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内削减15%~20%行政成本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更新时间:2009-03-05

 记者 殷玉生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已陆续出台4万亿扩大内需计划和10大产业振兴规划。因此,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财政增支与减收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然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这恰好是以降低行政成本为重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的机会。昨日,迟福林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把明显降低行政成本作为应对危机的重大举措》提案中,他建议两年内分步骤将行政成本降低15%~20%。

“每年可节省1500亿元”

    NBD:为什么您说降低行政成本已成为当前有效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

    迟福林:当前,不断扩大的公共支出、国债规模、财政赤字等,与行政成本的持续攀升形成突出矛盾。在金融危机的特定背景下,迫切需要同步推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与削减行政成本,把扩大财政赤字与降低行政成本有机结合起来,以通过降低行政成本,促进社会各界对扩大国债规模的理解和支持。

    NBD:那么,每年能够节省多少钱呢?

    迟福林:以2006年为例,如果行政管理费在7571.05亿元的规模上削减20%,就能节省开支约1500亿元,在完全冲销推进增值税转型给企业减税所减少的财政收入后,还可实际增加300亿元的可支配财政收入。

“两年内削减15%~20%完全可行”

    NBD:一年削减20%,政府能够承受吗?

    迟福林:1978年~2006年,财政支出中用于行政管理的费用规模增长143倍,年均增长19.4%,远高于同期年均10%左右的GDP增速,也超过年均13%左右的财政支出增速。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1978年的4.71%上升到2006年的18.73%。客观地说,降低行政成本的空间很大,两年内削减15%~20%是一个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NBD:具体如何削减呢?

    迟福林:当然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把15%~20%的目标按项、按级分解。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情况,逐项分解,下达行政成本降低的指标,并且把该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

“尽快制定《信息公开法》”

    NBD:让各级政府自己削减行政成本,那不是割自己的肉吗?

    迟福林:所以要加大行政成本公开透明的力度。以强化预算为起点,全面推进政府行政支出公开化。首先要赋予各级人大预算委员会预算编制的功能。加强财政部的预算执行功能,剥离其他部门的预算执行功能,尤其是减少各部委的专项资金规模。建立各级人大审计机构,监督政府行政开支并履行财政决算功能。

    NBD:各级政府的大量预算外资金怎么安排?

    迟福林:目前各级政府行政成本相当一部分在预算外资金和非预算资金中列支,是导致行政成本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以预算外资金支出为例,2006年为5866.95亿元,其中行政事业费为4163.56亿元,占比超过70%。所以,把预算外资金和非预算资金统一纳入到预算管理范围内,在当前十分迫切。

    NBD:全面推进政府行政支出公开化,《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能够支持吗?

    迟福林:要以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起点,尽快制定《信息公开法》,把行政开支等政务公开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以提高行政开支的透明度。各级人大编制、审批的各类预决算和政府行政开支中重大项目的进展动态,也要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

“对公款旅游等加大处罚力度”

    NBD:您认为,政府哪些方面的开支可以削减?

    迟福林: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逐步将日常行政事项、审批事项、备案事项等通过网络处理,大力推行电子政务以节约行政成本。

    削减行政成本,要抓住“楼、车、会、人”等关键环节,实行重点突破。例如,严格规定今后两年内不再新增公务用车,行政机关单位公务用车统一调剂;严格明确规定各行政机关招待费总规模下浮20%;严格控制会议数量与规模;对行政浪费、各种巧立名目的出国公款旅游和会议旅游等加大处罚力度,并及时向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