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不能“遍地开花”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信息化是新潮、现代的代表,与目前仍显落后的农业“不搭界”。然而,在日前召开的“2005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人士的发言使人们感到,农业信息化的实现和发展已是我国迫在眉睫的问题。


农业信息化包括“四化”
 什么是农业信息化?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石元春看来,所谓的农业信息化就是用信息的理论和技术装备农业的过程。农业生产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产前包括农业资料的购置,还有政策信贷等问题;产中就是生产过程,包括种植、养殖、加工;产后包括销售、获取市场信息等。石元春认为,农业信息化包括“四化”:农业生产过程智能化、数字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的网络化。


 农业信息化对于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指出,农业信息化是“推进国家经济信息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维护农民利益的有效手段;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 据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介绍,我国近些年农业信息化进展顺利,村村通电话工程加快推进,截至今年8月,全国已有2.55万个行政村新开通电话,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到93%,“十五”期间村村通电话的目标是95%。各地相继建立了农业网络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向广大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部分地区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精确农业取得显著成效,提高了生产效率,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业信息化与三农实际尚有距离
 杜青林在肯定我国农业信息化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研究所所长马晓河认为,目前农业信息化有4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涉农的农业网站增长速度过快,导致一些网站远离或者脱离农村;第二,网络服务特色不明显,大部分网站“千网一面”,提供针对性强的服务内容数量少;第三,服务资源开发不够,农民需要的服务没有,不需要的服务满网页都是;第四,网络服务的深度不够,服务增值量太小;第五,对服务对象的开发不足。马晓河指出,现在农业科技人员对于农民的帮助非常大,但是目前我国没有一家网站专门针对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服务。


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认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约束,信息制造者和服务者基本上都在城市里面,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农村。石元春指出,在美国,农业信息化的程度高于其他传统工业,而我国农业信息化程度明显低于其他行业,主要原因是我们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重要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大多各自为战,缺乏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对策、实施路线统筹部署和协调运作。


 中国联通增值业务部总经理童晓渝表示,他在两年多的实践中,和不少乡镇级的干部以及农民打了很多的交道,发现农业信息化的一些问题:首先,农业信息化很难在短期内产生利润,这就使得许多企业望而却步。其次,由于国家财政能力有限,仅靠政府向农村提供公共产品难以惠及广大农民,同时也不可持续。
农业信息化不是万能灵丹
 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和目前各界对于农业信息化认识上的误区不无联系,会上,专家学者纠正了一些误区。
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宏仁强调,尽管农业信息化非常重要,信息化不是万能灵丹,不可能解决三农所有的问题,所以在研究农业信息化时,必须研究农业自身的改造。对此问题,石元春有同感,他指出,农业依赖于自然资源,从事生命物质生产,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地域性、季节性、变异性和经验性很强,可控性和稳定性很差。
 马晓河指出,我国距离真正建立现代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很遥远,因为中国目前有7000万人人均收入还在800元以下,让他们搞计算机上网很难,所以当前农业体系首先要有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不能“遍地开花”;其次要有效,不能浪费资源,有些地区以为计算机越高级越好,越贵越好,这是错误的;最后,要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特别为农民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认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作用,一是提供硬件平台,二是提供可靠、权威、及时、免费的公共信息,这必然要求政府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承担比较大的责任。由此他建议,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方面的硬件投入,同时要适应农业信息公益性特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日益联系紧密的特点,加强对与三农和农民收入有关的技术、市场、政策等信息的提供,加强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帮助农民进行科学合理的生产和市场营销决策。


 让农民“用得起”,还要“用得好”
 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存在问题也是在所难免,就如何改进农业信息化,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 柯炳生指出,信息化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现在硬件部分引起的关注程度比较多,其实相对更不完善的还是软件部分。首先要搞清楚,农民到底需要什么信息?


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的发言正好回答了柯炳生的问题。他指出,风险分析、投入产出与成本分析、市场的预测分析等,都应该是为农民提供信息的重要内容。此外,运用机械、化学和生物手段加工农作物的信息、运输信息以及农产品经销商的需求信息对于农户也非常关键。现在消费者很关心食品的安全,因此农产品的生产产地、生产过程和产后过程的信息对于农产品的销售很重要,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应该提供的信息。


 马晓河认为,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个服务体系,在这方面他提出若干建议:第一,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强调集成性和协调性,避免低效率重复建设,关键是要集成要协调,建立真正为农民服务的平台。第二,网络服务的功能要进一步完善,从基本服务做起,最终形成集政务支持、商业促进和社会服务三种功能为一体的复合系统。第三,今后的农业服务体系里面要在用户分层上和市场分析上下工夫,要有针对性,将广义和狭义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第四,提高网络信息服务的增值性。要培养一些专业人员,懂农业、懂农民、懂政策,将第一手的原始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第五,要注重改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界面,适应农民需要。


 周宏仁强调,农业信息化在为农户提供信息的同时,要关注农村的青少年,把信息能力赋予农村青少年。应该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快做到家家通电话,村村能上网,利用我国已有的教育网络,保证农村每一所小学和中学都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方式接入互联网。同时开发适于农村青少年的网上内容,让农村青少年享受到最好的教材、最好的授课服务,了解和接受外界新的知识和观念。进一步有组织地开发一系列适合农村中小学网络教材和学习参考资料,为农村青少年提供各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资料。周宏仁指出,如果广大农村青少年在获取信息与知识方面城市的青少年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国农村发展和三农问题解决也就指日可待了。


 企业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童晓渝认为,在农村发展信息化,首要问题是要让农民“用得起”,要设法降低电信服务使用成本,在相对贫困的地区,不以计算机为主,而是以手机、呼机、电话机这样一些简易的终端为主;在区域、网络富裕的地方,企业可以提供一些资费优惠和套餐以满足当地需要。其次是让农民“用得好”,为农村市场提供信息服务,助农增收,急需定的不一定是电话,更重要的是信息,因此作为企业,要立足农村实际,为农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