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一个全球的信息社会正在逐步形成。政府作为行政管理机构,承担着调控经济、监管市场、管理社会、服务公众的重要职能,传统行政方法和管理模式,与信息社会的内在要求开始发生冲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挑战,已成为各级政府普遍关心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各级政府要“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因此,政务工作的现代化、网络化、电子化,已是大势所趋。
电子政务是社会信息化的“牛鼻子”,代表了信息社会政府管理的方向和趋势,发展电子政务是政府推行现代管理的前提和必由之路。当前,电子政务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各地的建设和发展状况也不相同,在具体建设和组织实施中,往往是政府积极、部门消极,上级主动、下级被动,领导热情高、员工无所谓,造成发展不平衡,甚至存在“数字鸿沟”的现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概念不清。许多人对电子政务只是望文生义,不了解其内涵和基本要求。误认为:电子政务的关键在“电子”,只要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使部门逐渐少纸化、无纸化,就能称得上电子政务,从而管窥了电子政务的内涵。
二是定位不准。每个部门和单位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到底处在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要做哪些工作,心中无数,有时感到渺茫和无从下手,失去了工作目标和动力。
三是责任不明。目前电子政务建设的责任主体不是十分明确,各个地方的做法也不尽相同,纵向缺乏指导性,横向没有借鉴性,延缓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
四是条块分割。有些部门和行业在上级的牵引下,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较快,动作较大,形成了比较完善应用系统。而其他行业多数没有动作,造成各地电子政务发展的落差。各行业之间,以及与各地的电子政务建设标准不同,平台不一,很难互联互通,削弱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效能。
五是运用面窄。许多地方电子政务建设还处在初始阶段,主要运用于辅助办公,软件开发和业务流程整合做得不够,造成信息技术设备的闲置,有的成为上网和高级打字工具或者摆设,没有充分挖掘信息基础设施的潜力。
六是管用分离。一些部门和单位缺少复合型人才,计算机技术人员缺乏行政管理和业务知识,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员。计算机知识贫乏。从而在量化、简化工作流程,引导信息系统设计和信息系统支撑管理现代化方面存在“两张皮”,使行政职能和程序的优化、流程规范的再造、应用软件的编制、信息系统的维护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
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各级政府没有退路的选择,早建设,早主动,步伐越快,越有利。但电子政务建设由起步到成长、成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关联着多种因素,需要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办公室处在 “枢纽”位置,作为参谋助手,在电子政务建设的浪潮中,不可能也不应该游离于局外,应当是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带动和促进电子政务建设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在当前电子政务建设方兴未艾的时期,政府办公室可以充当的角色主要是“八者”:
第一、成为电子政务建设内涵的宣传者。在多数人不明了电子政务科学定义时,有必要向他们宣讲电子政务实情。当今所讲的电子政务,主要是指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实现政府服务、管理、保障的活动。基本内容除了部门办公自动化外,还有网上信息发布、网上交互式办公、部门间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电子政务的技术含量大,绝非是技术层面的工作,行政管理应占据主导地位。电子政务建设中, “政务”是关键,“电子”是手段。在我国,电子政务的概念有别于电子政府、数字政府。广义电子政务,还包括电子党务、电子人大、电子军务、电子政协。如果对电子政务认识存在误区,往往导致电子政务建设走入歧路。
第二、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策略的推介者。电子政务建设路径不同,但可以学习借鉴一些成功的做法。一般来说,电子政务建设要经历简单的信息发布阶段(起步阶段)、政府与用户互动阶段、网上事务处理阶段。没有规划的电子政务,其生命力极其有限。各地在电子政务构建之初,必须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然后分步实施,这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要素。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政府主导、技术支持、企业运作,建设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硬件)和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建设,由政府主动、公众被动开始,迈向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和全民参与。与此同时,要注重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保护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确保正常运行和有效运作。
第三、成为政府创新的倡导者。发展电子政务,对传统的行政模式是一个冲击,政府的管理形态将由实体转向虚拟、行政职能由管理转向服务、行政过程由暗箱操作转向公开、行政决策由集中转向民主、权力结构由集权转向分权、行政机构由臃肿转向精干、行政人员由管理型转向管理知识型、政治民主由代议制民主转向电子民主,同时电子政务对公务人员的习惯和素质也是一个挑战。电子政务建设之初,就要注重观念的更新,思考行政管理的变革,研究行政模式的创新、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如果避开政府创新来抓电子政务建设,会走弯路甚至是回头路,结果也将事倍功半。
第四、成为信息资源整合的策划者。基础信息关联电子政务的发展和成熟。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政府部门成为社会最大的信息源,至少集聚全社会信息总量的80%。这些信息涵盖了政策法规、报表数据、公文信息、档案资料、环境人文、空间地理等方面。由于多种原因,这些信息大部分以档案、资料形式散落在部门和单位中。政府办公室处于联系上下,协调左右的有利位置,触角能延伸到各个方位,有条件协助有关机构积累、调集、筛选、加工、整理和应用区域内的信息资源,形成规范、适用的电子信息数据库。
第五、成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行者。我国电子政务是从全国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起步的。各级政府办公室直接承担政府办公自动化工作,可以以政府的工作和领导的急需为突破口,从规范和规定公文处理、信息传递、会务管理、活动安排、保密档案、数据收集传递入手,率先建立电子政务基础框架,建设局域网,形成信息网络。在此同时,以公文和信息为纽带,不断扩展其连接点,增加网络的覆盖率,扩展成城域网。内部办公自动化是电子政务的基础,但这绝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办公模式照搬到网上,而必须对政府业务进行管理重组。所以在设置电子政务各子项目的流程中,既要注意与现今实际情况相吻合,但也要同将来政府创新相配套,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战略性。
第六、成为电子政务系统推广使用的示范者。由于习惯使然和微机操作熟练程度问题,许多人不乐意在网上办公,阻碍了办公自动化工作的深入。办公室内部网络使用不畅,不仅难以发挥电子政务系统的效能,对于硬件建设来说也是一个浪费,而且不易从发现问题中及时对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制约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加大办公室局域网使用的力度和广度,着重点放在动员和说服领导带头使用上,同时制定办法,采取措施,让全体人员都行动起来,逐步实现“少纸化”办公目标。
第七、成为消除“数字鸿沟”的工作者。人们因收入、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域及种族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对信息技术掌握和运用的差异,导致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机遇不等,出现“信息落差”等问题,从而产生“数字鸿沟”现象。政府办公室不仅要关心电子政务建设,而且要关注本地区“数字鸿沟”现象,这是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必然要求。协同做好市场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工作,努力形成本土化的电子政务开发、应用和维护的工作群体。加强单位内部的培训,提升公务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支持参与社会性的学习培训工作,在普及信息化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八、成为电子政务安全的维护者。政务活动不同于商务活动,它关系到党政部门乃至整个国家的利益,安全第一应当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基石,并贯穿于整个过程。电子政务所面临的威胁,既有外部侵入,又有内部过失或破坏。主要表现在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机器失效、程序错误、误操作等方面。因此,要制定安全防范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从领导到工作人员,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消除无密可保和有密难保的错误想法,按要求和规定进行操作。同时要灌输安全常识,让大家明白平时应当怎样预防不安全因素,出现问题怎样识别和进行应急处理。还要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从场所选择、硬件配置、软件设计到管理维护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应付各种情况,确保安全运行。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