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河南商报》报道了所在省的消息———“平顶山信访网开通10个月后疑因欠费关闭”。该网站去年2月1日开通,到12月以后,它的页面显示的是“网站欠费通知”:“亲爱的用户:您所浏览的网站,因欠费关闭,对此影响您的浏览,深表欠(歉)意!”推断起来,平顶山信访网没有跨过2008年,春节期间,它就停顿下来,和我们一起安静地过年了,直到现在。
报道求证了平顶山信访局,该局似乎都不太好意思承认“缺钱”。的确,每个月三五千块钱的维持费,对于各级党委政府无不高度重视的信访工作来说,断不会成为需要花几个月时间,把网站关闭了来慢慢解决的问题。果然,昨天下午四时左右,平顶山信访网的网页就亮了起来。据我的理解,差钱不差钱,只要领导重视,事情解决起来就会很快。
对基层领导干部来说,不可能是不重视信访。信访是事关当地稳定的大事。信访的数量和“力度”,就是一个地方稳定的深潭浮标,下面是不是有鱼儿想翻水,就看这个浮标。由“上访”衍生出来的名词,由于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不暇,信访网也未必有注释,这里不妨涉及一下。如,“越访”(即“越级上访”),“京访”(越到最高级),“闹访”,“缠访”,“群访”等等。其中,“越访”和“京访”就是浮标的大动静了,所以,有的地方给下级规定了“零越级”,“零进京”的硬指标或“一票否决”,突破了“零”,基层干部就下课。
为了实现“零”目标,工作必须做得相当扎实。年前,大约是平顶山信访网关闭的前后,《南方周末》曾有报道:某地办起了新时期的“法治教育学校”,这种学校即以老上访户和潜在的上访户为学员,以他们的集中学习取代上访。我框算了一下,办这样的学校,从寻找学员,到师资配备,校园管理,都是很麻烦的,成本肯定比办一个“信访网”高出许多。
但是,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并不是每一个地方的信访部门都有一个信访网,平顶山能建信访网,这是平顶山领导的远见。既然有这样的远见,想必以后这个信访网可以良好地运行下去,再也“不差钱”。但说到底,网站是要有内容和现实功能的。既然它运转10个月,是否有人放弃身体力行去有关部门倾诉而改去网上投诉,投诉的结果又怎么样,大可以报一下盘了。我觉得,如果是因为网站一时没有找到感觉,需要停下来想一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并不是一定要开通了才能有所交待。否则,网站荧光闪闪,没有现实功能,还不是同样浪费钱。关闭两个多月后才被网友发现“欠费”,这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某些地方政府网站成为摆设而平时有人去看过的真的很不少呢。(何三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