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合肥市金土工程试点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对合肥市建设用地报批业务的分析和梳理,建立了建设用地报批管理业务模型和工作流程,完成了合肥市建设用地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并对系统的应用情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对系统应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完善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金土工程 建设用地审批 信息化 业务模型
1 引言
国土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为了有效解决国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围绕资源监管、宏观调控和服务社会的国家目标,国务院明确要求组织实施金土工程,实现以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带动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水平。
合肥市作为全国金土工程一期建设试点城市,充分把握有利时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耕地为中心,以建设用地审批为抓手,按照金土工程一期建设的总体框架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创建优质金土工程,实现了建设用地管理的信息化,显著提高了合肥市建设用地管理的行政效能和管理效率。
2 建设用地报批管理业务模型的建立
在合肥市金土工程试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城市批次用地和单独选址项目用地的主要特征,采用面向对象的理念和方法,对建设用地管理业务进行分析,对建设用地报批流程进行梳理,建立了建设用地报批管理业务模型,如图1所示。
3 建设用地报批业务流程的优化设计
合肥市建设用地报批实行市、县两级管理制度,由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提出用地申请,合肥市土地市场管理委员会审定并下达用地计划指标。县(区)、开发区国土分局负责报批材料的组卷,市国土局进行审查,经市人民政府签批后上报省国土资源厅。 依据合肥市用地报批的业务管理模式和各业务部门的职能分工,通过分析业务规则,梳理业务内容,变串联为并联,优化了业务过程,建立了符合信息化管理要求的业务节点和路由,把工作任务、业务规则、角色权限、办理时限等内容同业务节点绑定,通过路由形成了清晰的建设用地报批工作流程模型,如图2所示。
4 业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4.1系统功能设计
通过对合肥市建设用地报批业务模型和工作流程模型的分析和重构,考虑到建设用地报批材料有图形、表格、文档等多种形式,数据和图形的逻辑性较强,工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根据权限实现调阅文件、浏览图件、查阅报件材料、分析数据关系、填写审查意见等功能因此,合肥市建设用地管理系统将办公自动化、图文一体化和工作流管理进行了有机集成,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设计如图3所示。
用地报批材料组卷:包括编制一书四方案、报件拆分与合并、报批数据检验上报和税费管理,在各业务节点能够实现数据输入、处理、检核、流转、数据输出等功能。 GIS图形管理:包括勘测定界数据导入、基础空间数据管理、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专题图制作等功能。 用地计划指标管理:包括农用地转用指标、土地开发整理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历年结转用地指标和异地平衡指标等内容的查询和核减等功能。
查询统计:对建设用地报批业务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查询、统计,生成符合要求的统计图表。
督办管理:按工作时限的要求、对业务办理的进展状态进行实时跟踪、对超时办理进行自动提示报警和催办。
信息发布:包括基于Intranet面向工作人员的信息发布和基于Intranet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发布。按照用户的使用权限,提取相应的信息公开发布,同时接收监督和反馈意见。
数据交换:实现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内部业务数据的上传、审批和下发。
系统维护:对权限、口令、日志、流程、数据库结构、输人输出格式和数据归档等内容进行维护和管理。
4.2系统结构设计
基于安全性能和跨平台应用的需要,合肥市建设用地管理系统主要采用J2EE的多层应用体系架构,可以选择和部署Weblogic、Websphere等应用服务器,以保障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稳定性。系统将用户界面、业务逻辑和数据资源进行分离,其逻辑架钩如图4所示。
表示层提供用户服务,是用户使用应用系统的接口,采用B/S的结构,通过可视化的用户界面访问应用服务器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并将服务层应用逻辑返回的结果以多种形式展现给用户。
应用层是平台的核心,是实际业务逻辑的执行部分。应用层接收表示层发出的业务请求,依据规定的过程和业务逻辑进行分析处理,并将结果反馈给表示层。
数据层为应用层的运行提供基础资源服务,包括建设用地报批所必需的空间几何数据、属性数据、文本数据和影像数据,支持Oracle、MS SQL、server等主流数据库。
整个系统架构设计是围绕着建设用地报批“业务流程”展开的,充分保证了系统功能和流程实现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实现了与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系统先进可靠、稳定高效,便于部署和维护,随着应用的深入可以及时进行扩展和调整,缩短了开发周期,避免了重复建设。 5 业务系统的应用
在合肥市建设用地管理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技术人员多次会同局各业务处室和各县区分局,组织用地报件实例进行模拟运行,进行规范的系统测试,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保证业务系统切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进一步结合管理职能和工作方式的转变,进行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建立系统运行与使用的相关管理制度,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形成以业务流为核心的规范管理模式。
根据合肥市现行的工作模式,各县(区)、开发区根据下达的用地计划,利用客户端系统或统一下发的报盘系统,编制“一书四方案”,自动校验新增建设用地与农用地、耕地、未利用地数据的逻辑关系,确保“一书四方案”数据间的逻辑一致性,所形成的用地报批数据直接进人用地审批系统,利用系统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统计用地范围内的各类土地面积,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占用基本农田、压盖重要矿藏和是否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等专项审查,自动计算和核减建设用地占用的各类计划指标和征地费用、补偿费用、安置费用、社保基金等,从技术上大大减轻了工作量,保障了建设用地审批报件的真实有效。
根据合肥市现行的工作模式,各县(区)、开发区根据下达的用地计划,利用客户端系统或统一下发的报盘系统,编制“一书四方案”,自动校验新增建设用地与农用地、耕地、未利用地数据的逻辑关系,确保“一书四方案”数据间的逻辑一致性,所形成的用地报批数据直接进人用地审批系统,利用系统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统计用地范围内的各类土地面积,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占用基本农田、压盖重要矿藏和是否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等专项审查,自动计算和核减建设用地占用的各类计划指标和征地费用、补偿费用、安置费用、社保基金等,从技术上大大减轻了工作量,保障了建设用地审批报件的真实有效。
6 结论和建议
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化是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合肥市建设用地管理系统利用局内部局域网和国土资源政务专网,以用地审查报批流程为主线,将涉及建设用地审批的各相关部门和参与建设用地审批的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互联,实现对建设用地报件的网上受理、审查和上报审批的管理,在管理制度、网络体系和数据库系统的支撑下,实现了建设用地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满足了建设用地报批业务的需要,而且理顺了报批流程,规范了报批行为,优化了管理模式;同时,促进了审批监督和信息资源共享,提升了建设用地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建设用地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应用系统、GIS管理、数据库和标准的建设,涉及到多层次、多部门的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而且还涉及到行政管理的众多问题;既要满足行政管理的需求,又必须考虑信息化管理的条件。在实际运行中,合肥市建设用地管理系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根据金土工程的统一部署,合肥市建设用地管理系统在安徽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专网上运行,在报市政府签批的节点上,需要切换到合肥市政府电子政务网,利用合肥市政府的“统一电子政务平台”进行数据传送,纵向网络和横向网络处于不同的网段,设置的网络安全等级也不同,现阶段难以实现互联互通,给实际应用带来很多不便,建议在二期工程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