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考量政府透明
来源:山西新闻网 更新时间:2009-03-10

 
  “两会”召开,万众瞩目。与此同时,互联网上“e两会”的点击率也在不断攀升。“两会”新闻中心首次设立的“网络访谈室”,使网络民意与现实中的两会实现接轨互动。鲜明的网络特点,让人们在惊叹科技
 
 
  回首“网事”,从“虎照丑闻”到“出国考察视频”,再到“躲猫猫”等等,网络监督可谓凭借风起云涌之势,发挥着非凡的威力。在近年来诸多公共事件中,都可以看到网络舆论的作用,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愈发深入。据网媒消息说,自“香烟门”事件曝光并被处理后,不少官员悄悄摘去了腕上的名表,不再抽至尊级的香烟,开始重拾艰苦朴素之风。面对网络揭起的黑盖,各级官员当深以为鉴自不必说,但并非去学会小心翼翼地遮掩和隐藏,而是应以一名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标准重新审视自身。不要惧怕来自网络的“拍砖灌水”(提出批评),不要躲避不同意见的碰撞与交锋,唯有如此,方能认真思索并正确看待网络监督,认知网络民意。

  两个曾让互联网沸腾的时刻使不少网民难以忘怀: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网强国论坛直面网友,倾听民意,成为“中国第一网民”载入史册,此举的时代内涵极其丰富;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利用周末与网友长达两小时的“零距离”在线交谈,被网民喻为“和总理在春天的约会”。网友坦率、尖锐的提问,国家领导人以真诚、平和相回应。平实的话语,平等的姿态,让公众感受到中央领导非常注重通过互联网体察民情、听取民声,以及党和政府根据新的时代特点积极吸纳民意的努力。同时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信息,国家最高领导人通过互联网接受公众对话,开启了中国人民民主的一个崭新时代,政府官员与群众的直接交流,或许将成为今后中国政治生活之常态。

  中国网民人数目前已接近3亿,这个数字毫无疑问还将不断突破。值得欣慰的是,网络问政已开始成为一些政府部门的执政新风,“在线交流”“官员开博”“省(市)长电子信箱”,公开政务信息,坦诚接纳网民善意的批评,理性的建议。敢于让人民知情,让人民监督,大大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2008年5月1日,以建设“阳光政府”、保障公民知情权为宗旨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舆论认为,该条例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民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条例》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外的政府信息,原则上都应向社会公开。毋庸置疑,此《条例》的颁布实施彰显了政府的决心,并意味着各级政府必须学会透明化生存。

  官员财产申报制的立法建议,也是今年“两会”关注的一大热点。两个月前,新疆阿勒泰地区率先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工作,并已公布千余名官员的财产状况,一度引起网媒舆论高度关注。就百姓呼吁了十多年的官员财产申报制而言,出现在中国版图西北角的这次“破冰”举动,或许仅仅是制度上的尝试性探索,却依然让人充满期待。

  网络问政,体现的实际上是一种善于倾听、勇于担当、务实高效、公开透明的作风。唯有吸纳民智,凝聚民心,才能秉承“家国一心”的人文传统,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