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农村信息化十年发展巡礼
来源:中国农产品加工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一个青年在“芝麻开门”咒语的帮助下,打开了宝藏的大门,这就是大家熟知的阿拉伯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如今,同样面对大山阻隔的广西农民,在“电话一打解难题、电视一开学技术、鼠标一点卖产品”中,收获着他们的希望。

  为他们打开致富之门的不是什么咒语,而是广西的信息农业发展战略,架起了穿乡进村入户的现代农业发展高速路,为八桂田野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

  信息农业:抢占发展制高点

  打造农业电子政务、农业电子商务、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三平台

  每位到广西的人都会为八桂众多的土特产品和迷人的自然风光陶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喀斯特地貌,在赐于广西物华天宝的同时,无数的大山也阻隔了山里的视野。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岁月倒也不疾不徐在波澜不兴中度过。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1+1=2”的传统做法和思维,农业资源优势已难以发展成经济强势。面对不断出现的“卖难”尴尬,广西农业人思考着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

  信息时代到来已赋予古老农业产业新的希望,作为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西部省区,广西农业更需与信息时代快速对接,充分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神奇之力来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成为农业信息化坚定的推动者,他说:“当今世界,不抓信息的领导是不合格的领导,是无法加快发展的无能领导。只有抓好了、抓住了、用好了信息,才能切实让农村经济良性发展。”

  基于对农业信息化的深刻认识,广西农业厅确立了“生态农业、信息农业、品牌农业”三大农业发展决策,用系统工程促农业,在强化生态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充分强调信息农业的现代化手段。

  “以建设一个基础———信息服务基础网络平台,建设一支队伍———农业农村信息服务队伍,探索一个模式———‘三电合一’信息服务模式,开展三大服务———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广西开始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抢占信息制高点,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网络集群:“信息高速”通全球

  十年,广西农业农村信息网站100%实现市县全覆盖,超过50%的乡镇建立了信息站,广西农业信息网共发布信息40多万条,日访问量达两万多人次

  1999年2月,广西农业信息网开通,广西农业正式“触电”。2001年春制定并启动实施《广西农业信息化工程》、同年秋季按农业部部署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广西开始了构建广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层层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层层抓好信息员培训工作,层层抓点示范带动,层层加强管理……十年间,广西就这样一年年地抓,一项项地落实,一个个问题地解决,自治区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了广西农业信息网、广西农产品贸易网、农业厅自动化办公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以及种业、果业、蚕业等15个专业网站的信息服务平台;14个地市和所有县农业局建有100多个综合信息服务网点;675个乡镇建有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站,占全区乡镇数的50.98%;部分行政村、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信息站;组建了6000多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初步建成了具有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面向“三农”的公共信息服务三大服务功能的农村信息服务基础网络体系。

  如今,以广西农业信息网、广西农产品贸易网为龙头的广西农业厅系统100多个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每年向农业和农村发布大量的有效信息,仅广西农业信息网开通十年来,已发布各类农业信息40多万条,每天访问量2万多人次。自2003年6月以来,网站访问量共2200多万人次,并实现了网上交易、电子结算。

  覆盖广、功能强、作用大的农业信息服务基础网络平台,成为了推进广西农村信息化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依托。

  三电合一:信息服务零距离

  “12316三农热线”覆盖全区,建立103个专家服务站,农技视频点播覆盖38个县(市、区)

  阳朔金橘有着百年的种植历史,畅销国内外市场却是近几年的事。古板村人说,是“数字村镇”网络给他们安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古板村是一个互联网、有线电视网和程控电话网“三网合一”的信息村,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掌握金橘市场价格信息,根据价格行情决定何时摘果、卖果。

  农民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最需要的就是信息。为实现技术信息进村,广西各地农业部门抓住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的机遇,按“村村通工程到哪里,信息服务就跟到哪里”的目标,积极推广电话、电视与电脑网络相结合的“三电合一”模式。

  “12316三农热线”是“三电合一”信息服务模式的重要形式之一。按农业部统一部署,广西农业厅于2006年10月开通了覆盖全区的集咨询、投诉和信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广西“12316三农热线”,并在全区所有县(市、区)建立农业专家咨询和投诉服务站(共103个),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了一个“三农”综合信息电话咨询服务平台。目前,广西全区14个地级市已有8个地级市建立了农业信息手机短信服务平台,有3个地级市、21个县(市、区)整体实施“三电合一”项目,农业技术电视点播频道覆盖38个县(市,区)。

  农民不用进城,专家无需下乡,只要鼠标一点,就能了解地里庄稼遇到的“疑难杂症”;农产品卖不掉,农民用数码相机把产品拍成照片在网上介绍宣传,卖难迎来曙光……互联网、电话语音服务、手机短信服务、电视节目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体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进村入户”,实现了农业信息的零距离传播、零距离服务、零距离培训,以及农民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改变着广西农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建用结合:领跑现代农业

  首开全国网上销售农产品先河,共促成农产品交易700多万吨,金额190多亿元

  随着网络视频会议、移动办公自动化、政务公开电子查询……刷新着农业政务运行方式,推进了农业行政系统“数字政府”建设。信息不仅融入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也日益为现代农业的新观念所替换。

  2000年,广西建立以本地特色大宗作物综合生产管理专家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目前,共开发甘蔗、水稻、玉米、荔枝、木薯、香蕉等13个具有广西特色的电脑农业专家应用系统和智能化安全施肥专家系统、智能化土壤诊断(精准)施肥专家系统。涵盖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以及猪、鸡、虾饲养技术和疾病诊断防治,在全区30个县(市、区)、292个乡(镇)、1243个村示范应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农民朋友和农技人员亲切地称之为“农村永远不走的高级农业专家”。

  2003年非典袭来,广西农产品流通面临巨大压力。客商着急,农民更急!广西农业厅从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找出路,利用网络开通了广西农产品网上流通交易平台———广西名特优农产品网上展销洽谈会。产品一上网,国内外的客户就看到了,纷纷通过网络、电话渠道来洽谈订货。当年农产品网上促销达40多亿元。其后,广西又进一步拓展其功能,在广西农产品贸易网上开办“广西网上名特优农产品节”,据统计,2003-2008年,累计促成农产品交易700多万吨,成交金额190多亿元,成为跨越时空的农产品网上大市场、流通大通道。

  产销对接水平大提升,加速了农业优势产业的快步发展。目前,全区优质粮、水果、蔬菜、糖料四个优势产业年产值均超100亿元。桑蚕、食用菌、木薯、中药材等一批新兴优势产业强势发展。2008年在遭遇多灾重灾的情况下,广西农业增加值达到1450亿元,增长4.5%。

  六大工程:数字农业更精彩

  2010年,广西半数农户将用上网络,全区农业信息化要达全国最先进水平

  以打造“数字农业、数字农村、数字农民”为目标,以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为着力点,到2010年,广西自治区农业厅计划要建成覆盖五级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全区50%以上农户每户有1人以上能利用“三电合一”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全区农业信息化要达全国最先进水平“金农”工程。构建自治区级的农业数据中心和粮食流通数据中心,以及农产品检测预警、农业信息采集、农业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农产品及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服务五大系统;建设县及县以下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工程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程;完善办公自动化延伸系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

  “三电合一”工程。一是继续办好广西“12316三农热线”,建设市级“12316三农热线”农业专家呼叫中心;二是推进村级网络电视农业技术点播示范建设;三是建立自主创新的农业实用技术“三电合一”数据库。

  人才队伍培训工程。计划用3年多时间,全区每个行政村培养1名以上农村信息员,每个乡镇培养2名以上农业信息专业人员,每个县培养3名以上农业信息专家,对全区农业系统干部职工进行信息化提升培训一次。

  网上流通工程。逐步完善和推进电子结算系统建设;做好农产品网上交易与农业物流企业的对接,努力实现农产品贸易网的网上商城功能,逐步打造广西最大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网上商城,并向东盟国家拓展。

  专家系统开发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针对广西农业优势产业,开发和推广应用一批农业决策电脑专家系统。促进领导和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智能化、科学化。

  多媒体教材建设工程。主要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多媒体教材的编制,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绿色食品生产、有机食品生产三个重点。

  信息农业已在八桂田野重笔写下亮丽的开篇,广西农业人在良好的基础上争春竞发,正谱写更加绚丽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