎等于零。
老百姓最想告诉政府的还是那句老话:“少搞点形式主义,多做些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