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报与搜狐网合办的“两会访谈”邀请到廊坊市长王爱民等三位代表做客,本报在两会召开之前,曾通过网络向读者征集了大量话题,本报记者作为主持人,带着读者关心的话题和王爱民等三位代表进行了座谈。
■做好廊坊冬天的小气候
燕赵都市报:这次两会有一个背景,就是国际金融危机。请问王市长,廊坊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如何?
王爱民:我们有一句话“危中求机,做好廊坊冬天的小气候”。廊坊之所以敢说这一句话,是因为我们历史上都是这样,越是经济低潮的时候,廊坊就越上。所以这一次我们判断,廊坊应该还是能够在危机当中平稳较快地发展。去年廊坊GDP增长12%,财政收入增长28%左右。今年一月份到二月份,廊坊财政收入还是增长的,只不过增长速度比原来同期低。
廊坊今年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工业项目,在工业项目方面,我们要投入千万元以上的项目有2000多个,亿元以上的项目有300多个,城镇固定资产要达到1000亿元,增速要20%左右。这就保证了工业经济、投资的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是城市建设。大家都知道河北的“三年大变样”,今年我们政府在城建上目前有把握的融资已超100亿元,再拉动社会投资400亿元,就形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再加上工业项目,今年超1000亿元投资是没有问题的。
■廊坊要做北京的“新城(新城博客,新城新闻,新城说吧)”
燕赵都市报:京津冀一体化提了很久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北京的虹吸是大于辐射作用的,市长怎么看,尤其是廊坊和北京这么近。
王爱民:廊坊的发展基本上是跟北京和天津息息相关,北京在快速发展阶段,是虹吸为主的。在廊坊,请客吃饭要到北京,买件衣服也要上北京,看病也要到北京,所以虹吸现象非常严重。但是北京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的产业开始转移,工业项目基本上都不要,现在要建立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围绕这个趋势,廊坊就要跟北京错开位,发展高端的“三产”,发展环渤海休闲商务。廊坊有这方面的优势,我们获得过“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的“环保模范城”、去年我们还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
我们讲跟北京合作,现在到时候了。我们有四句口号,主动融入、全面对接、真诚合作、互补双赢。不主动不行,北京周边不光是廊坊,还有好多城市,所以要主动融入。与北京对接,你要是全面,将来就不可能有大项目或者好的项目。与北京的关系是合作而不是竞争。要把廊坊作为北京的一个“新城”,把廊坊作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双方合作好了,就会达到互惠双赢的效果。这是我们的基本想法。
■让北京人不知不觉驶入廊坊
燕赵都市报:刚才您说到廊坊要做北京的“新城”,我觉得在交通方面应该是很重要的一点。您谈一谈在交通方面和北京是怎么对接的?
王爱民:确实,对接的基础就是交通了。我们曾说过,在北京开着车不知不觉进到廊坊那就算北京的“新城”了。我们现在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就是要把廊坊和北京的路对接,北京有多宽,我们就修多宽。最关键的是轻轨,没有轻轨还算不上“新城”。所以去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廊坊已经和北京市签约了,就是北京市和河北省战略合作协议框架里面要给廊坊修建两条轻轨,现在这个工作已经着手在规划。高速有了,与北京相连的各条道路修好了,再加上轻轨,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同城的概念。那时候,从廊坊到北京多数地方不会超过半小时。
燕赵都市报:廊坊和北京的轻轨对接,廊坊市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开工建设。
王爱民:这个还不好说,我估计得有两年左右。我们会分秒必争地做好各项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北京市也非常重视。
燕赵都市报:丁代表是不是在这次两会上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把轻轨并入廊坊的“北三县”?
丁然:我是提出这个建议。我们大厂在102国道旁边,我们有几个大项目,像北京的首钢,还有富邦德。如果能够把我们“北三县”列入轻轨,等于是全面对接。
燕赵都市报:现在首都第二机场选址进展怎么样?
王爱民:国家还没有定,现在已经有了初步的意见。
王爱民:不管在不在廊坊,都可以称为“廊坊的机场”,建在哪儿离廊坊也超不过20公里。
燕赵都市报:那等于是廊坊又多了一个经济增长点?
王爱民:你说得很对,廊坊将来会有一个“临空经济区”。按照规定,有一个国际机场,就会配套一些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所以,廊坊将来肯定会出现一个几十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区”。
■用城市升值的钱补低收入群体
燕赵都市报:耿代表是搞房地产的。我想问个问题,廊坊夹在京津两大城市中间,房价上升很快。但是现在楼市不太景气,听说有很多房地产商把北京人吸引到廊坊购房,因为廊坊的房价要比北京低很多。可是由于交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因素,真正到廊坊市购房的北京人还是很少的。你怎么看待,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耿建明:廊坊的房价从1000多元涨到4000多元,这主要是城市经济增长比较快,产业在集中,资金也在集中,人口增速也比较快。现在北京人到廊坊买房子的不算少,2008年比较少,在2006年和2007年可不少。我们刚开发了一个小区,大概有20%到30%的房子销售给了北京人。北京人买我们廊坊房子的理由是,城市规划比较合理,空气比较新鲜,绿化做得比较好,这对北京人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如果跟得上的话,我想廊坊的房子可能跟北京南部的差不多。
随着未来交通的改善、轻轨的建设和同城步伐加快,应该说廊坊房地产市场会好起来的,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北京人来廊坊居住。
燕赵都市报:但这就又有一个问题,就像此前有读者关心的,就是北京人都到廊坊买房子了,可能会把廊坊房价抬高,但是廊坊百姓的收入又跟北京的不一样,会不会给廊坊百姓购房带来一定的影响?
王爱民:老百姓的问题怎么解决?那就是,把钱拿出一部分,把房地产收入的一部分拿来再补给老百姓。现在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正在解决,将来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改善大家的住房,主要就是用城市升值的钱来补收入比较低的群体,整体上还是拉动城市经济发展。
■确保拆迁失业人员就业
燕赵都市报:在民生方面,廊坊一直是一个出经验的地方。比如说,“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在全国就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今年廊坊在民生方面有哪些大的举措?
王爱民:今年我们大的思路就是,困难人群还要继续作为一个救助重点,让大家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最终目标就是让所有廊坊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掉队。
燕赵都市报:就业是民生之本,廊坊在这方面有什么思路?
王爱民:就业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学生就业。确实,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将拿出一些岗位,主要是在一些企业。因为廊坊大企业比较多,现在富士康有10000多名员工,今年可能会招到30000人。再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观要改,要发挥大学生潜在能力,应该到基层锻炼,从基础开始做起。
燕赵都市报:现在廊坊也在搞“三年大变样”。“三年大变样”首先要拆迁,那么对于拆迁当中失业人员怎么解决?
王爱民:真正拆的工厂廊坊没有,因为廊坊市区里面没有工厂。某种程度上,拆迁是一个市场结构的调整,就是从这种分散的变成集中的,从不规范的变成规范的,这样还提高档次了,应该说是个好事儿。真正因拆迁失业的也有,我们在拆迁的时候,都做了细致的工作,就是保障因为拆迁造成失业的人员都会找到工作。总体来说,廊坊就业的形势还算比较好,我们去年失业率仅仅是2%。
■力推网上审批优化软环境
燕赵都市报:今年是我省的“干部作风建设年”,廊坊在优化软环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爱民:这也是廊坊正大力推行的一项活动。廊坊也是一件事一件事把行政审批减到最少,再有就是把行政收费减到最少,服务环境要最优最快。具体的办法我想得有一个载体,就是在做好作风建设的同时,用电子政务,用网上审批,这样可极大地优化软环境。
还有,我们要从基层抓起,基层行政办公是为谁服务呢?为企业、为外来大客户服务,还有就是为老百姓服务。基层的作风抓好了,办事效率也就高了。
燕赵都市报:最后请王市长谈一下廊坊未来的发展。
王爱民:我们远的不说,就说2020年吧。我觉得那时候的廊坊会是一个更加富裕繁荣的,更加文明的,生态更加宜居的城市,财政收入是三四年就会翻一番,人民生活肯定会得到极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