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意获高层高调认可
2月28日,本报记者启程采访两会的当日,恰逢温家宝总理首次通过网络与网民在线对话交流。
在往年两会前夕,网络媒体也开辟“我向总理提问”这样的栏目,但是对于网络民意的回应,通常要等到两会后期的温家宝总理的新闻发布会上。而今年,总理的回应提前,这也让网络问政提前热了起来。
温家宝总理的这一高调举动,充分显示了中央高层对于网络民意的高度重视。
在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首次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赵启正也谈到网络问题,以总书记和总理在网上和网民们对话为例,称今后网络会更加促进政府和民众之间进一步的联络和沟通。
一方面是国家领导人对于网络的重视,一方面则是政府开始对网络民意进行回应。3月1日,针对有网友要求公布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详细清单,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表示,欢迎公众随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查询。
巧合的是,3月3 日,《人民日报》的两会专栏,专门辟出一个整版,名字就叫做“网络两会”。有关人士称,这可以看作中央级媒体对于网络民意的高调认可。
今年的两会新闻中心也将首次设立“网络访谈室”,邀请代表委员与网民在线交流。两会新闻中心副主任祝寿臣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网民超过3亿,网络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根据万瑞数据监测,2008年两会期间,新浪、搜狐、网易、TOM、中华、凤凰、千龙、和讯等18家主流网站两会专题共吸引了6328万网民,产生3.6亿多页次浏览量。
代表委员开博蔚然成风
不久前,新华网贴出了一篇博文:《一位修脚女工成长起来的全国人大代表征集意见、建议的公开信》,吸引了众多网友点击阅读。
这位博主叫陆琴,扬州人。她曾经是一名普通修脚女工,几经奋斗后,成为扬州陆琴三把刀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如今,她是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其实,陆琴博客只是无数代表委员开博的一个个例。其他如张海迪、谭晶、陈静怡等,也纷纷开博,有的甚至从2005年就开始了博客生涯。
记者发现,在这些代表委员的博客空间里,不仅是个人情致的抒发,更多的是对现实政策的解读,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如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的博客,内容大都与素质教育有关。去年我省推出素质教育“新政”,使得张志勇的博客更为火爆,目前其博客的点击率已经突破500万人次。张志勇坦言,作为人大代表,博客是了解民意的一个有效渠道。
陆琴说,从网友热切的建议中,她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提案。
与两会最接近的是网络
在记者入住的真武宾馆门口,每天都会看到一辆陕字牌、贴有华商网标志的网络直播车,非常醒目。
据华商网视觉工作室负责人马啸介绍,这辆直播车是他们从陕西开到北京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两会报道。开直播车进京报道两会,也是首次尝试。这与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大众网“两报一网北京直播室”的尝试不谋而合。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新浪、搜狐等商业门户网站,还是新华网、人民网等带有政府背景的网站,对于本次两会均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度。这些网站都设有两会专题,如“我有问题问总理”、“E两会”、网民大会堂、网上两会调查等。
“这种媒体参与和民众参政热情在西方极为罕见。”BBC中文网这样说。
据搜狐网新闻中心有关人士介绍,从2000年至今,该网站的两会报道已经持续了10年。两会点击量逐年递增,以2008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两会期间累计点击量1亿次,今年估计会更多。
“离中南海最接近的是网络。”和讯网副总编辑范卉说,这句网络流行语形象地表明,网络已成为政府与公民互动的新平台。“与全国两会最接近的也是网络。”
网络民意不能过分强调
“网民‘问政’,这会是个主导趋势。”谈起两会互动的话题,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肯定地说。
汪教授说,从去年以来的许多公共突发事件来看,网民的力量不可小觑。另外,网络反腐依靠的也是网民的力量。
“网民不再是虚拟空间里的群体,而是有了公民的身份和责任感,他们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想拥有更多知情权、参与权。”汪教授表示,网民主动参与进行官与民交流,这会是将来电子政务发展的动向。
对于代表委员开博,汪教授表示了极大认同,“有了媒体间的互动,代表会迅速了解到成千上万人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议案提案也会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反映底层民声。”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教授表示,他坚决支持网络互动,赞同两会“E时代”到来。同时也提出,毕竟3亿网民的意见尚不能代表所有民意,过分强调网络民意,未免会导致部分非网民的利益被忽略。
3日晚,来自新华社的消息称,首份以农民工群体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手机报——两会农民工“打工E族”手机报3日在京创刊。这份由新华网联合全总新闻中心、半月谈杂志社创办的手机报“特刊”的受众将是百万农民工手机用户。
这一方式的出现正在弥补网络的不足,使得民意通过各种渠道得到全面、真实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